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地位還是孫策給,為什麼只追封哥哥為王?真相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孫策和孫權這對兄弟是非常有吐槽點的,先不說孫策是多麼的英明神武了,17歲出道,短短六年就橫掃江東,將東吳的基業從無道有開創出來了,只可惜英年早逝。

孫策在臨死之間,還做了一件讓人想不通的事情,那就是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

而更讓人吐槽的事情,就是孫權在建國稱帝之後,只追封哥哥為王?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尤其是開國皇帝,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父輩祖輩追尊帝號,表示不忘本。

司馬炎建立西晉的時候,就做的非常好,連爺爺司馬懿這位西晉奠基人都追為宣皇帝,其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就連他大伯司馬師,給了他一個景皇帝的尊號。

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社會不是非常流行,甚至很少有追授旁系親屬為「皇帝」。

但是司馬炎做了,所以司馬炎這一點就比孫權做的讓人解氣。

司馬師和孫策都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孫策的功勞遠遠超過司馬師。

孫策從袁術處要來幾千老弱殘兵,開始橫掃東吳,兵鋒所指,無人能擋,擊走劉繇,活捉王朗,趁袁術占有傳國玉璽正式僭越稱帝,與袁術決裂,徹底割據江東,最後襲取廬江,大敗黃祖,一統江東,連曹操聽聞孫策平定六郡,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

孫策還獲得朝廷正式封號——吳侯。

所以東吳就是這樣來的。

孫策是在父親的事業已經中斷,只是留下一個好名聲的情況下,把這個無形資產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吳國。

兩相比較,司馬師是把小做大,而孫策則是把無做成有。

正因為如此,孫策對於孫權的作用,要比司馬師對於司馬昭的作用要大得多。

但司馬昭稱王「給」了哥哥一個景王,而孫權稱王卻什麼也沒有給。

等到當了皇帝,才給了孫策一個桓王尊號。

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第一,孫權小家子氣,私心重。

孫權的氣量不行,畢竟基業是孫策打下來的,孫權才能坐領江東,事後只追封哥哥長沙桓王,確實令人失望。

事實上,從逼死陸遜等舉動看,孫權雖然善於用人,但並不是一個十分寬厚的君主,尤其是在他統治後期,這一特點漸漸明顯。

孫策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出於私心,追尊孫策為帝,其子嗣就有被立為帝的合法性,為了自己的子孫,孫權才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連吳王都沒有,孫策的後代連吳候都被剝奪了。

陳壽評價「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 陳壽也認為孫權的做法不厚道,所以當代人稱呼孫權為渣權。

第二:「正名」政治需要

然而裴注中孫盛提到了「兄終弟及」,並認為「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

孫盛的意見,畢竟當時孫策的兒子孫紹尚在,而且「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正名」;將相在列,皆其舊也」,孫吳的政事也依賴於江東大族,孫權有「正名」的必要。

孫權這麼做,既讓自己這個皇帝顯的名正言順,又可以抹去孫策的功勳建立自己的政治形象。

隨便說一下,孫策的孫子孫奉,最後還是被孫權的孫子幹掉,而且死於帝位流言,因民間撒播孫奉有皇帝氣象,被吳國末帝孫皓所殺。

自此孫策一枝徹底斷絕。

由此可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鬥爭有多麼慘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