侔蹤召虎的張飛 怎麼會對劉備說出兩句盡顯不臣之心的悖逆之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這種事情在正史中沒有,後漢三國時期也不時興拜把子。
劉關張結義的時候,當然也不會像後來那樣搞個關公塑像去跪拜,所以電視劇里只好擺上了三爵酒和五穀,因為導演還沒腦殘到讓關公去拜關公。
但是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卻讓張飛背上了不敬君王大逆不道的黑鍋,因為小說中的兩句話已經盡顯張飛的「不臣之心」,這就有點抹黑張飛的意思了,而被劉備譽為「侔蹤召虎」的張飛,是絕不會說出那兩句悖逆之言的。
按照小說的說法,當得知關羽犧牲的噩耗之後,張飛立即飛馬趕到劉備皇宮,對劉備大加指責:「你當上皇帝了,早就忘了桃園結義的時候說啥了,二哥被害,你咋不去報仇?」劉備只好耐著性子解釋:「我也想發兵報仇,只是大家都來勸諫,我也只好等等再說。
」這時候張飛惱了:「他們知道個啥?你要不去,我就自己去找你大舅哥玩命,鑰匙包不了仇,我也不會來見你了!」其實原著中張飛說的是「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張飛這兩句話先是指責劉備忘本,然後又表示要拉著隊伍單幹,這已經不是一個臣子,甚至也不是一個老弟應該說的話了,這要換在其他時代,一個「不臣」「謀逆」的罪名肯定是跑不掉了。
但是劉備不但沒有生氣,還拒絕了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諫,一意孤行發兵伐吳,這才導致張飛被害、劉備夷陵慘敗。
但是真實的歷史中是怎樣的情況呢?與演義中恰恰相反,關羽犧牲後,劉備忙著稱帝,張飛也跟著升官,起兵伐吳那是一年多以後的事情了,而起兵的真實目的,是奪取荊州,要不然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成了空中樓閣。
所以說劉備伐吳,諸葛亮是不反對的——荊州是他的老家和隆中對的基石,丟不得。
為關羽報仇,只不過是為了「師出有名」而找的藉口,即使關羽逃回了益州,劉備該去打孫權還得去打。
即使劉備不好意思去打自己的大舅哥,諸葛亮也會攛掇他去打——正史中沒有片言隻字證明諸葛亮反對伐吳。
而文武全才的張飛,是絕不可能對劉備出言不遜的,一個車騎將軍、司隸校尉,是不可能對皇帝如此放肆的——司隸校尉相當於監察部長,張飛自己也不允許自己這麼放肆。
劉備稱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的策文中說:「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於京。
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
」召虎,就是召穆公姬虎,那是跟周公齊名的良輔,可不是一個一勇之夫所能比得了的,而如果張益德真的只是「猛張飛」,那麼也是當不了司隸校尉的,就像後來明朝的錦衣衛指揮使都必須很有文化很會來事兒一樣。
按照正史記載,張飛遠比關羽會來事兒、識大體,而且跟士大夫們耳濡目染之間,也多了許多儒雅之氣,讓他口不擇言地對已經稱帝的劉備橫加指責,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張飛那樣說了,不但不能顯示出他的義氣,反而顯得有些小家子氣,這些話劉備聽了會很不舒服:看來你還是跟關羽的關係好,為了關羽,居然要跟我翻臉。
劉關張「義雖君臣恩若父子」已成千古典範,關羽為了劉備寧死不降,張飛為了內部團結而認可魏延拿去了漢中太守的肥缺,劉備對關羽張飛也給予了豐厚的封賞,要說他們之間會產生嫌隙,那只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特別是讓張飛說出斥責劉備的悖逆之言,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桃園三兄弟結義 一個自我封閉排斥他人的小團伙
三國中的桃園結義,並非大家想的那樣,義薄雲天。而是一個狹隘的義,桃園三兄弟結成的只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小團伙,俱有強烈的排外性。因此在三國中,只有西蜀後繼無人,這並不是因為蜀地沒有人才,而是這些人才...
劉備從打算稱帝開始,桃園結義就已蕩然無存了嗎?
小說《三國演義》里對劉關張桃園結義這一故事敘述詳盡,表現了劉關張三人的英雄氣概和雄心壯志,一種英雄相惜相見恨晚的真情讓三人舉酒結義,對天盟誓。一直到小說的最後,三人的感情都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實上...
聊侃三國——關公究竟想把女兒嫁給誰!
先看《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原文:雲長曰:「子瑜此來何意?」瑾曰:「特來求結兩家之好,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將軍有一女,特來求親。兩家結好,并力破曹。此誠美事,請君侯思之。」雲長勃然大怒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