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後期的軍隊如此不堪一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宋的經濟、文明、科技、商業等都相當興旺,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高峰。

其城市之繁榮,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

可是,宋朝的軍事力量之弱,真實令人驚詫,最終導致整個宋朝被外族徹底占據。

為什麼會是這樣?有些人簡略地歸之於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誤以為把兵權從將領那裡拿過來由皇帝或文人操控,當然是要打敗仗的。

其實,這是歷史的誤讀,杯酒釋兵權和宋朝軍事國防強弱關無直接相關。

在趙匡胤當皇帝時,宋朝的兵力是很盛的,他的各種政治軍事行動也不是後來兵力下降的原因。

  趙匡胤二十三歲投郭威(後來的周太祖)為兵卒,十年後就成為周朝最精銳的部隊禁軍的最高將領殿前都檢核,這十年的軍事生涯是非常成功的,因不在本文題內,不贅述。

  他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後,第二年春天就把任殿前都檢核的慕容延釗派出當節度使,此後不再設對皇位有要挾的殿前都檢核,一起錄用聯繫更密切的石守信管禁軍。

夏天,又演出了杯酒釋兵權一幕,取消了石守信辦理禁軍的權利。

從此禁軍改由皇帝經過三個獨立的部分辦理,不再由單一個將領主管,這樣兵力最強的禁軍不再可能成為私家裝備。

  趙匡胤是靠禁軍的力氣當上皇帝的,為了避免這一幕重演,回收禁軍的操控權,是很自然的。

掠奪一些將領操控禁軍的權利,僅僅避免他們奪權,讓他們離開了這個特別的位置,但還可能得到重用。

所以,不能以為杯酒釋兵權就會對軍事力氣強弱有顯著的影響。

把將軍從具有要挾政局的、權利過大的要害方位撤下來,不光有利於國家安穩,對將軍本身也未必有害處。

  宋朝兵力懦弱的原因至少可以歸之於以下幾點:一是宋朝皇帝一味對領兵的將領猜忌限制,二是軍紀鬆懈,三是整個官場貪污腐化。

  (一)趙匡胤沒有對領兵將領的猜忌限制

  趙匡胤在位的十七年,以大力氣從事統一我國的戰役。

南征北討,還有和遼(契丹)的衝突,絕大多數都制勝,少數雖未達戰略目的,但也未敗,這是個光輝的記載。

假如趙匡胤對將領們猜忌,是很難達到這樣的勝績的,正相反,趙匡胤在用將上基本上作到了用人不疑。

  趙匡胤當皇帝後,在南征北討的戰役中,所用的大將列表如下:

  960年征討李筠暴亂,主將為石守信、慕容延釗;

  960年征討李重進暴亂,主將為石守信;(961年,先免除慕容延釗殿前都檢核職務,接著解除了石守信統帥禁軍權,即杯酒釋兵權。

)

  963年征南平,主將為慕容延釗;

  963年征武平,主將為慕容延釗;

  964年征後蜀,主將為王全斌、劉光義;

  970年征南漢,主將為潘美;

  974年征南唐,主將為曹彬。

南唐在割據勢力中是較強的,趙匡胤很注重,把眾將招集至開封,布署了五路大軍:曹彬的荊湖水軍、潘美的步騎軍、京師水師、吳越王錢俶的吳越軍以及黃州刺史王明的部隊,從北西東三面進攻。

以曹彬為主帥,五路大軍全由曹彬節制。

至976年完畢。

  968年、976年榜首、第三次征北漢,主將分別為李繼勛、党進。

為了獲得戰役的成功,趙匡胤是敢於甩手發揮所錄用的將領們的才華的。

在征南唐時,他賜主將曹彬尚方寶劍,有不服從指令者,格殺勿論。

(尚方寶劍是專門為皇帝製作的佩劍,在小說戲劇中常有皇帝賜心腹大臣尚方寶劍及先斬後奏之權,實際上,在歷史記載中,這樣的事很少見。

)可見趙匡胤並非人們所幻想的那種錄用了大將,又處處猜忌,想方設法提防操控的皇帝。

  在建立宋朝後,趙匡胤及大臣們所定的一致國策是先南後北最終收復燕雲十六州。

直到976滅南唐,宋軍的主力都在南邊。

對契丹僅僅守邊罷了。

即使這樣,宋軍和契丹對立中也獲得了不錯的戰績。

  趙匡胤非常注重邊防,錄用優異將領如李漢超、郭進等為邊防當地長官,答應他們便宜行事,乃至為了邊防可以動用當地財政收入,(在晚唐五代,各地的節度使不光有軍權、行政權,還可操控當地財政收入,這就很簡單形成軍閥割據,趙匡胤稱帝後,行將當地財權收歸中央,可是,邊防區域破例。

)若有功,則恩賜極厚,這樣,主管邊防的將軍們當然會打起精神,仔細抵擋契丹。

所以,在守邊與遼對立中宋占上風,並不古怪。

  在和遼作戰中,宋也占上風。

969年第2次攻北漢,契丹來援(北漢處於山西中北部,是個稱遼國皇帝為父皇帝的當地割據政權),趙匡胤配給守將何繼筠精騎數千,打敗遼軍,斬首千級。

  970年,邊軍六萬侵略定州(現河北正定鄰近)守將田欽祚以三千人防禦,制勝,遼軍潰退。

  可見在趙匡胤時,皇帝和前方及守邊的將領間的聯繫仍是正常的,兵力也盛。

  可見有宋一代對戰將的過火猜忌不能溯源到趙匡胤,那是宋太宗趙光義時開始的。

(二)趙匡胤時軍紀並不差

  後來的宋朝的軍紀甚差,不服從軍令打敗仗,不受重罰。

而在趙匡胤時並不是這樣。

在趙匡胤時的戰役記載中,沒有敗仗,所以,無法斷定假如打了敗仗後怎麼處置主將,但其軍紀很嚴,是沒有疑問的。

  如960年征李筠暴亂時,北漢援李筠。

「(宋)晉州戎馬鈐轄荊罕儒襲北漢汾州,死之。

龍捷指揮石進二十九人坐不救棄市。

」也就是說宋將荊罕儒和北漢軍作戰中陣亡,其部下二十九人就因作戰不力而被趙匡胤處死。

  征後蜀的主將王全斌,立有大功,不光沒獎反降職責罰,就是因其貪殘殺降。

  征南唐時授曹彬尚方寶劍,就是為了保護紀律。

可見後來宋軍軍紀差,不能怪到趙匡胤身上。

  從趙光義始,就有了大將不按既定布署作戰,致使大北,而不受罰,以及因卻於作戰或不守軍紀結果極壞只受小懲的現象。

今後軍紀就越來越差。

  (三)趙匡胤嚴治貪腐

  在人們心目中,宋朝官員的形象很像是領著很高的俸祿,還貪污腐化腐化墮落的寄生蟲,特別是文官。

在趙光義後又是以文官轄制武將,在貪腐的文官的箝制下,不論武將貪腐與否,戎行都不會有強戰鬥力。

  但在趙匡胤時,關於貪髒枉法的懲治仍是很嚴峻的。

在《宋史·卷1~3太祖本紀》中記載了因經濟犯罪而處死的十多個。

  例如,職務較高的文官如「光祿少卿郭玘坐贓棄市」(963年),「監察御史閭丘舜卿坐上一任盜用官錢棄市」(971年)等,高檔武官如「右千牛衛大將軍桑進興坐贓棄市」(967年)等。

這些都記載在趙匡胤的本紀中,可見這些人處死刑,是和趙匡胤直接相關的,此外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還記載有很多太祖朝懲治貪污腐化的案例。

(坐贓~犯貪贓罪)

  到了趙光義時,雖還有死刑,但也有處置不公寬宥重犯的事。

下一代真宗時對官位較高的貪官判死刑的事就見不到記載了,只判『杖流』罷了。

再到下一代仁宗時,本紀中連這樣的刑法的記載也沒有了。

宋朝時監犯臉上是要刺字(黥,也稱墨刑),宋神宗時以『刑不上大夫』為由,這個也免了。

  可見宋朝的庇奸養貪,姑息成風在趙匡胤之後越來越嚴峻。

這樣的風氣下能有強軍,那才是怪事。

  宋朝後來的國防軍事確是差勁,但這不該全部歸罪於趙匡胤,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對此應負相當大職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