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尖子生,只需做好這三步!可惜90%的家長都不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同樣是讀一樣的學校,一樣的老師教,為什麼有的同學成了令人羨慕的尖子生而有的卻落在後邊?功課遙遙領先,能力高人一等,是他們智商更高嗎?
其實,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尖子生,這其中的秘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件很強大的事情,日積月累的堅持,就能把習慣轉化成一種堅實的力量。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尖子生絕不是一天就能煉成的,差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尖子生的世界,去揭秘愛學習的本領是如何煉成的。
1、尖子生往往善於隨處學習
善用零碎時間,每天在晨跑中、吃飯時、課間、課前、休息前等零碎時間裡記憶詞語,背誦公式,破解疑難,調整情緒。
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他們是一致的:保證學習時間,學會見縫插針利用好空餘時間,經過日積月累,效果很可觀。
2、善做筆記
尖子生往往一邊聽課一邊記重點,不是事無巨細全盤記錄,特別善於記下老師補充的東西,課本上沒有的東西特別是思維方法更是認真記錄。
能及時整理筆記,對老師強調的重要知識點格外注意,特別注意讓知識系統化,積極思考能解決什麼問題。
3、勤於閱讀,善於思考
學會速讀和精讀,提高單位閱讀量。
學會讀一本書或者一個單元的目錄、圖解和插圖,提前了解內容,獲取更有效的信息。
當積極的閱讀者,不斷的提問,直到弄懂字裡行間的全部信息為止,特別要弄懂知識的起點和終點,梳理好知識要點。
思考應貫穿於聽課、做作業、複習等各個階段。
比如:做完一道題後,要對答案,這裡應有一個反思的過程,要弄清這道題考的是什麼,用了哪些方法,為什麼用這樣的方法,怎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閱讀與思考的結合,是將學習的過程由被動接受向積極的自我提升轉化的過程,也是成為尖子生最為重要的因素。
有了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的習慣,才足以支持孩子的成績長期穩步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