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宋開國功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只靠半部《論語》,就能治理好天下,世上還有什麼能有這樣神奇的功效呢?我有點懷疑:趙普是否有點故弄玄虛,言過其實呢?
趙普(922年—992年),出身於低級官吏之家(其父曾任相州司馬),開始時他被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擔任僚屬官佐。
次年,與趙匡胤相識,逐步成為趙匡胤心腹,參與陳橋兵變,與眾將士擁戴趙匡胤接受後周幼主恭帝的「禪位」詔書,因功任諫議大夫,並充樞密直學士,參與謀國,從征叛將,獻策削藩,分化相權,諫止北伐,以文制武,輔佐趙匡胤迅速而又穩妥地建立和鞏固了中央集權。
趙普歷仕太祖、太宗兩朝,三次入相,用賢才,黜奸佞,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基業,促進了大宋王朝的繁榮。
多次辭官不允,於淳化三年病逝,後封韓王,配享太祖廟庭。
趙普出身低微,讀書不多,宋太祖曾經要他多讀書,自此他下朝,關起房門就讀書。
後來家裡人發現,在他的書箱裡,沒有什麼別的書籍,只有一本《魯論》(《論語》)。
於是社會上就有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後,宋太宗趙匡義繼位。
有一次他與趙普閒聊,問他:「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回答:「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
宋太宗聽了覺得神奇,但可惜他沒有進一步追問趙普,是如何依靠《論語》平天下、治天下的。
《論語》的內涵太豐富了,趙普的功勞也太大了,我們很難猜度和論證趙普到底是如何把《論語》智慧運用到謀國上去的。
但是,打開《論語》和《宋史》,再細細看看,趙普的「謀國經」幾乎是《論語》的詮釋版。
例如,他輔助趙匡胤一反歷代帝王舊例,杯酒釋兵權,避免了兔死狗烹屠殺功臣的慘劇;獻策改制削藩,避免了武力征藩的動亂和內耗;提議宰相分權,避免了宮廷政變和殘殺……這些和諧治理的智謀,應該都是孔子仁政理念的成功踐行。
不過,這樣研判比較籠統,甚至可以說有點牽強。
但如果結合《論語》的具體論斷分析一下,可能更加能夠理解《論語》在治天下中的指導地位。
我讀了《論語》中的「子貢問政」,就有這種體會。
「子貢問政。
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孔子回答子貢治國大政,只說了10個字、3層意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試想,一個國家,如果軍力強大,經濟富足,民眾信任擁護,有什麼力量可以摧垮它?有意思的是,子貢這個學生喜歡刨根問底,追問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放棄什麼,必須堅持什麼?孔子毫不猶豫地把「民信」放在最最重要的位置上。
為了強調自己的觀點,孔子下了這樣的結論:自古以來都有死亡的危險,但最關鍵的是不能失去「民信」,否則就不可能立國!
「子貢問政」的故事已有2500多年歷史了,但歷朝歷代的興衰都沒有逃脫孔子的論斷。
綜觀歷史和現實,我感到不僅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真實可信,即使說「一段《論語》治天下」也未嘗不可。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的故事 趙普的軼聞典故有哪些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開國功臣。 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宋太祖)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
一生僅讀了半部《論語》,助趙匡胤奪了天下,還做到了宰相
讀書是不是只有讀得多才算有學問?未必,有些人讀書少,但是學問可不小!在北宋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趙普。趙普從小就喜歡學習吏事,雖然讀書不多,但思維活絡、辦事周全。《宋史趙普傳》說:「普少...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真嗎?
在歷史的舞台上,曾經有一個人宣稱自己可以用半部《論語》治理天下,他就是北宋丞相趙普。 趙普是大宋王朝的開國功臣,曾經跟隨趙匡胤一起發動陳橋兵變,之後又輔助趙匡胤登基,之後他又跟隨趙匡胤一起南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