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這七大重要情節未拍攝,是因為缺錢?還是這些情節不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影視經典不斷的被翻拍,這已經成為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就比如說三國演義。

老版三國演義更是堪稱經典之作。

從演員的出色演出,到還原三國演義原著的故事完整性做的都非常好。

而新三國出來之後,也逃不過被人拿來與老三國做下對比。

這不對比不知道,一對比就發現有點不太對勁,好像新三國少了許多情經典重要的情節吧。

十常侍之亂

十常侍之亂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倚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

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黃巾起義和十常侍之亂是原著中三國演義的開頭。

可是新三國中這些情節卻都統統省去了,直接從董卓入京開始拍起。

如果是那些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不知頭不知尾的直接就來了個董卓,那是不是太奇怪了呢?

典韋戰死

典韋戰死是指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這一段可以說把典韋的忠勇表現的玲離盡致了,是三國中最經典最難忘的片段之一。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感人而又精彩的鏡頭,新三國中卻是未提及。

典韋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郭嘉遺計定遼東

當年曹操聽取郭嘉的意見,突襲烏丸,打下之後,袁熙、袁尚逃向遼東太守公孫康。

曹操回軍後,郭嘉已死數日,留下書信一封交於曹操。

曹操根據郭嘉的遺計平定了遼東。

郭嘉的奇謀和他的料事如神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可就是如此經典的故事,硬是讓新三國給抹去了,郭嘉怎麼死的也是沒有任何交代。

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繼而打敗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於逍遙津,從而解除了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此戰直接擊潰了孫權親自斷後的後軍,差一點生擒孫權。

張遼真是一戰成名,創造了三國的歷史。

可是張遼如此大勝,為啥新三國也沒提到?

姜維九伐中原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這也算是諸葛亮死後三國的唯一看點了,怎麼能可以沒有呢?

諸葛亮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這一段堪稱三國經典,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的淋漓盡致。

大家想想抓了七次放了七次,簡直千古未有的事情,而我們的諸葛孔明卻辦到了,這樣的情節新三國難道不該有嗎?

三家歸晉

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趨勢下,公元263年,實力最強的魏國將實力最弱的蜀國滅掉了。

可當時司馬家族已經一手遮天,終於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晉,並在公元280年滅吳大一統。

所謂任何事情有頭就應該有尾,新三國中諸葛亮死後,就沒有交代三國的結尾了。

至少也應該給個鏡頭意思意思吧。

你還知道更多新三國中遺忘的經典情節嗎?歡迎一起討論。

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和收藏我的文章。

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鑑,以史為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民間流傳的三國24名將,你覺得靠譜嗎

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三國武將排名的打油詩,時間大約東晉以後,出處不詳,但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版本也有很多,現在小編就取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其詩如下。詩為:一...

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時期哪些人可稱名將?

「名將」一詞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離,秦之名將也。」所謂名將,就是著名的將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軍事家。我國古代史上三國並立的時候其實很多,比如前秦、前燕和東晉,比如北周、北齊和南陳,再比

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英年早逝的人物

人們對三國的理解大多數是來源於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成就不在於歷史的傳承,更多的在於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三十六計在三國演義運用到了極致,人們在看過三國演義之後,往往會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