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歷史名人,都是咱溫縣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溫國國君溫平

《唐文拾遺》記載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代初期,在溫地曾由顓頊後裔建立了溫國,溫國的第一代國君名平,後來以國為姓,便稱其為溫平。

少康喪國後,后羿的親信奪取了政權,太康之弟仲康之子相的妃子後來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在有虞氏和有鬲氏的支持下,攻滅下有窮國,又殺死了寒浞的兒子,又殺死了寒浞。

平參加了對寒浞及其兒子的戰鬥,立下大功,故而少康便將平封在溫地,建立溫國。

溫國故城在今溫縣上苑村北高台地上。

直到帝癸二十六年(公元前1605年)被商湯滅掉,存世約390餘年。

蘇國大司寇蘇忿生

蘇忿生是西周建立之後的第一個大司寇,也是蘇國的第一任國君。

據《國語·晉語》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以妲己女焉。

」殷辛即商紂王,他帶兵搶走有蘇氏美女妲己。

有蘇氏為此異常憤怒,便投靠西歧,和文王結成了堅強的同盟。

在周武王興兵滅紂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西周建立之後,將蘇忿生封為大司寇,並且將溫、州、原等十二邑作為蘇忿生的封地,蘇忿生以溫為首邑,建立蘇國,直到公元前650年蘇國被狄人所滅,一直延續了近400年。

春秋戰國思想政治家卜商

卜商(公元前507—前400年),字子夏,今溫縣卜楊門村人。

為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曾任莒父邑宰。

孔子逝後,他傳播孔學,不遺餘力,先在館陶傳授弟子,後回家鄉溫地辦學,再到河津、文水等地授教。

魏文侯、吳起、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穀梁赤、禽滑厘等都是他的學生。

他主編《論語》,註疏五經,為《詩》作《序》,為《易》作《傳》,為《禮》作《儀禮喪服》,傳《春秋》無人可比,還發明了「章句教學之法」,被人們稱為「卜夫子」。

卜商被唐、宋、明各代封為公、侯、賢、哲、子,後裔被賜奉祀生、五經博士。

西漢「萬石君」石奮

石奮(公元前219年—前124年),西漢初期河內溫縣人,先後於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朝為官。

無文化,恭謹無比。

高祖時為小吏,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時列為九侯卿,俸祿為二千石,以上大夫祿養老歸家。

四子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就號奮為「萬石君」。

他是中國第一忠孝之家,萬石家風二千年來對士大夫家庭影響甚大。

漢武帝時期丞相石慶

石慶(公元前?—前103年),西漢前期河內溫縣人,萬石君石奮之子,西漢武帝時期丞相。

初為齊相,齊國人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其立石相祠。

元狩元年,太子選群臣可為傅者,以石慶為太子太傅,後遷任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秋,晉為丞相,封為牧丘侯。

太初二年去世,諡恬侯。

宣帝時期丞相蔡義

蔡義(公元前155—前71年),西漢中期河內溫縣人。

少家貧,精韓詩。

曾以明經給事大將軍府。

昭帝詔求能為詩者,召見義說詩,甚悅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

累遷光祿大夫、少府、御史大夫等職。

元平元年(前74年),任丞相,封陽平侯。

曾以定策安邦功受重賞,卒諡節侯。

哀帝時期大司馬傅喜

傅喜(公元前?—前10年),字稚游,西漢末期河內溫縣人,漢哀帝劉欣祖母傅太后(傅昭儀)的堂弟。

傅喜少好學問,有志氣,初任太子庶子。

漢哀帝即位後,任衛尉,後升任右將軍。

當時傅太后參與政事,傅喜多次規勸她,因此傅太后不讓傅喜輔政,賜他黃金百斤,交回將軍印綬,以光祿大夫身份回家養病。

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上書替傅喜說情,漢哀帝也很重視他,於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任命傅喜為大司馬,封高武侯。

傅太后想取得太皇太后尊號,傅喜與丞相孔光等人不同意,因此傅太后大怒,將其遣送到封地。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漢平帝劉衎即位,王莽把持朝政,認為傅喜資質端正,耿直守節,所以讓傅喜回長安,賜位特進,侍奉朝請。

傅喜後來再被遷到封地,以高壽而終,諡號貞侯。

三國曹魏大司農光祿勛太常常林

常林字伯槐,東漢末期、三國曹魏河內溫縣人(今常莊村人),生卒年不詳。

常林少時家貧,好學有才智。

任南和縣令,治理有方,卓有成效,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東曹屬,所在之處,政績斐然。

曹丕當政時歷任尚書、少府、大司農,晉封樂陽亭侯。

魏明帝繼位之後歷任光祿勛、太常、光祿大夫,晉封高陽鄉侯。

他為官多年,清正廉潔,恪盡職守,名望很高。

死後追封驃騎將軍,諡號貞侯。

三國時期大將軍司馬懿

司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達,東漢未期、三國曹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招賢鄉)人。

東漢末年,任曹操丞相府文學掾、丞相主簿、魏王太子中庶子;魏國時,為三朝元老,曾歷任尚書右僕射、撫軍將軍、大將軍、太尉、太傅等職,屢出師與蜀相諸葛亮對陣。

嘉平初,殺曹爽,執掌朝政。

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皆為曹魏重將,先後繼父執掌曹魏大權,史稱「三馬同槽」。

司馬炎建晉後,追司馬懿為晉宣帝。

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

三國時期魏國關內侯司馬芝

司馬芝(?—?) 字子華,河內溫(今溫縣)人,三國時魏臣,曾以遵守禮義著名。

歷任菅縣長、廣平縣令、大理正、甘陵等郡太守、大司農、河南尹,封關內侯。

他依法辦事,不徇私情,善於斷案,留下「忠正亮直,不矜廉隅」的美名,被稱為魏國歷任河南尹中最傑出的清正官員。

三國時期魏國安平王司馬孚

司馬孚(180年—272年),字叔達,司馬懿的三弟,河內溫(今溫縣)人。

魏文帝時曾任中書郎、騎都尉、河內典農等職,賜爵關內侯。

明帝時晉爵昌平亭侯,遷尚書令,晉武帝代魏後,封為安平王。

但他從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司馬孚性格溫厚謙讓,以貞白自立,從來不與他人結怨。

《晉書》對他的評價是:「風度宏茂,器宇高雅,內弘道義,外闡忠貞。

」在任河內典農的第二個月,就到濟源的枋口堰進行考察,然後向魏文帝進獻《請修枋口表》。

在司馬孚的主持下,將枋口堰用石代木,並對其進行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整個工程投入河工4萬餘人,歷時2年完成,確保了這一水利工程的效用,使兩岸及下游數千頃良田受益。

晉代開國皇帝司馬炎

司馬炎(公元236—290年),字安世,三國曹魏末期,西晉初期河內溫縣人。

系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長子。

魏朝時,曾任給事中、中壘將軍、中護軍、中撫軍、撫軍大將軍、副相國等職,後繼父嗣為相國、晉王,後又代魏稱帝,建立晉朝,稱晉武帝。

司馬炎在位25年中,前中期治國安邦、統一中國,是個賢明皇帝;後期逐漸腐敗荒淫而昏庸。

晉元帝司馬睿

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內溫(今溫縣)人。

司馬懿曾孫,琅琊武王司馬伷之孫,琅琊恭王司馬覲之子。

317年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改元太興,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

323年病死,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西晉著名史學家司馬彪

司馬彪(?—約306年) 字紹統,河內溫(今溫縣)人。

晉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

曾任騎都尉、秘書郎、秘書丞、散騎侍郎等職,著作《續漢書》,是著名的史學家。

《續漢書》自東漢世祖光武帝劉秀開始,到孝獻帝劉協為止,時間跨度200年,記載十二世皇帝,分為紀、志、傳共八十篇,是一部「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的完整東漢史,可惜紀、傳部分散佚,只有八志三十篇被范曄所著的《後漢書》收錄。

北魏儒林先生常爽

常爽(?—?) 字仕明,南北朝時期北魏河內溫(今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太常卿常林六世孫,曾受封六品宣威將軍。

他長期設館廣收門徒,傳授儒學經典,著有《六經略注》,時人尊稱其為「儒林先生」。

北魏時期,多年征伐,百姓子弟大多學業荒廢,貴族子弟也無暇求學,常爽就在大同附近溫水河畔設立學館,傳授門徒多達七百餘人。

尚書左僕射元贊、平原太守司馬真安、著作郎程靈虬等人,都是常爽教授的弟子。

在他的影響下,京師一帶的學業也逐漸振興起來。

這為以後魏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有力基礎。

常爽一生不事王侯,獨守閒靜,教書育人二十餘年。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647年—735年) 字子微,河南溫(今溫縣)人,唐代著名道士,法號道隱,又號白雲子。

博學多才,無意仕途,往嵩山拜上清派宗師潘師正為師,練習辟穀、導引、服餌等養生術,後遊歷名山大川。

在浙江天台山玉雷峰定居。

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曾4次請他下山赴京,向他請教國事。

唐玄宗還親受法篆,成為道士教宗師。

李隆基還特地安排他到王屋山建陽台宮,讓其妹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

開元二十五年,司馬承禎在王屋山仙逝,享年89歲,諡號「貞一」先生。

一生著作豐富,有17種30多卷。

唐代宗宰相常袞

常袞(729—783) 字夷甫,溫縣人。

天寶末進士及第。

性狷潔,不妄交遊,由太子正宗景為中書舍人。

文采瞻蔚,長於應用,譽重一時。

後拜門下侍郎,同平章門下平章事、弘文崇文館大學士,與楊綰同執政。

楊綰去世後,常袞為唐代宗宰相,封河內郡公。

肅宗當政,一貶為河南省尹,再貶為潮州刺史,後轉任福建觀察使。

建中四年死於任上,享年五十五歲。

時閩人未知學,常袞增設鄉校,親自講授,閩地風氣為之一變。

其後閩人春秋配享常袞於學宮。

有文集十卷,詔集六十卷行世。

《全唐詩》存其詩九首。

唐代雁門郡王王智興

王智興(公元758年—836年),字匡諫,唐朝中期懷州溫縣人。

王智興少時以驍勇果敢著稱,初任徐州親兵。

建中二年(781年),淄青節度使李納謀叛,進攻徐州。

王智興受命進京求援,使徐州之圍得以解除,從此成為徐州獨擋一面的將領。

後歷任滕、豐、沛、狄四鎮將領,前後二十餘年。

元和年間(806年―820年),因討伐李師道有功,升任御史中丞。

長慶元年(821年),擔任武寧軍節度副使,率軍討伐叛軍。

班師時奪武寧軍節度使崔群之權。

朝廷無力征討,授任其為武寧軍節度使。

太和年間(827年─835年),率軍討伐李同捷有功,封雁門郡王,進位侍中。

後任河中尹、宣武軍節度使等職,卒後贈太尉。

北宋國畫大師郭熙

郭熙(約公元1020—1100年),字淳夫,北宋中期河陽溫縣人(今西郭作村)。

曾任御書院待詔直長,是北宋後期著名的山水畫巨匠,與李成並稱「李郭」。

有著作《山水訓》等,與其子合著畫論《林泉高致》,是我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地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

存世作品僅20幅,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

明末清初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

陳王廷(公元1600—1680年),字奏庭,明末清初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村人。

太極拳創始人。

據《溫縣誌》載,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陳王廷任溫縣「鄉兵守備」。

明朝覆亡後,陳王廷退隱鄉間,博採眾家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編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

陳王廷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

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陳王廷現今僅存《長短句》一首和《拳經總歌》一首。

清代後期軍機大臣李棠階

李棠階(公元1798—1865年),字樹南,號文園,諡文清,晚清溫縣趙堡鎮南保封村人。

清道光年間中進士,次年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左都御史、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追贈太子太保。

李棠階是晚清著名理學家,一生潛心理學,終生以「克己」「省身」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

他出身貧寒,自奉節儉,為官清正廉明,不取分外之財。

一生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古本大學集解》一卷、《喪氣十戒》一卷、《憑良心錄》一卷、《李文清公遺書》八卷、《志節編》二卷、《強齋日記》十六卷、《李文清公詩集》一卷。

清朝監察御史段晴川

段晴川(1812年—1893年),字文瀾,號春湖,又號柳橋,今溫縣祥雲鎮大玉蘭村人。

清道光十七年進士,歷任軍機章京、兵部職方司員外郎,都察院監察御史等職,先後在浙江、山西和京畿三地任職,官至內閣侍讀學士。

後告養歸鄉,其母病逝,再不復出。

1893年在故里病逝,享年81歲。

清朝台灣府主事王作梅

王作梅(1677年—1762年),字伯鼎,號岩公,晚年自號臥雪老人。

今溫縣武德鎮徐堡村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至福建海防同知,主台灣府事。

告老還鄉後,亦熱心公益事業,在民間享有很高聲譽。

王作梅在主台灣府事後,對當地情況進行深入調查,上疏《台灣治略》,提倡農耕,整頓商賈經營秩序,整頓民風,教化群眾。

經過數年整頓,台灣社會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1762年,王作梅病逝故鄉,享年84歲,其主要著作有《臥雪樓古文》四卷,《台灣治略》三卷。

民國時期「甲骨文之父」董作賓

董作賓(公元1895—1963年),字彥堂,又作雁堂,號平廬,祖籍溫縣董楊門村。

他一生主要從事甲骨文考古與研究,曾主持試掘安陽殷墟,對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貢獻最大。

包括「大龜四版」與「貞人」的發現,十個斷代標準的提出。

殷歷的建構,甲骨文字的考釋與解讀,殷代地理的推測及制度的研究等,他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學界把他與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稱「甲骨四堂)。

1948年,董作賓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於《溫縣發布》並保留作者姓名,否則視為侵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家族那些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