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分析「竹林七賢」大難臨頭各自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亂世當用重典,這是歷代統治者均認同的觀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大地動盪不安,戰亂不斷,統治階級互相殘殺,對下血腥鎮壓。
在魏正始年間(240-249),有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這麼七個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賢屬於名士之流,一直受人們敬重。
但經常聚在一起的友人在當時玄學盛行的情況下思想意識就真的相近嗎?標榜氣節的名士最後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竹林七賢"中以山濤年事最長,且"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濤發現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濤發現並介紹給嵇康和阮籍認識,因此,山濤是竹林之遊實際的組織者和人事核心。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但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
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
由於當時司馬氏取代魏氏局勢明顯,竹林七賢整體思想意識上傾向於仕魏,對司馬氏持不合作態度,作品中充滿了對司馬氏集團的諷刺。
就像魯迅先生跟國民黨一樣。
司馬氏集團不滿竹林七賢,但又不想樹立迫害名流的形象,因此對竹林七賢開始在不同程度上施加壓力,甚至迫害。
嵇康(223-262)三國魏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
字叔夜。
譙國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
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
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
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
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
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山濤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
原是曹爽手下,發現曹爽將敗隨隱世不出,司馬氏打敗曹爽,大局確定後出仕,仕途平穩。
嵇康曾有《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文,後人因此對山濤頗多鄙夷。
但嵇康死後二十年,又舉薦嵇康之子出仕,可見並未忘卻友情,只是主張經世致用,與嵇康政治觀點不同罷了。
向秀,字子期,(約227年-272年),魏晉間文學家。
竹林七賢之一。
字子期。
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
生卒年不詳。
少穎慧。
與嵇康等友善。
向秀本隱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後,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徵到洛陽。
後任散騎侍郎,又轉黃門散騎常侍。
劉伶,字伯倫,(約221年-300年),沛國(今安徽宿縣)人。
魏末,曾為建威參軍。
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
為保姓名,其人放浪形骸,所有對名教禮法出格之舉。
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賢"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時人並稱為"大小阮"。
他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
山濤認為他"貞索寡慾,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
若在官人之職 必絕於時"(見《晉書》本傳), 但晉武帝認為他耽酒浮虛而不為所用。
王戎(234─305),字浚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
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
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
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
惠帝時,官至司徒。
看來名士之流也是人啊,再怎麼清高也抵擋不住現實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