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第一名將,多次易主仍深得曹操信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張遼,就離不開說他的「八百破十萬」。

有讀者詫異,八百破十萬?那不是岳飛乾的嗎?劉蘭芳的評書就這麼說的。

岳飛是不是領八百人打敗了金兀朮的十萬人我不清楚,我只從《三國志》里看到——張遼帶八百人破了孫權的十萬人。

都認為曹魏很強大,蜀漢、孫吳加在一起也沒有它的勢力強,但這要看怎麼說,如果只比人口、經濟、軍隊數量也許成立,比地盤可能就不成立了,比真實的戰鬥力更勉強。

還要看在什麼時候比,曹操在世的時候情況還要更弱些,理由是曹操從來不敢同時打2場甚至3場大決戰,西線用兵,東線、中線就防守;東線用兵,西線、中線也得低調。

曹操在西線的漢中,東線合肥吃緊,這一回要命了。

當時曹操在西邊忙著打張魯,孫權瞅是個空子,急忙率十萬大軍殺奔合肥。

孫權呢,也如當年的曹操面對張飛,死活「不敢動」。

張遼畢竟只有八百人,定下神來的吳軍潮水般從後面一層層包圍上來,張遼腹背受敵,頓成「三明治」。

《張遼傳》是這麼寫的:「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

」大概應了「一人拚命萬人難敵」那句話,張遼真殺出了重圍,不過他只帶出了幾十人,其他幾百人還陷在包圍圈裡。

張遼又接連兩次殺進殺出包圍圈,當時孫權的部隊就軟了手腳,嚇得沒有敢靠前的了。

這一戰打得吳軍丟了魂,曹軍信心爆棚。

在隨後的守城戰中,張遼雖外無援軍、內僅兵士七千,但硬生生扛了十幾天,直到把孫權耗得沒脾氣,十萬大軍灰溜溜地撤走。

也正是因為合肥之戰,張遼升為征東將軍,位列五子良將之首。

至於是不是曹魏陣營的將帥首位,他和曹仁相比很難說,但功能完全可以用足球的方式進行闡釋。

夏侯淵西面,曹仁南面,是兩個獨立王牌。

張遼在東面刷孫權如無物,但他是合肥之戰後才升了征東;合肥之戰,他和樂進、李典屬於合力作戰。

夏侯淵是長途奔襲型前腰。

曹仁是善於突進又能防守的後腰,這倆都是教練兼隊員。

張遼是拖後前鋒。

樂進是搶點型前鋒。

于禁是沉穩型自由人。

張郃是智慧型組織者。

徐晃是不犯錯型中前衛,這五個都是純球員。

夏侯惇是俱樂部老闆的弟弟。

夏侯淵擅長客場作戰,刷一些小聯賽球隊贏了許多球,最後跟強隊踢時輸了。

曹仁和周瑜、關羽等執教的強隊踢了幾場,場面難看,但沒輸。

你可以說:張遼如果當了教練,一定比他倆強!——可能吧,但張遼真沒當過教練,所以難說。

正史中,張遼多次易主,一向厭惡「賣主求榮」的曹操,為何卻對他刮目相看?

張遼是山西人(關羽的老鄉,老鄉見老鄉,或許也是關係好的原因),曾經做過郡吏。

東漢末年,因其武力過人,被并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並派他帶兵到京城。

後來又被大將軍何進派去河北招兵買馬,張遼回來時,189年,何進的勢力已被消滅。

於是又歸附董卓,後來董卓兵敗,張遼又帶著手下的將士們歸附呂布,擔任騎都尉。

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之後,張遼率部投降,被拜為中郎將、賜關內侯,並擔任魯相。

談到白門樓,曹操不接受呂布大家都會認同,但別忘了呂布手下除了張遼,高順也是一等一的武將,為何曹操棄高順而納張遼呢?

當時的高順實際是並沒有「破口大罵」,死不投降,只是不說話而已。

對於他的默然不語,在他人眼裡就是有點投降的意思。

反過來想想,既然他有投降的意願,那麼曹操為什麼還要殺掉他呢?

一、首先高順作為「陷陣營」的領導人,在與曹軍的作戰中肯定給曹軍造成過很大的傷亡,如果不殺掉他,難免以後也會傷害了自己將士的心!

二、其次,對被俘的敵方將領,有殺有留,才能夠讓沒被殺掉的忠實於自己。

張遼不像高順那樣對他們有太大的危害,留下他也不會使自己的將士們心裡不平衡。

張遼是想要投降的,所以很是慷慨激昂的說了很多,還有關羽幫他說話。

而高順呢,他沉默不語,索性來了個「非暴力不合作」,曹操知道高順必然不會投降,而且曹操看出了高順是一個死心眼的人,無奈之下只好殺了高順。

張遼先後追隨過董卓呂布等人,最後歸順了曹操,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有趣的一點是,在張遼病死的那一年,曾經成就了他威名的吳主孫權也在這一年病死了,真所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頭。

張遼死後,魏帝曹丕嘆息不已,追封他為剛侯,這也算是對他一生戰功的肯定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里的十大陷陣猛將,除了關羽還有誰?

我們常把東漢末年到西晉建國這段時期稱之為「三國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戰亂不已湧現出了大批名將。其中有周瑜陸遜這樣的儒將,也有如關羽張遼這樣的猛將。這次我們就細說十位在三國里能打的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