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是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長徵到達陝北後的紅一方面軍和紅十五軍團部分幹部合影。
前排左起:楊尚昆、聶榮臻、徐海東;後排左起:羅瑞卿、程子華、陳志、鄧小平。
陝北紅軍會師,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陝北永坪鎮,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
經過長徵到達陝北後的紅四方面軍部分指戰員,1936年10月至12月在姬塬、羅龐塬一帶休整。
毛澤東當年指出:「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我說,沒有陝北那就不得下地」。
這是毛澤東對陝北人民革命的高度評價和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各路紅軍紛紛離開自己創建的根據地,北上抗日,經過艱難曲折,先後落腳陝北。
因此,陝北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1、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先期到達陝北
1931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六安麻埠成立。
鄺繼勛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
11月7日,紅二十五軍和紅四軍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近3萬人。
1932年10月12日,擔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的張國燾,率鄂豫皖分局和紅四方面軍主力西移川陝地帶,只留下鄂豫皖省委和在皖西的紅七十四師、七十五師及各獨立師團,由沈澤民負責,在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由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徐海東任副軍長,戴季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全軍2900餘人,由河南羅山的何家衝出發西進長征,於12月9日進至雒南(今洛南)的庾家河。
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1935年7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長安縣的豐峪口出發,一路北上。
9月13日,劉志丹接到中共西北工委的通知,要前總帶領西北紅軍主力部隊立即返回永坪鎮,與即將北來的紅二十五軍會師。
劉志丹親筆撰寫了《歡迎紅二十五軍》的指令,並召開軍政指揮員會議,號召全軍指戰員虛心向紅二十五軍學習,加強與紅二十五軍的團結。
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中共鄂豫陝省委代書記、軍長程子華和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到達中共西北工委所在地延川縣永坪鎮,勝利完成了長征任務,並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
17日,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在永坪鎮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駐西北代表團書記朱理治主持舉行聯席會議。
會議決定撤銷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組建中共陝甘晉省委,朱理治為書記,郭洪濤為副書記。
改組西北軍事委員會,任命聶洪鈞為主席。
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
18日,聶洪鈞在永坪鎮皮膚溝灘宣布紅十五軍團正式成立。
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劉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崗、副主任郭述申。
將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3個軍整編為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3個師,3000多人,其中八十一師由二十七軍改編,師長賀晉年、政委張達志。
部隊整編後,中共陝甘晉省委和紅十五軍團認真分析形勢,作出在南線反「圍剿」的具體部署。
先後取得了嶗山戰役和榆林橋戰役的勝利。
其中在嶗山設伏,殲滅東北軍一一O師,俘團長裴煥彩以下2000餘名,繳獲各種槍數千支。
在榆林橋攻克東北軍一O七師一部的據點,殲滅4個營,俘團長高福源。
兩次戰役,不但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而且為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圍剿」和迎接中央紅軍北上陝北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直羅鎮大捷創造了條件,對促進張學良放棄「剿共」政策,逼蔣抗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即紅一方面軍)首進定邊
1930年8月23日,紅一軍團和三軍團在湖南省瀏陽縣永和市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國紅一方面軍總委。
朱德任方面軍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滕代遠任副總政治委員,朱雲卿任參謀長,轄第一、第三軍團,共3萬餘人。
1934年1月,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面軍司令部合併於中革軍委,方面軍所屬部隊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紅一方面軍稱中央紅軍。
這時,朱德任中革軍委主席,周恩來、王稼祥任副主席,劉伯承任總參謀長,葉劍英、張雲逸任副總參謀長。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也由瑞金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
16日,各部隊在於(雩)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
從17日開始,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多人,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
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
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3月中旬,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
6月中旬,中央紅軍到達四川省西北的懋功(今小金)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
7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
8月下旬,紅軍第一、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分別進入四川省巴西和阿壩地區。
這時,張國燾拒絕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電令右路軍南下,並企圖危害和分裂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為實行北上方針,率領紅一方面軍第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
9月18日,紅軍部隊到達甘肅岷縣以南的哈達鋪,部隊的口號是北上抗日,究竟去哪裡落腳,大家還是冥思苦想,不得而知。
21日,毛澤東在哈達鋪繳獲的一份《大公報》上看到陝北還有一塊根據地。
毛澤東掌握了這一信息,非常高興,於22日召集紅一、三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團以上幹部在關帝廟裡開會,並作了報告,提出:「我們就是要北上抗日。
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
」「我們現在改稱陝甘支隊,由彭德懷同志任司令員,我兼政委」,下轄3個縱隊。
會議後陝甘支隊向陝北進發。
10月15日,由紅一方面軍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到達環縣洪德城、耿灣一帶,第二、三縱隊到達環縣四合塬附近的興隆山一帶。
兩路紅軍部隊基本保持平行距離,向陝北疾進。
16日,第一縱隊從黑城岔出發,經耿灣進入定邊縣的橋兒溝,途經沙塬、馬塬、羅龐塬、賈二塬等地,當夜在地處陝甘交界的木瓜城一帶宿營。
17日,部隊艱難地登上木瓜城以東、張塬畔西北的山樑——大梁峁頭。
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排除干擾,紅軍戰士頭戴樹枝帽圈,腳穿草鞋,沿著崎嶇的山路疾走。
國民黨軍天上有飛機襲擊、轟炸,地上派三十一軍第八師師長陶峙岳率兵緊追不放,其先頭部隊追到大梁峁頭與紅一縱隊遭遇。
紅軍指戰員機動靈活地搶占了有利地形,做好戰鬥準備,待機挫傷追兵的鋒芒。
當追兵接近時,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們猛烈開火。
追兵遭到痛擊後,紛紛潰退。
紅軍將士知道他們不會甘心失敗,還要捲土重來,仍堅守陣地。
不久,追兵再次向紅軍陣地進攻,雙方激戰兩個多小時後,由於力量懸殊,紅軍開始撤退,國民黨軍緊追不捨。
在路塬峁雙方相持了一段時間後,紅軍邊打邊疏散,邊向東挺進。
行至榆峁梁時,幾架飛機前來偵察轟炸,還在周小掌附近投下七八顆炸彈。
由於紅軍的巧妙偽裝,飛機一直在上空盤旋,始終尋不著明顯的目標。
天黑時,國民黨軍停止追擊,返回張塬畔。
毛澤東率部經周小掌、蔡澗、左崾嶮、邢河等地,夜宿牛圈圪坨。
次日,向吳起鎮的田百戶、鐵邊城一線挺進。
毛澤東分析軍情後,在定邊的牛圈圪坨至吳起鎮的鐵邊城之間給陶峙岳的騎兵團設下了一個口袋陣,準備一舉割掉這條尾巴。
17日晚9時,毛澤東在牛圈圪坨給彭德懷發電:「如該敵續追,擬於後日在鐵邊城以東地區回擊消滅之」,並對兵力布陣作了具體安排。
由於國民黨追兵怕苦、怕累、怕冷、怕餓、更怕死,他們給「剿總」發電請求停止追擊,因而沒有鑽進紅軍設下的口袋陣。
第二、三縱隊16日由興隆山一帶經艾蒿掌、章橋進入定邊縣鐵角城一帶宿營。
17日,由鐵角城出發經八道峁、二道峁、杏樹埫、趙崾嶮、賀渠出定邊縣境,向吳起鎮進發。
當部隊行至二道峁至賀渠之間,被國民黨的偵察飛機發現,投下了幾枚炸彈,3名紅軍戰士犧牲、2名紅軍戰士受傷身亡,當地群眾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遺體。
1969年,群眾又把這些烈士的遺骨集中遷葬在賀渠村前的小山樑上,建起了紅軍墳。
定邊縣的木瓜城、牛圈圪坨和鐵角城,是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陝北的第一站。
紅軍途經定邊縣3個鄉、20多個村。
18日,部隊進入吳起鎮附近,19日,陝甘支隊抵達吳起鎮。
據楊成武同志回憶:「吳起鎮到了!同志們歡叫著衝著跑了下去,看到這個歡樂、熱烈的場面,我們都很高興。
」聶榮臻同志回憶說:「我們初進吳起鎮,看到在一舊窯洞的門口掛著工農民主政府的牌子,我們到了陝北根據地了!從此,我紅一方面軍正式結束了長征。
長征以來,我們做夢也想找一個落腳點,現在總算有一個落腳點了。
我們開始把傷兵安置在後方,長征以來一直苦惱我們的這個問題,現在解決了。
」從這些老同志回憶的言辭里可以看出,長征紅軍多麼迫切有個根據地,說明根據地是如此重要,它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縱橫11個省、區,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11月初,陝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在甘泉縣象鼻子灣會師。
3日,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的番號。
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
20日,紅一方面軍按照毛澤東「要的是殲滅戰」的指導思想,部署圍打直羅鎮,21日拂曉發起總攻,經過激戰,全殲東北軍一○九師兩個團和師直屬隊,擊斃師長牛元峰,俘敵5300多人,打死打傷1000多人,繳獲槍3500多支,輕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無線電台2台,子彈22萬發,大大地改善了紅軍的裝備。
直羅鎮戰役的全面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聶榮臻回憶說,毛澤東總結這次戰役時說:「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
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3、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進入陝北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前身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組成。
兩軍團成立時間分別為:1930年7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是由湘鄂西的紅軍合編組成。
總指揮賀龍,政委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共1萬餘人。
1933年8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是由湘贛地區紅軍合編組成。
以任弼時、蕭克、王震3人組織六軍團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部隊。
1934年10月24日,紅六軍團衝破敵人重圍,與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在黔東勝利會師。
26日,紅二、六軍團召開會師慶祝大會。
根據形勢的發展,紅二、六軍團挺進湘西。
1936年6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地區後,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7月2日,黨中央指示,將紅二、六軍團正式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因張國燾在此之前率部南下,途中損失慘重,部隊大量減員,人心不穩。
當張國燾舉棋不定時,在黨中央的耐心爭取和紅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強烈要求下,他不得不同意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
7月初,紅二、四方面軍編成左、中、右三路縱隊北進。
7月27日,中央批准紅二、四方面軍組成西北局,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
10月,紅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與寧夏交界地區,9日,紅一、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22日,紅一、二方面軍在寧夏將台堡(時屬甘肅)會師。
至此,紅二、紅四方面軍完成了長征。
11月18日,毛澤東和朱德、張國燾、周恩來、彭德懷、賀龍、任弼時聯名發布了《關於粉碎蔣介石進攻的決戰動員令》,指出「當前這一戰爭,關係於蘇維埃,關係於中國,都是非常之大的」,號召三軍指戰員「不怕疲勞,勇敢衝鋒,多捉俘虜,多繳槍炮,粉碎這一次進攻,開展新的局面」。
21日,三大主力紅軍不負使命,發揚團結戰鬥的革命傳統精神,一舉攻入山城堡,取得殲敵一個多旅的勝利,顯示了紅軍的威力。
山城堡戰役是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的第一仗,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最後一仗。
這一戰役的勝利,標誌著蔣介石「圍剿」工農紅軍的徹底失敗,中國工農紅軍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山城堡戰役後,彭德懷、任弼時率紅軍前敵總指揮部駐紮在定邊縣馮地坑鄉梢溝塬、羊圈山一帶。
紅四方面軍在羅龐塬鄉休整期間,總部駐廟渠、澇壩口,野戰醫院在鋪子塘、賀塬畔,後勤供給部在馬廟灣,先後駐紮一個月。
12月5日,紅二方面軍從環縣耿灣鄉紅泥灣、崔園子一帶出發,經黑城岔進入定邊縣橋兒溝。
沿東川北上,經康莊、劉拐溝到苗大渠、申天池、馮地坑一帶,先後駐紮兩星期。
紅六軍團軍部駐苗大渠。
紅二方面軍總部駐申天池。
12月15日在此召開全方面軍積極分子會議,政委關向應主持,政治部主任朱瑞報告西安事變經過、原因、政治意見、發展前途及今後任務、中心工作、行動應注意的事項等。
西安事變後,紅一、二方面軍經姬塬、西掌塬、羅兒崾嶮東去吳起鎮。
各路紅軍長征進入陝北後,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二十七軍等西北紅軍緊密團結,有了一個落腳點,部隊好像回到家裡,感到溫暖,得到陝北人民的大力支持。
當時正值初冬,天氣寒冷。
蘇區人民節衣縮食,以實際行動支援各路紅軍。
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發動群眾送糧、送豬、送羊,解決紅軍當務之急吃飯問題;送布、送鞋、送襪、送羊毛,趕製軍服,解決過冬禦寒問題;騰房、讓窯,老百姓擠在一起居住,騰出窯洞以解決部隊住宿問題;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爭,解決部隊減員問題,迅速擴大了紅軍部隊。
在陝北,處處體現軍民一家人的友誼,可以看到民擁軍、軍愛民的熱烈場面。
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陝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各路紅軍團結得像弟兄般一樣,先後取得了嶗山戰役、直羅鎮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向陝北發動的第二、第三次「圍剿」,打出了紅軍的威風,動搖了國民黨軍心,同時,耐心地做了國民黨東北軍、西北軍的統戰工作,正確地解決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形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局面。
於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第二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師、第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直接奔赴華北抗日前線,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戰爭中。
(作者系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