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皇帝後,帶著臣子去打獵,找到僻靜處說,你們殺了我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皇帝,這個古代無數人為之迷離顛倒的稱呼,他的心思,又有多少人能夠清楚地知曉呢?人心難測,平凡人的心理我們都很難知道,何況是統御著一整個國家的帝王呢?要不然,伴君如伴虎也不會這麼廣為流傳了。
大家都知道,開國功勳之類的人,往往是沒有什麼太好的下場的,比如是幫助劉邦打下天下的英布、韓信這樣的人,最後都被皇帝用謀反的罪名給幹掉了,文臣還好一點,像是張良這樣的,還能夠頤養天年。
而比較好一點的隋唐交接之際的武將,雖然死的死,但是活下來的人還是挺多的。
雖然我們能夠理解,因為在國家建立之後,這些人還擁有著很大的聲望和兵權,皇帝怎麼會允許自己時刻受到被奪權的危險呢?縱使他對於他的部下再信任,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而且成為皇帝,一個特性也是要多疑。
他又怎麼會放任能夠威脅自己的勢力茁壯成長呢?所以不將一切危險消滅在萌芽里,也就不是一個皇帝了。
但是,就是如此,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做法,還是有悖仁義的,典型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型的。
中國有句古話,我覺得說的非常好。
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和過河拆橋一個意思,不過讀起來倒是還是別有一番韻味。
而要說有沒有皇帝沒有這麼做呢?也是有的,而我們今天的文章,就要來說這麼一個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而他自己當初怎麼當上的皇帝,他心裡也是明白得很,黃袍加身,武將奪權,自己的經歷他可不想在自己成為皇帝之後再重蹈覆轍。
這怎麼辦呢?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大家也都聽過,而我們要說的,恰恰就是在那之前的事情。
他雖然不想殺了他的老部下們,但是也不放心就這麼一直讓他們手握大權。
所以也有必要試驗試驗他們,這個事,古代帝王可沒少做,沒事就試試臣子是不是忠心,這事主要還是國家和平,國家不和平給你機會你都沒時間沒心情去試。
而趙匡胤也就在建國不久,就把各地節度使都招到京城來了,說是不談國家大事,只是來樂呵樂呵的,要去城外打獵。
打獵就打獵吧。
打了一天的獵之後,獵物也不少,他還沒玩夠,說要繼續。
不過這次有區別的是,趙匡胤沒帶著侍衛一塊,一個人帶著這一群節度使就去打獵了。
這走了沒一會兒,趙匡胤就停下了。
這可不是因為他累了什麼的,就看他把弓箭一放,腰裡佩劍一摘,對著這群節度使就說,現在是沒人了,你們有想當皇帝的,過來把我殺了就行了。
這可把那群節度使嚇了一跳,這一看還了得,紛紛跪下表忠心,這還是讓趙匡胤非常滿意的。
不過別看他玩的這麼有意思,他在歷史上還真是算仁慈的,一手「杯酒釋兵權」也是傳為了萬古佳話,難得如此,這也是古代帝王的一個典範了,不過不知道這麼好的傳統難得沒繼承下來,但是這個讓和他浴血奮戰過的老兄弟們能夠安享晚年,也是很好的了。
部下非逼著當皇帝,這朝代起碼3個皇帝是這樣
如果說你在大街上走著走著,被人綁上,莫名當個山大王還可能;但是被黃袍加身當皇帝的你覺得有沒有可能?答案不可能!但是有一樣,在以前(基本是唐朝),士兵推將軍為節度使的事件比比皆是。可是被直接推為皇...
揭秘杯酒釋兵權為何會進行得那麼順利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是發生在宋朝初年,一個開國君主解除開國功臣權力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如劉邦在當上皇帝以後,就設計害死了韓信。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也殺死了不少老部下。
「杯酒釋兵權」後,開國功臣們完全變了個人,是受何刺激?
談起宋史,我們定會想到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自古君王和開國功臣的關係就很難處理,特別是與武將之間的關係,「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君王與功臣心裡都明白,手握大量兵權的臣子永遠是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歷代皇帝沒做到,就他做到了,做皇帝就服他,這還不算千古一帝?
梁唐晉漢周五代十國時期,各地藩鎮擁兵自重,其實力往往可以與中央抗衡,一言不合就開打,所以朝代更迭頻繁,往往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皇位輪流坐。為了解決藩鎮坐大的局面,各代帝王都動過削藩的念頭,但往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