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門忠烈,兒孫死於綿竹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佛家在德陽,從小就聽父輩們講諸葛亮一門忠烈,兒孫死於綿竹關的歷史故事。

孔明為蜀漢嘔心瀝血的故事自不必說,我們就來說說諸葛瞻父子吧。

在諸葛亮四十六歲那年,終於有了一個兒子,為他取名為諸葛瞻。

諸葛亮在去世那一年,曾寫信給他哥哥諸葛瑾,信中寫到:諸葛瞻已經八歲(虛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諸葛亮病故後,諸葛瞻繼承武鄉侯爵位,十七歲的時候,諸葛瞻迎娶了劉禪的女兒,被授為騎都尉。

十八歲的時候,諸葛瞻出任左羽林中郎將,掌管禁軍,掛侍中頭銜。

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諸葛瞻屢次升遷,而且是在沒有任何作為的情況下。

官至尚書左僕射、軍師中郎將。

其職位相當於副宰相兼總參謀長。

三十四歲,諸葛瞻執掌尚書台,統領國事。

然而不盡人意的是,當時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隻手遮天,朝中大臣都不敢招惹,諸葛瞻也只好裝聾作啞,而所謂統領國事,其實質徒有虛名而已。

《三國演義》第117回寫到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偷度陰平成功後,夜襲江油(今四川平武縣南壩 ),突占涪城(今四川綿陽),直逼綿竹(今四川德陽黃許鎮),使蜀漢面臨亡國的威脅。

在這緊要關頭,後主採納郤正的建議,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前去拒敵。

諸葛瞻雖然報國有心,但卻用兵無方,不僅沒能消滅孤軍深入的鄧艾軍,反而落得個兵敗身亡的結局。

請看他指揮所部與鄧艾軍打的三仗:

第一仗,兩軍初遇,蜀軍中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一人,綸巾羽扇,鶴氅方裾。

車傍展開一面黃旗,上書:『漢丞相諸葛武侯』。

」這不過是諸葛亮的木刻遺像,魏軍卻懾於諸葛亮的威名,一時驚慌,不戰而退。

第二仗,諸葛瞻之子諸葛尚為先鋒,趁魏軍立足未穩,匹馬單槍,抖擻精神,直突魏軍;諸葛瞻指揮兩掖兵衝出,直撞入魏陣中,左衝右突,打敗魏軍。

第三仗,鄧艾設下兩支伏兵,親自出馬誘敵。

這本是很平常的計策,諸葛瞻卻絲毫不加提防,憑著血氣之勇,又一次親率大軍,「徑殺入魏陣中」。

結果,「忽然兩下伏兵殺出,蜀兵大敗,退入綿竹。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瞻既不同扼守劍閣的姜維聯絡,又不向蜀漢朝廷請求增援,卻派人到幾千里之外的建業(今南京市)向東吳求救,真是莫名其妙。

更奇怪的是,救兵不至,守城的辦法本來還有許多,他卻又輕率地決定親自領兵突圍,結果在敵軍包圍下中箭落馬,自刎而死。

諸葛尚也別無良策,於是「策馬殺出,死於陣中。


他雖然是諸葛亮唯一的親生兒子,但因為年紀還小,諸葛亮沒有教過他兵法而是全部傳授給了姜維,諸葛亮留給他的智慧,只有短短的一封被稱之為《誡子書》的信,信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和魏國最後一戰:諸葛亮子孫壯烈殉國!

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曹操和劉備之間的大小戰鬥不計其數。在三大勢力格局穩定後,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爭,依然保持著較為頻繁的趨勢。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在致力於針對魏國的北伐戰爭。當然,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