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俅更可恨的「北宋六賊」都是誰?他們是如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北宋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雖然沒有實現真正的大一統,但是通過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北宋的經濟和文化達到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

與此同時,由於自上而下的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也導致了北宋末期的時候奸臣不斷出現,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恐怕數高俅高衙內了。

其實在北宋末期的時候,有六位大奸臣等級和分量都比高衙內高了許多,被當時的太和學生陳東稱為「六賊」。

宋徽宗劇照

蔡京,福建遊仙人,「北宋六賊」之首,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

他還是當時知名的書法大家,當時的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彙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宋徽宗繪《聽琴圖》,中間彈琴者為宋徽宗,坐在右側聽琴者為蔡京

蔡京生性兇狠狡詐,喜歡弄權,在皇帝面前,專門窺伺人主之意以求固位專寵,始終對皇帝說,不必拘泥流俗,應該竭盡四海九州的財力來滿足自己享樂。

宋徽宗也知道他奸詐,故屢罷屢起,並選與蔡京不合的人為執政來牽制他。

蔡京每當要被免職時,就去向皇帝哀求,跪地磕頭,毫無廉恥。

晚年以家為官府,謀求升官的人,聚集在他的門下,只要輸錢納貨,就是仆隸也可當上美官,丟棄國家綱紀法度,使它們如同虛設。

處處患得患失,培植個人勢力,盤根錯節,牢不可破。

最終導致國家禍亂,雖貶死在道路上,天下人仍以沒處死他為恨。

蔡京被貶官流放後,還攜帶大量金錢,但是他的作惡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在路上用錢也買不到東西,因此不由得感慨:「京失人心,何至於此。

」最終,80歲的蔡京於七月二十一日餓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崇教寺。

王黼,初名王甫,因與東漢宦官王甫同名,故皇帝賜名為王黼,開封人。

王黼有口才,才智出眾但無學識,善於巧言獻媚。

王黼等撰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圖録

王黼在崇寧年間考中了進士,後來與何志一起負責編修《九域圖志》,何志非常欣賞他,於是就和自己的父親何執中說起了王黼,後來何執中舊部提拔王黼為校書郎了。

王黼幫助蔡京重新獲寵,蔡京再次擔任宰相之後,了為感謝王黼,就任命他為御史中丞。

後因王黼與鄭居中交好,而蔡京又與鄭居中交惡,所以蔡京就生王黼的氣,調任他做了戶部尚書。

王黼父親死後,服喪辭官,五個月後又被朝廷啟用,任命他為宣和殿學士。

王黼之後又阿諛上了梁師成,憑藉梁師成的權勢,將與他同住的許將全家都趕走了。

不久,王黼又被任命為尚書左丞。

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進、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議大夫超升八階,被任命為宰相,王黼從校書郎之職,升到御史中丞,只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是大宋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

當宰相的王黼也沒有閒著,一方面反對蔡京之前的所為,又要讓天下人稱他為賢相。

王黼請求設應奉局,凡是四方水土所產的珍奇之物,都苛取於百姓,但進奉給宋徽宗的珍品不到十分之一,其餘的全歸王黼。

四處斂財,還總攬大權四處為惡。

儘管當時方臘起義已經發生,但是王黼依舊粉飾太平,不將情況報告給宋徽宗,導致後來起義軍的力量壯大,攻破了六座城池,宋徽宗派童貫帶兵鎮壓。

後來朝廷想要聯合金國攻打遼國,王黼竭力慫恿,不遺餘力在民間搜刮,用搜刮來的錢買了五六座空城,來報捷。

宋徽宗解下玉帶賞給王黼,還升他做太傅,封為楚國公。

後來知道了梁師成就住在王黼的隔壁,兩人還常常從便門來往,所以宋徽宗對王黼也就沒有那麼信任了,不久之後就讓他辭官了。

靖康元年,金兵進入汴京,王黼不等詔命,便帶妻兒逃跑,宋欽宗下詔貶他為崇信軍節度副使、籍沒他家。

吳敏、李綱請求殺王黼,此事交由開封尹聶山處理,聶山與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將其殺死。

童貫,開封人,「性巧媚,善逢迎」,北宋權宦、大奸臣、「六賊」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被冊封為王的宦官。

童貫

在北宋有名的幾個奸臣中,童貫的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因其是閹人,媼即母),不無譏諷之意。

童貫幼時讀過四年私塾,凈身進宮當太監時已老大不小,近二十歲了。

童貫凈身入宮時,拜在同鄉、前輩宦官李憲門下。

宋徽宗在杭州設明金局,童貫以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從此與蔡京開始交往。

在宋軍攻打青唐(今青海西寧)時,蔡京推舉任命童貫擔任西北監軍。

宋軍開到前線湟川後,恰巧汴梁的太乙宮失火,宋徽宗火速傳手諭給童貫,阻止他出兵。

童貫卻膽大包天,竟出兵交戰,收復四州,遷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內侍憑資歷任兩使是從童貫開始的。

後來童貫帥軍攻打西夏,迫使西州名將劉法出塞攻打,劉法遇到伏擊而死,童貫隱瞞軍情,上書稱勝利,還挑撥做官的羌人和漢人的關係,禍亂軍政。

公元1122年,童貫用時四百五十天的時間滅掉了方臘,被封為楚國公。

公元1120年,童貫出使遼國,定下宋金聯合滅遼的海上之盟。

宣和四年(公元1125年)童貫率兵20萬北伐燕京,大敗而歸。

童貫就秘密派人到金營,請金兵攻燕京,並以百萬貫的贖回已經被劫掠過的燕京城。

童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大肆吹噓這次「不世之功」,自欺欺人地耀武揚威,「凱旋還師」。

昏聵的宋徽宗竟封童貫為廣陽郡王。

金朝看透了北宋的虛弱,在滅遼之後,便揮戈南下,對付北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1月,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

童貫置國家危亡於不顧,逃回了開封。

宋欽宗繼位後,童貫跟隨徽宗一道逃跑了。

過黃河浮橋時,人多橋窄,擁擠不堪。

童貫怕延誤時日,金兵追及,竟指揮他的「勝捷軍」向橋上徽宗的衛士引強弩射去,100餘名衛士中箭落入黃河,一路哭聲不斷。

宋欽宗為平息眾怨,下令貶斥童貫。

童貫還沒到達被貶地英州,宋欽宗又下詔歷數童貫之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征火速追蹤,就地正法。

童貫死後不久,金兵再次南下,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把開封160多年積累的財物幾乎席捲一空,北宋亡國。

梁師成,字守道。

北宋末宦官,籍貫不詳。

梁師成原本在賈祥的書藝局當役,因為本性慧黠,加之在書藝局耳濡目染,也略習文法、詩書。

賈祥死後,他便領睿思殿文字外庫,主管出外傳導御旨。

這可是個肥缺,所有御書號令都經他手傳出來,頒命天下。

梁師成外表愚訥謙卑,看上去老實厚道,不象是能說會道的人,實際上卻內藏奸詐,善察言觀色,處事老道,深得宋徽宗趙佶的寵信。

梁師成劇照

梁師成實無文才,把名字寫入進士的名籍中,還自我標榜,自稱是蘇軾流落在外的兒子。

當時,蘇軾的文章被禁,他的文章在民間的都被毀去,梁師成向宋徽宗訴委屈說:「我的先輩有何罪?」此後,蘇軾的文章才慢慢流行。

他以翰墨為己任,廣招天下才能之士,這些名人往往被他玷污。

他在廳堂放了很多書畫,請賓客參觀,得到某人題識符合己意的,就秘密提拔,執政、侍從也可由此而升任。

王黼待之如父,,稱之「恩府先生」,即使蔡京父子對他也要獻媚攀附,京城人視他為「隱相」,他兼任百十個官職。

竟然找人仿照帝字筆跡偽造聖旨,因之權勢日盛,貪污受賄,賣官鬻職等無惡不作,甚至連蔡京父子也諂附,故時人稱之為「隱相」。

宋欽宗即位後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時被縊殺。

朱勔,蘇州(今屬江蘇)人。

蔡京貶居杭州時,途經蘇州,想修建一座寺閣,朱沖把握住了這個巴結蔡京的絕好機會,獨家出資贊助,沒幾天就備齊了幾千根木料,得到了蔡京的賞識。

第二年蔡京奉詔還京時,把朱沖父子一起帶了回去,並囑咐童貫給他們搞了假軍籍,冒充軍功做了官。

蔡京見徽宗喜好奇花異石,讓朱沖父子「秘取浙中珍異以進」。

不久,朱勔即將三株奇異的黃楊運進宮苑。

趁著徽宗高興,蔡京把他引薦給了皇帝,為朱勔後來發跡埋下了罪惡的種子。

朱勔

政和年間,在蘇州設應奉局,朱勔全權負責,專辦采貢。

靡費官錢,百計求索,勒取花石,用船從淮河、汴河運入京城,號稱「花石綱」。

此役連年不絕,百姓備遭塗炭,中產之家全都破產,甚至賣子鬻女以供索取。

因為朱勔幹得賣力,博得了徽宗的青睞,官位累遷至合州防禦使。

朱家也一門顯貴,並擁有衛隊數千人。

東南一帶刺使、郡守多出於其門下,「頤指目攝,皆奔走聽命」,時人目之「東南小朝廷」。

人民不堪其苦。

方臘起義時,即以誅殺朱勔為號召。

朱勔在奉迎皇帝的同時,又千方百計,巧取豪奪,廣蓄私產,生活糜爛。

方臘起義被鎮壓後,朱勔又官復原職,且「進見不避宮嬪」。

朱氏集團「前後盤結固寵二十年」,權焰熏天。

欽宗即位,將朱勔削官放歸田裡,並下令抄沒了他的財產。

在朱勔的財產清單上,各種財物不計其數,僅田產就達到了30萬畝。

後又流放到循州關押,復造使將他斬首處死。

消息傳到蘇州後,積怨已久的人們衝進蘇家,把同樂園搶砸一空。

現在同樂園雖然已無跡可尋,但還是留下了一個地名叫朱家園,千載白雲悠悠,一任後人憑弔。

李邦彥,懷州(今河南沁陽)人,是靖康之難中的投降派之首,也是導致北宋滅亡的推手之一。

李邦彥劇照

李邦彥的父親只是一名銀匠,卻喜歡幫助河東舉人入京考試,資助路費,再加上李邦彥喜歡與及第的士子們結交,進而李邦彥聲譽鵲起。

公元1108年,宋徽宗賜他進士及第,受任秘書省校書郎。

李邦彥在民間長大,寫文章敏捷而有功底,熟習猥鄙之事,對答敏捷;擅長戲謔,能踢蹴鞠,常常把街市俗語編為詞曲,人們爭相傳播,自號李浪子。

公元1121年,宋徽宗任命為尚書右丞,兩年後轉任尚書左丞。

李邦彥與王黼不和,暗中與蔡攸、梁師成等人勾結,誣陷王黼使他被罷免。

宣和六年(1124年),李邦彥被授任為少宰,毫無建樹,只不過阿諛順承諂媚充位而已,京城人都把他看作「浪子宰相」。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南下,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

李邦彥堅決主張割地求和。

太學生陳東等數百人跪在宣德門上書,說李邦彥等人是國家的禍害,請求斥退他們。

李邦彥退朝,人群指著他大罵,並且要毆打他,邦彥急忙逃走得以脫免。

建炎初年(1127年),因主和誤國,被貶任建武軍節度副使,安置在潯州(今廣西桂平)。

建炎三年(1129年),李邦彥死於桂州(今廣西桂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