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背曹的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人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至今讀者無不稱讚這句話是至理名言。
但是,馬要跑多久能知道力呢?人要處多久才能見到心呢?這的確沒有一個標準。
今天我們所講的一段古事會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更加迷茫。
三國時代曹魏有一位大將,名叫于禁,子文則,他早期就歸屬了曹魏陣營,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可見其在曹魏陣營的重要性。
他憑藉對曹魏事業的忠誠和功勳獲封益壽亭侯、虎威將軍。
如果如此發展下去呀,他一定會帶著一大堆榮譽死去,後世必將其列入賢將的行列。
但是,當蜀漢大將關羽北伐,圍困樊城。
曹操派于禁為將軍、龐德為副將解樊城之圍時,卻發生了戲劇性轉變。
戰局開始還好,曹魏兵約五萬,蜀漢兵約三萬,且蜀漢兵乃久征疲勞之師,而曹魏援軍新投入戰場,無論兵力和士氣似乎曹魏都占據優勢。
副將龐德善射,一箭射中關羽前額,後世羅貫中老先生藉此寫了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
這也說明當時曹魏在戰勢上也有利於蜀漢。
然而,但戰爭到了八月份,開始連綿大雨,致使漢水暴漲溢岸,平地水深五六丈。
曹魏軍隊的營帳全為漢水淹沒。
于禁、龐德紛紛到高處躲避,關羽乘機領水軍急攻。
于禁身邊全是滔滔洪水,無處可逃,於是投降。
龐德力戰,船覆於水中,為蜀漢兵生擒。
當二將被押到關羽帳下時,于禁跪地請降,龐德大罵不止。
龐德於是被殺,于禁被關押到關羽的老巢荊州。
當時曹操驚聞援軍全軍覆沒,于禁投降、龐德被殺時大為感慨。
三國志原文這樣說,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翻譯成白話文是,曹操聽說于禁投降,悲哀的嘆息了很久,說:「我和于禁相識三十年,怎料在危難到來時,反而不如龐德呢?」
當時孫吳呂子明白衣渡江(不穿軍服,偽裝商旅),襲擊荊州。
關羽戰敗,于禁又轉為孫吳的俘虜。
有一次孫權和于禁並轡出行,吳臣虞翻進諫,說:「于禁為將,兵敗不能死節而投降,估計北方也不能讓他做臣子了,不如殺了他以警示不忠不信的臣子。
」後來孫權迫於殺關羽、奪荊州,劉備聲稱要向他報仇的壓力,向曹魏稱臣。
此時曹操已死,其子曹丕繼位。
孫權為了討好曹丕,就將于禁送回。
于禁拜見曹丕,已經鬚髮盡白,形容憔悴。
曹丕因為曹操在時也只是哀嘆而已,並沒有表示要對於禁怎樣。
因此表面上還是對於禁表示安慰,說要他效仿荀林父和孟明視,為國家再建功勳,並封其為安遠將軍。
荀林父是春秋時晉國大將,當楚莊王和晉國爭霸時,為晉軍統帥而失敗,晉景公沒有殺他,而且讓他官復原位。
後來荀林父經過數次戰爭,有效的阻止了楚國的霸業。
彌補了過去敗給楚莊王的恥辱。
孟明視是秦國的大將,在討伐鄭國不克,在崤山被晉國擊敗並俘虜。
秦穆公沒有殺他,讓他繼續做秦軍統帥。
後來他在彭衙之戰時打敗晉軍,經過這次戰役,晉軍從此就望風奔潰。
他率軍到了崤山,埋葬了當年失敗而戰死的秦軍的屍骨,洗刷了他戰敗的恥辱。
曹丕以這兩個人勉勵于禁,意在給於禁一個台階。
但是在心底里還是鄙視於禁的。
後來在於禁拜謁曹操的陵墓前,曹丕事先命畫工在牆上畫了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的場面。
于禁見到羞愧不已,不久病死。
我們不知道于禁在死後見到曹操時會怎樣解釋,曹操原諒或不原諒他。
曹操可謂閱人無數,有知人之名。
所用名臣名將更是劉備、孫權所不及。
因為這樣曹魏才能占據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二。
為司馬家收三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于禁跟隨曹操三十年,一旦戰敗,當即投降。
這是曹操知人之名為虛還是于禁隱藏的深呢?拿于禁和龐德比較,真可謂是不見人心不知心,見到人心人已死。
在現實中,我們身邊經常會有一種人,整日誇耀自己多麼忠孝仁義,不同流俗。
類似之語不絕於口。
但是當我們靜心思考時,這個人的話的可信度其實並不高,因為善於標榜自己在某方面突出時,正是此人在這方面心虛的表現。
如諸葛亮之事劉備,沒聽說他什麼時候向劉備表忠心了。
只是在劉備死時,諸葛亮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名言。
反觀司馬懿,他一生都在向曹家父子表示忠誠,而當幼君嗣位時,司馬懿馬上變臉,奪了曹魏天下。
以此可見,終日標榜忠信者和臨危濟困者是兩類人啊!而我們每個人身邊從來都不缺錦上添花的人,我們所缺少的正是雪中送炭的人啊!
三國下場最悲劇的降將,馬超暫居第二,第一臭名昭著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之中,名將輩出,猛將比比皆是,當然也少不了降將這麼一個角色。各大諸侯爭鋒,武將之間選擇投降的也不在少數,他們之中或因苟且偷生,或走投無路,或真心投靠,總之三...
于禁投降關羽,如曹操活著,見到于禁會怎麼處理?
于禁是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是五子良將之一,正史中的于禁,治軍有方,能征善戰,最號毅重,是曹操最倚重,最信任的大將之一,于禁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的一個「假節鉞」,權力和地位之高,勝過宗室大將,可以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