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孫權接手江東基業,面對「年幼、勢孤、內憂、外困」的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權不容易。
很多人說孫權這個人挺有福氣的,小小年紀接過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業,不像曹操和劉備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
其實不然,孫權接班的時候是很困難的,怎麼個困難呢?八個字:年幼、勢孤、內憂、外困。
先說年幼。
孫權接班的時候只有十八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個說法還要算未成年人。
當然他這個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為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當了陽羨縣的縣長。
漢代的規矩,是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
陽羨縣看來是一個小縣,孫權十五歲就當了它的縣長。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背景,就是他有一個大後台,孫策。
那再怎麼有後台,你十五歲當縣長,也還是很了不起了,現在三十五歲還不一定當得上是不是。
但是總歸是年幼。
第二,勢孤。
勢力孤單,這話怎麼講呢?《三國志·孫策傳》的傳末有孫盛的一句話,叫做「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
說孫策創下的這個基業不是一個積德的基業,因此他這個政權是不穩固的。
為什麼?因為孫氏政權和劉備在益州建立的蜀漢政權一樣,也是一個外來政權。
有些人說這個恐怕不對吧,劉備他是涿州人,就是我們現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後南下到了劉表這裡,然後又從荊州帶著兵到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它當然是一個外來政權;孫堅、孫策、孫權可是吳人啊,他是吳郡富春人,吳人在吳建立的政權怎麼是外來政權呢?三個原因。
第一,孫氏家族在江東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
《三國志》就說孫堅是「孤微發跡」,就是家境是很貧寒的。
但有一個說法說什麼孫家世代仕吳,這個說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為後人給這個開國君主作傳的時候他總歸要,是吧,粉飾一下,說得好聽一點。
實際上江東士族是看不起他們孫家的。
第二點呢,孫堅發跡也不在江東。
孫堅是袁術的部下,孫堅是在江西。
這個地方還是要交待一下,再交待一遍,三國時代的江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江南,三國時代的江西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江北,包括江蘇北部還有安徽一些地方,那個叫江西,不是我們現在的江西省那個江西。
他不是在江東發跡的,他招募的將士稱之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帶招募的一些精兵,這是孫堅的班底。
然後孫策繼承了孫堅,把這支隊伍拿到手上,從袁術手上討過來,殺回江東,才建立孫氏政權。
而袁術是什麼人呢?袁術是個稱皇帝的,因此在江東的士族、士大夫眼裡這是亂臣賊子;孫堅是亂臣賊子的部下。
那麼孫策就是叫做亂臣餘孽。
這樣三個原因,當孫策帶著孫堅的舊部回到江東的時候,江東的父老鄉親、江東的世家大族一致認為,孫策這不是回家,這是入侵。
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沒有什麼江東父老夾道歡迎這種事,反而是一種抵抗的態度。
抵抗的結果是什麼樣呢?抵抗的結果是孫策大開殺戒,盡誅英豪。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當年我講「江東基業」的時候我就講到孫策嗜殺,因為當時還講不到這一步,只是說他愛殺人,實際上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江東士族不歡迎他們。
所以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殺戮,建立起來的一個不怎麼得人心的政權,這叫做「業非積德之基」。
對於這一點,孫策自己本人其實是心裡有數的。
我們看他臨終的時候做的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在他的弟弟當中條一個接班人,大家都認為是要挑一個像他的,結果他挑了一個不像他的孫權。
而且跟孫權說得很清楚,說這個南征北戰、馳騁疆場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如果說是要得人心、保江東,這個哥哥不如你。
就是孫策也知道不能這樣殺下去了。
第二就是孫策託孤於張昭,而且跟張昭說了這樣的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就是我這個弟弟老二他如果抵擋不住的話,就請先生取而代之。
後面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怎麼說的呢?這樣的話,即便不能成功,「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緩步西歸也沒有什麼關係。
很重要的這樣四個字:緩步西歸。
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孫權在江東立足不了,請張昭先生帶領我這個部隊回江西去,咱不在江東待了。
「緩步西歸」那個「歸」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認為是江東的,江西才是根據地。
所以是勢孤。
內憂。
《三國志·吳主傳》講到了孫權接班時的那個形勢,是什麼呢?是邊遠地區的人民沒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當時江東還有一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是不服的。
江東世族呢?它這個原話叫「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實際上意思就是說,江東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
而一些北方來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觀望態度的。
事實上甚至孫權接班以後有個廬江太守叫做李術的他還果然就造反了,他馬上宣布不服從孫權的領導,而且專門招降納叛,誰不服從孫權的領導跑他那兒去他都收留。
所以這是內憂。
還有外困。
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北方袁紹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戰,這一戰不管誰贏誰輸,對孫權都不是什麼好事,不管誰贏了,下面就要來收拾他孫權了。
何況孫權的隔壁還有一個劉表,劉表的大將江夏太守黃祖就緊挨著孫權的地盤,孫堅就是劉表的大將黃祖殺死的。
所以孫權接班的時候,他的情況是什麼呢?遠有強敵,近有世仇,內存憂患,身無寸功。
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什麼功勞都沒有立,憑什麼做主子?有那麼多老將呢。
所以孫策去世以後,孫權哭個沒完,他沒有辦法不哭。
因為他實際上接手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有點像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
我講過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的時候,蜀漢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是不穩定的。
這個話同樣適用於孫權,我們也可以說這樣十六個字:孫氏入吳,基礎不牢;老大一死,地動山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