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路——李繼遷起兵到李元昊建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92年,夏州定難節度使拓跋思恭去世,十幾年後大唐王朝也走到了盡頭,代之而起的是五代十國。

夏州拓跋政權為了生存和發展,先後依附於建都中原的梁、唐、晉、漢、周五朝,這五個朝代為了安定邊疆,以高官厚爵極力籠絡夏州拓跋氏,只有後唐明宗時試圖削藩,用兵夏州,但以失敗告終。

以夏州為中心的鄂爾多斯高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早在秦漢,這一地區就是北方匈奴與中原王朝角逐的戰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驅逐匈奴,在此設置30多個縣,移民屯墾實邊。

漢武帝時,再次將匈奴驅逐到漠北,在這一帶設立朔方、西河、上郡、奢延、靈州等縣,遷山東內地貧民70餘萬屯田安邊,保衛邊疆。

五胡十六國時,匈奴赫連勃勃在鄂爾多斯建立的大夏政權,花七年的時間,在今陝西靖邊縣北修築了一座宏偉而堅固的城池,並命名曰「統萬城」。

統萬城又稱白城子,築有38個馬面,每個馬面長約4丈,馬面之間的距離6~7丈,便於防守軍士來回對射攻城的敵人。

馬面裡面設倉庫,儲藏戰備物質。

傳說赫連勃勃對城牆的質量要求很高,每築一層,就讓監工用錐子刺牆,如果刺不進去,說明質量合格,如果能刺進去,就不合格,將築城的人殺掉,並築到城牆裡面。

鄂爾多斯南緣有眾多古老的湖泊(海子),匠人就地取材,在湖底的白色淤泥中摻上砂石、白石灰,加水融合後版築,因此「色白而牢固」,「堅硬緊密如石」,「可以礪刀斧」,「砍之皆出火」(《通志》卷一九三),遠處眺望,白色耀人,故稱白城子。

881年,党項拓跋部大首領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從此占據夏州,坐鎮統萬城。

933年二月,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病逝,兒子李彝超自任留後(代理節度使)。

李彝超上表朝廷,請求正式冊封。

後唐明宗見表後,心中暗喜,認為削弱乃至消滅夏州拓跋政權的機會來了。

統萬城遺址(陝西靖邊縣境內)

他採用調虎離山之計,下詔李彝超和延節度使安從進對調,李彝超調任鄜延節度使,安從進調任夏州節度使。

並派州節度藥彥稠等率馬步兵五萬,武力護送安從進到夏州上任。

李彝超深知這是調虎離山,委婉拒絕。

藥彥稠五萬人馬一舉包圍夏州統萬城,晝夜攻打不息。

夏州統萬城城牆高大,陡峭雄偉,堅固難攻。

馬面稠密,敵樓巍峨,無法攻上。

藥彥稠命令官軍鑿挖地道,通到城內,但是由於統萬城城牆地基很深,且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堅如鐵石,鏟鑿不能入」。

安從進、藥彥稠無計可施,內外疲憊,十分沮喪。

這時李彝超兄弟乘勢登城向安從進喊話:「夏州這個地方非常貧窮,沒有啥奇珍異寶。

只是祖上世世代代守在這個地方,所以才不願丟失。

退一步說,這麼一個小城鎮,拿下來也沒啥意思,根本不值得國家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煩請大人上奏皇上,允許李某保留藩鎮,為朝廷效犬馬之勞。

」安從進等聽了,更無鬥志。

銀州古城遺址(陝西橫山縣境內)

李彝超在城內率眾抗擊官兵的同時,命令一萬多党項游騎,從四面八方抄掠後唐軍隊的糧道,致使官兵無糧,馬無草料,處境十分危險,後唐明宗只好下詔班師。

李彝超擊退唐兵,在党項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通過這場生死較量中,拓跋政權與五代政權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拓跋氏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作為一種勢力發展壯大乃至建立國家的可能性。

從此以後,拓跋政權首領對五代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一反過去俯首稱臣的態度,「自是夏州輕朝廷」(《資治通鑑》卷二七八),「傲視中原,陰結叛臣」。

梁、唐、晉、漢、周五代政權對拓跋政權的態度,也由過去把它看作是臣屬小藩,轉變成認為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民族政權,從此不再下令調任,或輕易用兵,僅維持「羈縻」關係而已。

靈武磁窯堡西夏磁窯遺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榆林歷史景點----統萬城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

統萬城:匈奴人的最後一座城池

地處陝西省靖邊縣以北的毛烏素沙漠,在茫茫沙海中聳立著一座已有1600餘年歷史的灰白色的古城,陝北老鄉都稱它為「白城子」,它就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都,匈奴族在歷史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統萬...

白城子 東方大地匈奴最後絕唱

夏日再次來到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白城子,這裡浩瀚的戈壁,遼闊的天空和風吹草低看見的那些城郭遺址,讓人感嘆匈奴在世界唯一都城遺址的堅固,走在遺址的草間,仿佛聽見這個匈奴在東方大地最後絕唱的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