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三國丨劉備與關羽早有嫌隙?為何沒給關羽名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時王侯將相為了籠絡人心,顯示其惜才愛才,皇權威儀,經常會給對於國家有功或者是自己格外欣賞的大臣加官進爵,甚至是封為異性候。
如果閱覽過《三國志·蜀書》都會發現,劉備當初建立蜀漢,前前後後,冊封過不少身邊的賢臣良將。
譬如張飛因據水斷橋,有護衛之功,劉備封其新亭侯,後進封為西鄉侯;黃忠因定軍山一役,斬夏侯淵,賜封關內侯;馬超漢獻帝原封都亭侯,後入蜀後被劉備進封為斄鄉侯;龐統卒與落鳳坡後也被追封為關內侯;法正死後,其子法邈也享關內侯待遇。
還有趙雲是永昌亭侯;魏延為都亭侯;包括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晚年也被封為武鄉侯等。
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人,在蜀漢,一些史書上著筆不多的人物也紛紛被封候拜將:馬岱為陳倉侯,董厥為南鄉侯、劉敏為雲亭侯、王平為安漢侯等。
說了半天,大家一定很是困惑,那麼關羽呢?這個股肱之佐、文韜武略、功勳卓著、義薄雲天,名重一世的大將,同時還是劉備的義弟,為何就沒有被劉備封侯拜相過?
有人會說,關羽不是漢壽亭侯嗎?
事實上,漢亭侯這個稱號是建安5年,關羽助曹操拒袁紹,斬其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後曹操表封的。
順便補充一點,劉備的宜城亭侯也是曹操表封的呢。
亦有人會說,關羽不是有壯繆侯之號嗎?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是關羽去世後的追諡,甚至可以說是借了劉禪寵待陳祗的光,與劉備也沒什麼關係。
《蜀書》記載:「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
」
其意思是:所有蜀漢的名將在去世以後皆有追諡,法正諡翼侯,龐統諡靖侯,張飛諡桓侯,馬超諡威侯,諸葛亮諡忠武侯,趙雲諡順平侯,黃忠諡剛侯,蔣琬諡恭侯,費禕諡敬侯、關羽諡壯繆侯。
清代趙一清的《東潛文稿》中有一節《關壯繆封爵考》曾提出過疑問:「關羽『豈獨無封爵耶?』陳壽《志》惟雲『封拜元勛』而於名號缺焉無聞。
」
提出疑問之後,趙一清隨後又給出了解釋:「殆先主以公賜名漢朝,因之不改,特建置一縣為公奉邑」。
也就是說,因關羽已有曹操以漢室皇家名義表封的爵號,劉備為了表示這一漢室封號的尊重,所以沿襲而用,就沒有再給新的封號,只是特「析廣漢郡葭萌縣地為漢壽縣」,以作為關羽的奉邑。
原來如此!
曹操關羽諸葛亮,到底哪個才是三國的真正主角
一部《三國演義》,就是英雄的大戲,男人的舞台。三國中塑造了諸多良謀猛將,忠臣明君,何止百人。其中又以「謀臣之絕諸葛亮」「奸雄之絕曹操」「名將之絕關羽」而聞名。那麼,在群英譜的《三國演義》中,如果...
關羽為主公出生入死,但在劉備的封侯名單中,卻沒有他的名字
在三國的故事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讓人為之動容,但是在三國歷史的結尾,有一個地方讓人很是想不明白,就是關羽並沒有出現在劉備的封侯名單中。按理說,拋開兄弟結義這一說法,單是作為蜀漢的股肱之臣,他文韜...
劉備劉禪父子如此吝嗇?得諡臣子才12位!
原創作品,嚴禁盜用,精彩內容,請多關注。 諡號是古代大臣身死之後得到的最大的榮耀,蜀漢立國時間較短,得諡的大臣並不多。《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
劉備父子為何唯獨沒有給關羽封侯?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群雄並起。身為是漢朝宗親,中山靖王劉勝後代的劉備和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後劉備又得諸葛亮、趙雲、馬超等文臣武將的輔佐而建立蜀漢,與曹魏、東吳成三國鼎立之...
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都有封候,劉備為什麼不給關羽封候?
在古代,作為帝王,通常會用加官進爵作為籠絡人心的一種有效手段。《三國志・蜀書》中,劉備也沒少用封侯這一手段。劉備當初棄新野南逃,張飛在當陽橋據水斷橋,有護衛之功,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封張飛為新亭侯...
劉備為何唯獨沒給關羽封侯 是因為偏心嗎?
古之帝王,為籠人心,固爪牙,顯威儀,示恩寵,往往會把加官、晉爵、封侯等等,作為一種有效手段,頻頻使用。如翻翻《三國志·蜀書》就知道,劉備的西蜀,也沒少用封侯這個法寶,這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