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北宋皇帝,一個皇帝敗了之前所有皇帝的努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宋皇帝簡介:宋太祖趙匡胤,北宋開國皇帝,杯酒釋兵權,南征北戰有了北宋的初步版圖;
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弟弟,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完成了北宋的版圖,同時兩次北征遼國,均失敗。
宋真宗趙恆:宋朝第三位皇帝,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於距首都汴[biàn]京(今河南開封)三百里外的澶淵(今河南濮陽縣西),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向遼進貢白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歲幣」,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雖然納貢,但是戰爭勝利。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
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
雖然不能全功,但這個皇帝也盡心為國。
宋英宗:北宋第五代,在位4年時間,不做評論。
宋神宗趙頊: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占領西夏二千里土地。
可謂大宋一代英主。
宋哲宗趙煦: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上述這些帝王的努力,一代接著一代,終於獲得北宋最強勢地位,北遼不敢南侵,西夏畏懼不敢東進,大好形勢,如果後代之君繼承先志,西夏覆滅未可知。
蒸蒸日上的北宋王朝,遇到了下一個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
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
每日的沉迷酒色,不思進取,短短几十年,北宋王朝便岌岌可危,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金人威脅,然皇帝依然我行我素,貪圖享樂,最後還知道做亡國之君在史書上不光彩,最後金人城坡的時候,徽宗強迫太子坐上皇帝,也就是替罪羊宋欽宗。
所以北宋被滅亡,完全是徽宗一手造成,最後在危急時刻恬不知恥的傳為給兒子,最後被俘;看似罪有應得,實際應該千刀萬剮,他們短短几年揮霍,造成長江以北的百姓流離失所。
不知道他的晚年會不會後悔。
明明一直在開疆拓土,為什麼大家都習慣把北宋的功績選擇性遺忘?
提起宋朝,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弱宋」。畢竟歷史教科書上寫著:宋朝屢屢被周邊少數民族欺負,先是契丹,然後是党項,再然後是女真,最後是蒙古,最終南宋也在蒙古的鐵蹄下走向滅亡。
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北宋如何走向覆滅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一直到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京師於開封。北宋結束了唐末五代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國家大一統,但遼、金、西夏等強國的存在也使得北宋始終處於外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