率800將士衝擊孫權十萬大軍,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吳軍威震江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
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
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
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
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張遼毛遂自薦的理由是什麼呢?張遼說「某與關公有一面之交」,指的是兩件往事。
當初張遼還在呂布手下為將時,關羽曾在張遼進攻時說張遼「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見第十八回),對其心存好感。
另外一件是在白門樓曹操拔劍要殺張遼時,關羽跪在地上為張遼求情,並說張遼「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見第十九回)。
關羽對張遼可謂有救命之恩。
張遼主動提出去勸降關羽,一則是完成任務,二來也是報恩。
張遼來到土山後,關羽問道「文遠欲來相敵耶?」張遼回答「非也。
想故人舊日之情,特來相見。
」然後棄刀下馬,向關羽行禮。
張遼的舉動非常巧妙。
所言避實就虛,拉近與關羽的距離,所行嚴謹細緻,消除關羽的敵對情緒。
關羽見此情景,自然防備之心鬆懈,與張遼坐在山頂談了起來。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
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215年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張遼,字文遠,所以也被人們叫做張文遠。
他是山西人,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將領,他最開始是追隨丁原的,丁原死後跟了董卓,董卓死後又到呂布收下做了將軍。
之後曹操戰勝呂布之後,張遼則歸降了曹操做了中郎將,還被賜了關內侯的爵位。
之後他一直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先是和關羽一起幫助曹操解了白馬之圍,隨後在東海打敗了昌豨;官渡大戰時,在鄴城打敗了袁紹的兒子袁尚;之後又在白狼山殺死了烏丸單于。
再就是打敗了梅成、陳蘭等賊寇。
在曹操赤壁大戰失敗以後,奉命和樂進等一起鎮守合肥。
在這期間擊退了孫權進犯的十幾萬大軍,還差點捉住了孫權。
此後張遼名震天下,被任命為征東將軍。
有故事說,東吳的小孩只要一哭,他的媽媽就說張遼來了,小孩就不敢再哭了。
等到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並且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帝之後,張遼依舊奉命防守孫權。
就連張遼生病期間,孫權也不敢進犯,對他非常忌憚。
之後張遼帶病擊退了吳軍大將呂范。
最後張遼在江都病死了,被追封為剛侯。
享年54歲。
後人把他和魏國的樂進、于禁、張頜、徐晃一起稱作魏國「五子良將」。
可見張遼在曹魏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御孫權。
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
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
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
後世將其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被低估是因為與他對戰的沒有超一流的武將作參考,所以他的真實戰力也就無從考究,我們看排在前幾名的武將不論是呂布、趙雲還是關、張等人,都是因為有經典的歷史故事而讓人們記住了他們的名字。
而張遼作為帥才,種種不俗表現卻被羅貫中先生給忽略了,此中緣由我們已無從考究。
就目前而言,我們知道的,張遼最為亮眼的一戰當屬八百之兵破孫權十萬大軍的合肥之戰。
但就是這麼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卻僅有「威震逍遙津」的片字記載。
話說如果羅貫中能在他的書中對這一戰役詳加描述,那麼以三國演義流傳之久、之廣的特點,那麼張遼的名聲當不止如此。
據記載,當年曹操在赤壁大戰敗退後,留下張遼鎮守合肥以抵擋孫權大軍的進攻。
在此戰中,張遼率領八百先鋒突襲孫權的先鋒部隊,嚴重打擊了孫權的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