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具謀略的大臣排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姜子牙, 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

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

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

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范蠡(lǐ) ,字少伯,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

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王詡,又名王禪,鬼谷子,是歷史上極富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春秋時人。

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

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

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縱橫家:蘇秦、張儀。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文學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

曹操,字孟德(155年-220年正月庚子[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漢族。

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為魏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

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為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復有很大作用。

曹操的詩作具有創新精神,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在書法方面,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漢末章草五大家之一。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諡曰「敬仲」,漢族,潁上(今屬安徽)人,史稱管子。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之後代。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孫臏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穀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

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商鞅(?-公元前338年),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公孫鞅,不叫姬鞅)。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獲罪車裂而死。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作為中國縱橫家鼻祖的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

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余即卒於任上,死後葬開封市東郊宴台河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比皇帝還厲害?揭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帝王師

導讀: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高的統治者,而在這些統治者的身後還隱藏著一位幕後工作人員,他比皇帝還厲害?他就是帝王師,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下,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帝王師,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