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花落去:諸葛亮為什麼勸劉備賜死劉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封這個人,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出眾,像滄海一粟,而且它年紀輕輕便被處死,他的死因是什麼呢?讓我們透過迷霧,去看看那模糊的真相。

(一)此將何處來: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三國志》,劉封,(?—220),原本是寇羅侯的兒子,長沙劉氏的外甥。

那麼他是怎麼成為劉備義子的呢?「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三國志》,(建安六年)劉備去到荊州之後,因為自己還沒有兒子,所以就認劉封為義子。

(二)入川立功績: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三國志》,後來劉備入益州,從葭萌回軍攻打劉璋的時候,劉封已經二十多歲了,也到了從軍出戰的好年齡了。

而且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三國志》,武藝高強,氣力過於常人,這樣一個人,應該說很適合打仗,那麼他的表現如何呢?「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三國志》,率兵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沿江逆流西上,入益州援助劉備,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勝利,可謂是連戰連捷,非常驍勇。

「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三國志》,劉備占領益州之後,便任劉封為副軍中郎將(在古代相當於軍中的預備隊指揮官。

(三)在上庸的日子:

(1)有陰謀的會師: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讓孟達從秭歸北上進攻房陵,看上去還是很順利的,連房陵的太守蒯祺也死於亂軍,而劉備卻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舉動,「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三國志》,當孟達準備進攻上庸的時候,劉備暗地裡擔心,他(孟達)難以獨自擔當此任,於是派劉封從漢中順沔水而下統領孟達的軍隊,與孟達會合,這樣一來,相當於奪了孟達的軍權,而孟達並沒有出什麼過錯,這麼看來,劉備這麼做,是出於他(劉備)對孟達的不信任,所以才將自己的義子劉封安排在了孟達的身邊,表面是協助,實則是監督,相比之下,劉封在劉備心中的可信度就高多了。

二將雖然有著某種不可說破的關係,但是這時候他們有著的共同的目的,拿下上庸城,那麼劉封和孟達到達上庸城之後,有沒有與守城將士發生過激戰呢?不清楚,我們來看一下申氏兄弟的做法,「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三國志》,舉眾投降,就是率領所有兵馬投降了,而且將自己的妻子、孩子和親戚全都送到成都去做人質了。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表明了心跡,把家人親戚全都作為人質送到成都了,還會造反嗎?還不是真心歸降嗎?但是他們是自願的還是被迫,很難說。

而後「先主加耽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遷封為副軍將軍」《三國志》,劉備加封申耽為征北將軍,並繼續擔任上庸城的太守和員鄉侯;任命申耽的弟弟申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劉封被封為副軍將軍。

而孟達呢?好像什麼也沒有,本來自己幹得好好的,被奪了兵權不說,而且什麼賞賜都沒得到,就連兩員降將都能封官進爵,自己啥都沒得到,孟達心中,恐怕總會有些不高興,不過這一次,孟達忍住了,對於這些不滿,孟達默默的忍受了。

那麼劉封這個監督員,有沒有發現孟達的心情的變化呢?估計是沒有,如果有,孟達不會再有什麼後來了。

(2)對「叔叔」的拒絕:

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關羽起兵攻打襄陽、樊城,「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三國志》,在關羽與曹軍作戰的過程中,多次告訴劉封和孟達,讓他們發兵相助。

但「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三國志》,劉封、孟達以「三郡(房陵、上庸、西城)剛剛拿下,人民也剛剛歸附,不宜輕易調動軍隊」為由,不接受關羽的命令,沒有發兵相助。

那麼,劉封、孟達不出兵,是這個原因嗎?的確,上庸諸郡攻下來不過幾個月,人心並不穩定,如果此時發兵,如果城中發生了什麼意外,失了城,那豈不是得不償失嗎?而且關羽在前線是連戰連捷,或許劉封、孟達覺得沒有出兵的必要。

還有幾種關於「王命」說法,一是關羽攻打襄陽、樊城,並沒有得到劉備的許可,所以劉封不敢出兵相助;另一則是劉封並沒有得到劉備(讓他出兵幫助關羽)的命令,不敢擅自出兵相助。

這兩種說法可靠不可靠呢?在我看來是不可靠的,為什麼呢?此時的關羽可是「假節鉞」《三國志》,假節鉞什麼意思?假節鉞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

武將「假節」的話,他在戰時狀態就不必左請示、右匯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士卒。

在君王所有的授權方式之中,「假節鉞」的規格是極高的。

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並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這麼看來,關羽有沒有自己出征的權力呢?有的,那麼有沒有調兵的權力呢?應該只對荊州城內的軍隊有調動的權力,沒有對劉封軍隊的調動權,所以劉封是在等待劉備的命令,劉備不讓他動,他是不能出兵幫助關羽的。

關羽讓劉封發兵相助,劉封拒不發兵,然而「會羽覆敗」《三國志》,關羽敗了,而且全軍覆沒,誰都想不到關羽會敗的這麼快,讓劉封去支援的時候還是節節勝利的,現在全軍覆沒,還失了荊州,那麼這筆帳算誰的呢?如果劉封當初發兵相助的話,也許關羽不會敗或者說不會敗得這麼慘,說到頭劉封總是要負一些責任的,但是他不發兵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而且的確是沒有接到劉備的命令,那麼「先主恨之」《三國志》,是何道理呢?或許劉備是在失去了這麼一員大將(關羽)和荊州城及所有荊州軍隊之後,非常痛心,以至於忘卻了劉封不出兵是礙於自己的王命,而只記得劉封沒有出兵協助關羽,將這筆帳完完整整的算在了劉封的頭上,這樣一來,他(劉備)對劉封能不恨嗎?

(3)監督任務的失敗:

劉備派劉封去上庸是監督孟達去了,那麼劉封任務完成的怎麼樣呢?「又封與達忿爭不和」《三國志》,(劉封和孟達)兩個人經常的賭氣爭執,關係不是很好,而接下來劉封做的一件事情,讓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再度惡化,什麼事情呢? 「」《三國志》,劉封奪了孟達的軍樂儀仗,這個東西,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劉封這麼做,對孟達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劉封似乎忘了自己的任務,或許一開始她就不明白劉備讓自己來此的目的,要不然又怎麼會經常地與孟達爭執,現在還奪了人家的軍樂儀仗,說明劉封自身有缺陷,喜歡欺凌下士,而且他欺辱的恐怕不止孟達一個人。

這個時候,孟達無法再忍耐,「」《三國志》,關羽的死,自己也脫不了干係,所以他既害怕將來劉備怪罪,又對劉封的欺辱忍無可忍,或許還夾雜著對自己仕途的悲哀,孟達在這又怕又氣又悲哀的心情影響之下,給劉備寫了一封信,然後帶著自己部兵,投靠魏國去了。

說到這裡,可以說劉封的任務完成的一塌糊塗,他還有機會嗎?

(4)三郡失守:

孟達到了魏國之後,「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三國志》,魏文帝曹丕讓他擔任散騎常侍(以士人任職,入則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出則騎馬散從)、建武將軍(五品,管轄內地小縣軍權),封平陽亭侯,還不止這些,還「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以〕達領新城太守」《三國志》,將三郡(房陵、上庸、西城)何為一郡(新城郡),讓孟達擔任新城太守,那不是劉備的地方嗎?既然曹丕已經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下一步自然就是奪取三郡,於是「遣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三國志》,(曹丕)派(南征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和孟達一起進攻三郡,這個時候,孟達給劉封寫了一封信,而且言辭懇切,打算勸劉封投降,那麼,孟達的用意是什麼呢?他應該深深的怨恨著劉封才對,為何又要勸降劉封?是愛惜劉封的驍勇?還是怕劉封的驍勇難以敵對?不知道。

劉封沒有聽孟達的勸告,「封不從達言」《三國志》,不過他身邊的申氏兄弟卻動心了,拋棄在成都作人質的家人和親戚,臨陣倒戈了,「申儀叛封」《三國志》,是什麼讓他們棄自己的家人和親戚的生命於不顧?我想,這和劉封的欺凌下士不無關係,而且能達到這種程度,劉封真的是很過分,身邊的將領都投靠魏國去了,接下來,劉封該怎麼辦呢?他沒有時間考慮了,「封破走還成都」《三國志》,三郡失守了,劉封只得回到成都,經過這麼多事情之後,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呢?

(四)劉封之死:

劉封回到成都之後,「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三國志》,劉備責備他欺凌孟達,致使孟達倒戈;而且不發兵幫助關羽。

可以說劉備現在對他非常的不滿,但是此時此刻,劉備並沒想殺他,他怎麼死的呢?「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三國志》,諸葛亮覺得劉封性情剛直猛烈,擔心劉備去世之後,難以控制、駕馭(劉封),便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劉封。

諸葛亮的考慮不無道理,將來劉備去世了,將位子傳給誰?雖然劉封為長,但卻是義子,所以劉備還是會將位子傳給劉禪,到時候劉封的想法就很重要了,他會很本分的協助劉禪治嗎?如果不能,會帶來很多麻煩;即便是能,恐怕有一些舊派勢力會借劉封來製造一些事端,到時候局面會很難控制啊!所以,劉封是必須死,而且想讓他死現在是個好機會,為什麼呢?劉封現在背罪三條(1、欺凌下士,使其倒戈。

2、不發兵幫助關羽。

3、三郡失守),要處死他,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諸葛亮真是給劉備提了一個大醒,劉封該殺。

於是「於是賜封死,使自裁」《三國志》,賜(劉封)死,並且讓他自殺,我想這裡邊還是夾雜了一點「父子親情」的,「先主為之流涕」《三國志》,劉封死後,劉備很傷心的為他哭泣,那麼這個時候劉備的心情是否和多年後諸葛亮斬馬謖時的一樣呢?我想同樣是很無奈啊,不想這麼做而又必須這麼做。

在劉封臨死之前,他說了一句話,「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三國志》,真後悔沒有聽孟達的話。

他說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孟達勸他投降,他不,即使城破了,他也一樣回到了劉備身邊,為什麼?他不怕劉備的怪罪嗎?怕!但是他沒有投降,他對劉備的忠心到了這種程度,換來的卻是賜死,劉封現在的心情,恐怕不只是無奈,還有對劉備的失望和對自己天真的悲哀。

(五)後言:

陳壽評曰: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

也就是說劉封處在容易招惹嫌疑的地位,而他的思慮不足以保護自己。

正因為這樣,所以他才會死不得其所,如果說這是一場政治鬥爭,那麼劉封便是一個毫不知情的失敗者,而且輸掉了全部。

——今夕無子收養之,明日得兒便誅殺。

敢問正氣存何處,只教世人惘嘆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