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蘭亭序更牛的是王羲之的身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羲之
唐代劉禹錫在一首詩中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中的「王謝」就指東晉的王導、謝安。
王羲之出身於琅玡(今山東臨沂)王氏,這在當時是一個權傾朝野的世家大族。
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也稱王羲之為王右軍。
琅玡王氏的先祖,可追溯到漢代名臣諫議大夫王吉,至漢末魏晉時期,王氏已成為當時豪族。
王羲之曾祖輩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王祥,他就是《二十四孝》中「剖冰求鯉」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西晉開國的元老之一。
其他的族人如王戎、王衍等,都曾官至高位,是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到了東晉,琅玡王氏與司馬氏政權的關係更為密切: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起家時為琅玡王,與王氏家族代表人物王導、王曠(羲之父)是姨表兄弟,兩家世代聯姻,關係非常密切。
王羲之所在的王氏家族,在西晉末年光榮地成了晉室的守護神。
羲之的伯父王導、族伯王敦,在東晉政權初立時期立下很大功勞,王導被尊稱為「仲父」,而王敦更是控制朝政,甚至兩度擁兵欲廢晉自立,王羲之的父親王曠歷官丹楊太守、淮南內史、淮南太守。
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王氏的權重,還有這樣一些事例說明:
《世說新語》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晉元帝會見臣下的時候,王羲之的伯父宰相王導來了,晉元帝甚至讓王導與他一起坐龍椅,兩人爭執了很久。
而晉成帝給王導手詔,用的都是「惶恐言」、「頓首」、「敬白」之類的敬語,這些詞語一般是臣下上書帝王時用的;這說明王羲之家族的人在東晉的皇帝的眼裡是不敢怠慢的。
《笑林廣記》中記載,東晉初,國庫空虛,庫中只有練布數千端,於是王導就做了一套寬大的布衣服穿,結果不日朝中和建康城的士人紛紛效仿。
庫中練布以「一端一金」的價格很快賣了出去。
王導做了一套衣服就解決了國家財政的難題,恐怕皇帝未必有這種影響力!
右將軍王羲之的妻子是當時太尉郗鑒的女兒,郗夫人名璿,字少房,亦「甚工書」。
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為兄弟中書法成就最高者;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
王徽之,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曾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參軍、黃門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誕不羈,憑著顯赫的身世,他對工作漠不關心,時常東遊西逛,因為是右軍將軍王羲之的兒子,上司也拿他沒有辦法。
他在車騎將軍桓沖手下擔任車騎參軍時,負責管理馬匹。
他不改舊習,整天一副落拓模樣。
有一次桓沖問王徽之:"王參軍,你在軍中管理哪個部門?"王徽之想了想說:"不知是什麼部門,時常見人把馬牽進牽出,我想不是騎曹,就是馬曹吧!"桓沖再問:"那你管理的馬匹總數有多少?"王徽之毫不在乎地回答:"這要問我手下飼馬的人。
我從來不去過問,怎麼能知道總數有多少呢?"桓沖又問:"聽說最近馬匹得病的很多,死掉的馬有多少?"王徽之神色如常,說:"我連活馬的數字也不知道,怎麼會知道死馬數呢?"桓沖聽了,卻也無可奈何,便不再問。
王徽之不關心業務到如此境地,如果沒有顯赫的身世,敢這樣回答上司的提問嗎!輕則讓你下崗,重則腦袋搬家!
像王徽之這樣的混工資的官,就因為他是琅邪王家的人,長官反倒不敢來尋毛病,他居然還能升官,後來做到了黃門侍郎(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從秦代開始設置,即供職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漢代以後沿用此官職。
)琅玡王氏的地位就是牛!
中國歷史上最顯赫望族,名人不斷,延續千年之久,只因這6字真言
任何民族性、國民性或文化心理結構的產生和發展,任何思想傳統的形成和延續,都有其現實的物質生活根源。其中,氏族宗法血親傳統遺風的強骨力量和長期延續是中國古代思想傳統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會根基,甚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