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鄴滄桑》連載十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鄴滄桑》系列之十八
第三章 漢末●曹魏篇
作者/黃超
惜才女重金贖回文姬歸漢
蔡文姬,陳留郡國人.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
「名琰,字文姬。
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
」初嫁河東人衛仲道,夫亡後歸居家中。
《後漢書.董祀妻傳》。
時值天下動亂,四處交兵。
董卓在長安被誅後,其父蔡邕曾因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將而獲罪,被司徒王允所囚,並被處死獄中。
蔡文姬則於兵荒馬亂中為董卓舊部羌胡兵所擄,流落至南匈奴左賢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
建安中,隨著曹操軍事力量的不斷強大,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的被逐步削平,中國北方遂趨於統一。
在這一歷史條件下,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後又讓她整理其父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
這就是歷史上所謂「文姬歸漢」的故事。
蔡邕,字伯喈(jie),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士,他不僅學識淵博,文章寫得好,書法、音樂也很精通,是個難得的人才。
曹操曾與蔡邕一同在朝做官。
並在討罰董卓失敗後,由於蔡邕幫助才逃出洛陽。
蔡邕性耿直,幾次得罪宦官、權臣,曾被流放到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去。
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回到洛陽。
這時,董卓正想籠絡人心。
他深知蔡邕文才高,名氣大,對他十分敬重,就把他請來,封他在朝做官,並三天裡連升三級,官至中郎將。
到了董卓被殺,蔡邕想起董卓曾待他不錯,無意中嘆了一口氣。
這樣一來,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為他是董卓同黨的人,因此把他抓了起來。
儘管朝廷里有許多大臣都替蔡邕說情,可王允就是不准,結果把蔡邕處死在監獄裡。
蔡邕的女兒文姬,也象父親一樣博學多才,且精通音律。
有一次,父親彈琴時一根琴弦斷了,她能聽出斷的是哪一根。
可惜,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才女,由於生於亂世,只得隨父親到處流放漂泊。
十六歲時,文姬嫁人,不久丈夫死了,父親又被害,並於兵荒馬亂中為董卓舊部羌胡兵所擄。
羌胡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
打這以後,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也很愛她。
就這樣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12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但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晉爵為魏王,都鄴城。
這時北方已基本平定,一日曹操想起討罰董卓失敗之後,多虧蔡邕幫助自己才逃出洛陽。
他知道蔡邕無後,只有一個女兒文姬也不知現在何方。
於是他派人多方打聽,才得知文姬已流落匈奴嫁給左賢王,已有12年了。
曹操知道文姬是位才女,他愛才心切,想到:要是能把文姬接回來,讓她續寫後漢歷史,該有多好!這樣也對得起老朋友蔡邕。
於是曹操奏明獻帝,派特使周近,持天子節鉞,帶上金璧(一份厚禮),出使南匈奴去了。
曹操此時在北方的軍事、經濟實力較強,威望很高,連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也特地到鄴城來拜賀。
曹操曾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像貴賓一樣招待他。
南匈奴隆重地接待了漢使周近。
左賢王知道了周近的來意,心情自然難以平靜。
他愛文姬,12年來相濡以沫,不曾分離。
然而,左賢王是個深明大義之人,南匈奴與漢友善,文姬南歸,重任在肩,不能因兒女私情而舍大義。
於是他決定與文姬商量,徵求她的意見。
文姬自被擄到匈奴以來,無一日不在思念故土,盼望南歸。
可當這一天終於盼來的時候,高興之後,轉生悲戚,因為她與左賢王相處一十二載情深意厚,再說還有一雙兒女,年紀尚幼,倘若分離,天各一方,這對於孩子,對於做母親的是多麼大的痛苦啊!一連幾天,蔡文姬都被矛盾和痛苦籠罩著。
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最終,文姬還是選擇了歸漢,因那裡有她生命的根,那裡有她需要做的事業,在那裡,曹丞相還在殷切盼望她的歸來呢,於是她忍痛割愛,痛下決心隨漢使周近回到鄴城。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官名)董祀。
誰料,不久董祀卻觸犯刑法,罪當賜死,且文狀已發出,性命危在旦夕。
此時文姬聞訊,如五雷轟頂。
命運對蔡文姬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但她畢竟是名門之女,曾經過戰爭動亂的艱苦磨練,又在異域生活了十幾年,所以膽識過人。
她當機立斷,連頭髮也來不及梳理,衣服也來不及添加,車轎也不備,便衝出家門,蓬首徒行,十萬火急地求見曹操。
那天正逢曹操接待公卿名士,文姬毫不膽怯,先是叩頭替丈夫請罪,接著便"音辭清辯"地訴說了自己的不幸一生,字字句句,極其哀痛,令在場所有賓客無不為之而動容。
曹操聽了,亦十分同情,但又表示文狀既已發出,恐難以追回。
文姬一見事情有鬆動餘地,立即再次拜伏在地,繼續陳詞懇請:"以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哪裡還捨不得快馬一匹,而拯救一個即將死亡者的性命呢!"曹操終於被說動,親自批了赦免令,
立撥快馬追銷了先前的文狀,赦免了董祀。
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
曹操見她穿得單薄,便讓人賜以頭巾、鞋襪,供其禦寒。
在氣氛平緩後,
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
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麼多,就說:「我想派十幾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來,你看怎樣?」蔡文姬說:「用不著。
只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
」
果然,文姬憑著自己敏捷的文才與非凡的記憶力,默寫出400餘篇。
為搶救漢時優秀文學遺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外,她本身還為後人留下了幾卷,其中包括極為感人的五言長篇故事詩《悲憤詩》等,從而奠定了她作為建安時代傑出女詩人的地位。
可以說,救夫、傳父業、自身創作,是文姬歸漢後奏出的三個最強音。
對於一個封建時代的女性來說,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了。
文姬歸漢的故事也作為一段佳話流傳開來。
傳說,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二人生活並不十分和諧。
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
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恕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救命之恩德,對蔡文姬刮目相看,夫妻感情開始融洽和諧,恩愛相加。
後來夫妻雙雙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驪山山麓(在今西安東南)。
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