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每日一薦|平易近人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基本釋義: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

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

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

」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

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

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

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相關成語:屈己從人 和藹可親 虛懷若谷 飛揚跋扈 咄咄逼人 出言不遜

2.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基本釋義: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出處: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典故: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

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

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

(參看「三顧茅廬」),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

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

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

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

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

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

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相關成語:死而後已 忠心耿耿 積勞成疾

3.患難與共 [huàn nàn yǔ gòng]

基本釋義: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

指彼此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相關成語:休戚與共 息息相關 同甘共苦 同床異夢 貌合神離 反目成仇

4.好逸惡勞 [hào yì wù láo]

基本釋義:逸:安逸;惡:討厭、憎恨。

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出處:《後漢書·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相關成語:遊手好閒 吊兒郎當 飽食終日 艱苦卓絕 旰食宵衣 摩頂放踵

5.兢兢業業 [jīng jīng yè yè]

基本釋義:兢兢:形容小心謹慎;業業:畏懼的樣子。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出處:《詩經·大雅·雲漢》:「早既大甚;則不可推。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相關成語:敬小慎微 臨深履薄 謹小慎微 紙上談兵 馬馬虎虎 玩忽職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知所云的故事

三國時期,蜀國南部彝族頭領孟獲,興兵反蜀。諸葛亮為了維持安定局面,積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撫。經過幾年,蜀國恢復了元氣,兵強馬壯,糧食充足。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南征孟獲。他七次俘虜孟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