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精粹道德經(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章: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字面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萬事萬物客觀存在的內在本質規律。

可道:是已經為人類所認識,並且可以為人類運用的自然規律。

非常道:為人類所認識和運用的這些自然規律,並不能代表自然本質,不是長久不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變化和發展的。

常:長久不變的。

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把人類認識事物的概念,用一種語言符號把它描述出來,就是命名、定義的意思。

可名:是已經為人類所認識,並且通過實踐證明可以為人類運用的名,換言之就是「知識」。

非常名:指得是為人類認識的這些名,並不能代表自然本質,不是長久不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變化和發展的。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人類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就是「無名」階段。

隨著認識的逐漸加深,已經形成了概念,可以用語言把他描述出來了,可以為之定義了,這就是「有名」階段。

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了解,到形成概念;從形成概念,到把概念描述出來;能夠描述出來的概念,就可以為自定義了。

這就是「名」的產生過程。

「無名,天地之始。

」就是表達的這個意思。

有了名,就為更深入的探索萬事萬物內在本質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個「名」會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發展,人類通過不斷發展的「名」,又可以探索發現新的事物,同時產生更深層次的「名」,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名萬物之母」的意思。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無」階段,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

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為之「命名」、為之「定義」,這就是「名」的產生過程。

老子所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

」的深刻內涵就在於此。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就是老子所說的「常有」階段。

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此時,就發展到「知識」的階段了。

人類用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

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有,欲以觀其徼。

」的深刻內涵。

徼:指的是邊際的意思,這裡可以理解為更深層次的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和「名」,他們指得是同一事物,對事物的稱呼也一樣。

但是他們深度不同:「道」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類的意思為轉移的;「名」是認識層面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不斷加深而發展的。

所以老子說「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名副其實」就是人們認識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質,「名」就越貼切,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

人類要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要經過無數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輪迴過程。

經過無數次的輪迴,人類的認識就會逐漸趨於事物的本質。

隱藏於事物中的諸多奧妙,就這樣被人類揭示出來了。

這就是人類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複雜深奧難以理解的。

這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亦:同樣。

玄:深奧,不容易理解的意思。

1、通俗理解

所謂道:是萬事萬物客觀存在的內在本質規律,他是存在於人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可道:是已經為人類所認識,並且可以為人類運用的自然規律。

非常道:為人類所認識的這些自然規律,是認識層面的「道」,不是長久不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變化和發展的。

老子所說的「可道」,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代表萬事萬物本身所客觀存在的「道」的本身,而指得是已經為人類認識,且能夠為人類運用的自然規律。

要特別注意的是,人類認識的自然規律,與真實的自然規律還有距離,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縮短這段距離,所以老子把它叫作「非常道」。

正如毛主席《實踐論》中所說:「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早期人類對天文學的認識是「地球中心說」,後來又發展到「太陽中心說」,現在都被否定了,但那個時候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就是如此,儘管是謬誤,但不能說它不是人類對天文學的認識。

到今天我們也不知道宇宙是圍繞誰在轉,天文學還在探索發現不斷發展。

所謂名:是用一種語言符號,把人類認識事物的概念給描述出來,為這些人類的認識「命名」、為之「定義」。

他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會隨著認識的深度而發展。

可名:是已經為人類所認識,並且通過實踐證明可以為人類運用的名,換言之就是「知識」。

非常名:指得是為人類認識的這些知識,不是長久不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變化和發展的。

老子所說的「可名」,也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代表萬事萬物客觀內在本質的「名」,而指得是已經為人類證實的事物的名,這個名與事物的本質還有一段距離,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縮短這段距離,所以老子把它叫「非常名」。

人類把所認識的名加以系統整理後,就形成了「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也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發展。

正如毛主席《實踐論》中所說:「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

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

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量上的差別,而且有了性質上的差別。

循此繼進,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產生出合乎論理的結論來。

「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科學家,是世界上最早運用火藥燃氣反作用力原理創製出火箭的。

「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

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

用紙糊成筒,把火藥裝在筒里壓實,綁在箭杆上,用弓發射出去。

那時的火箭已經使用了燃燒效能更好的火藥。

從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藥箭」。

到如今,在當代科學精英的手中,「火箭」已經發展成為運載飛船升空的大力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同樣的稱呼「火箭」,可其內涵卻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2、老子的唯物論哲學思想

老子在本章里闡述了一個中華民族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

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闡述人類的認識過程的前提是: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

「道」是客觀存在萬事萬物的內在本質規律,「名」是人類對萬事萬物內在本質規律認識的描述,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

與今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指出:要完成物質與意思的無限趨近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要付艱苦努力和出沉痛代價的,「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認識不是主觀臆斷而來的,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來的,是要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的。

人類在「道」和「名」也就是「物質」和「意思」的征途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僅僅是一個「太陽中心說」,哥白尼提出了這一理論,但是不敢輕易發表;伽利略為推廣這一理論,在鐵窗里渡過了餘生;布魯諾用身上的烈火來捍衛。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宇宙不是圍繞太陽轉的,但是如果沒有伽利略的鐵窗和布魯諾身上的烈火,今天的宇宙觀從何而來?

拿破崙就曾因為主觀臆斷認為:「鐵疙瘩」不可能漂浮在海面上,而將「汽船」拒之門外,從而喪失了制海權,為波拿巴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大發明家愛迪生卻由於放不下面子而成為「交流電照明系統」的絆腳石,因為「交流電照明系統」是他的助手發明的。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們的哲學思想,也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文化階段,他們的哲學思想,都可以用當時的文化水準來解釋。

比方說: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用今天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來解釋,完全可以解釋得通;再比方說: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哲學思想來解釋人類對基本粒子的認識,簡直就不能再貼切了!但是,老子能夠做到嗎?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按照發展了的哲學思想來解釋,照樣還是可以解釋得通。

換言之,就是聖人的哲學思想,他們只是給我們給出了一種思維「框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要與時俱進的,也是要被後人豐富充實發展的。

因此,對待聖人的哲學思想,決不能「機械」套用,決不能「背課文」,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要用發展的文化來對待之,要用發展的態度來運用之。

3、老子的認識論哲學思想

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係,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的哲學學說,又稱知識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路線,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實在,強調認識是人對客觀實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則進一步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把辯證法運用於認識論。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人類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剛開始的時候,總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在腦海里也總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印象,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就是「無名」階段。

隨著實踐的逐漸深入、認識的逐漸加深,人類可以用語言把觀察到的事物描述出來了,這個描述就叫做「名」,換言之就是為之「命名」為之「定義」,這就是「有名」階段。

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了解到形成概念,從概念到描述,從描述到定義,這就是「名」的產生過程。

有了「名」,就為更深入的探索萬事萬物內在本質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個「名」會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發展,人類通過不斷發展的「名」,又可以探索發現新的事物,同時產生更深層次的「名」,這個過程永無止境。

因此,科學知識的發展也是永無止境的,只能無限趨近事物的本質,永遠也不能做到「達到」的境界。

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的深刻內涵所在。

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無」階段,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

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的產生過程。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有」階段,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此時,就發展到「知識」的階段了。

人類用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這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的深刻內涵所在。

萬事萬物客觀存在的內在本質規律就叫做「道」;人類對所認識萬事萬物的內在本質規律進行的描述就叫做「名」。

他們指得是同一事物,稱呼也一樣。

但是他們深度不同:「道」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類的意思為轉移的;「名」是認識層面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不斷加深而發展的。

所以老子說「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名副其實」就是人們認識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質,「名」就越貼切,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

人類要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要經過無數次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輪迴過程。

換言之:就是把複雜弄明白了就變簡單;在簡單中又發現更深層次的內容,又變複雜;把複雜又弄明白了,就又變簡單。

經過無數次的輪迴,人類的認識就會逐漸趨於事物的本質。

隱藏於事物中的諸多奧妙,就這樣被人類揭示出來了。

這就是人類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複雜深奧難以理解的。

這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老子非常精闢的闡述了人類的認識過程,換言之就是老子的認識論哲學思想。

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異曲同工的。

正如毛主席《實踐論》中所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4、實踐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要想在某一方面達到「眾妙之門」的境界,必須要對某一方面的規律深入了解,才有可能洞察到下一步的變化趨向。

比方說:小林光一和馬曉春對弈,全球沒有幾何人能夠預見到他們下一步的變化,「棋聖」聶衛平能夠預見到,換言之聶衛平能夠在圍棋界達到「眾妙之門」的高度。

老子的「眾妙之門」的境界,就是要求我們自始至終按照規律行事,這就是中華民族「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

中國人每一個人都知道「順其自然」,但是,要想在某一方面「順其自然」,必須建立在對某一方面「規律」的深入了解的基礎上。

比方說:帝國主義說中國「貧油」,很多中國人就感到很「自卑」。

而有一個人卻不信邪,他用他的「地球板塊學說」推演出了中國不「貧油」,而且儲量還很豐富,李四光才談得上在「地質學」方面「順其自然」。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夠把該做的事都做好,就是一種了不起的「順其自然」了!

我在網絡上發表了我的「鬼谷子大智慧」的視頻講座,接到了很多人的來信,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告訴了我他在工作中的困惑,他說:他經常由於他沒有把工作做好而感到懊惱,乃至於產生了自卑心,認為自己很沒用。

我反問他一句:「如果把你認為沒有做好的事,再做一次,你會覺得如何呢?如果你做的事,都是你以往做過的事,又當如何呢?如果你做的事,都是你以往做成功過的事,還當如何呢?如果你把你做成功的事來指導別人去做,將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如果你指導的人,他們又把他們做成功的事來指導更多的人去做,將會是一個什麼結果?恐怕不用說自己都明白了吧!」一語就道破了把事情做好的天機。

這就是「干」的妙處!換言之,就是「實踐」的妙處!

早在本世紀初,我應邀在某集團公司當總經理,建工廠的時候,我早已預感到人才培養和工廠建設要同步進行。

我培養人才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過勞動關,換言之就是要親身實踐。

對此,我身先士卒,親自「赤膊上陣」帶領這群生龍活虎的大學生們揮汗如雨,我要率領他們安裝義大利人說我們不可能安裝好的義大利設備。

白天熱火朝天的勞動,晚上還要辦夜校,從「生產管理」、「加工工藝」、「材料預算」、「生產統計」、「工程設計」、「工程預算」、「工程進度」、「質量管理」、「現場管理」、「設備維修」、「營銷體系」、「 銷售技巧」、到「語言技巧」等等,我要把我腦海里的知識全部傳授給他們。

工廠建起來的那一天,就是設備試運行的那一天,試運行就已經開始生產了。

有一天,我把這群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召集在一起,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們學到了什麼?」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說「我們懂得設備了」,有的說「我們懂得石材了」,有的說「我們會設計了」等等,各個都有說不完的話。

我反問他們「廠房基礎用得是多大的螺紋鋼?混凝土是多少標號?」一片雅靜;我又問:「問你們一個最簡單的吧!鋼結構廠房的地腳螺栓是多大的?」還是一片雅靜。

我說:「你們腳下的這棟辦公樓,是我設計的,我不是學建築設計專業的,是不是必須到大學去進修三年才能設計呢?你們要記住!一切真知都來自於實踐,而實踐並不是要安排專門的機會,進行專業實踐。

時時處處都可以實踐,就是散步路過建築工地,只要一留心,經驗就裝進腦海了。

」我接著說:「你們跟著我進行了全過程的工廠建設,如果給你們一個機會,讓你們來當總經理,再建設一個相同的工廠,你們有這個把握嗎?」他們回答:「我們沒有把握。

」我接著說:「引發變化容易,控制變化難。

如果控制不了變化,就是控制不了大局。

要控制大局,就必須要有全面的知識和經驗。

請大家記住,如果你沒有干過,也至少要看過。

一定要養成一種職業素養,就是事事都要留心,看過的和沒有看過的人,判斷事物的結果有著質的區別。

有一年,在我公司年終總結會上,砂鋸工廠廠長的發言連一秒鐘都不到,他只說了一個字「干」,全場無言,雅靜數秒鐘之後掌聲雷動,全場的人都知道這個「干」字意味著什麼。

在我公司的管理人員中,他是文化最低的,但是他卻是最勤奮的,最大的勤奮來自於他不辭辛苦的學習和不知勞苦的干。

我有一個朋友,是石材行業知名的「砂鋸專家」,建議我用60目鋼砂取代40目鋼砂,可以使鋸口降低將近2毫米,這就意味著材料利用率會提高10%,這可是一個不得了的建議。

我召集砂鋸工廠的全體員工召開「諸葛亮」會進行論證。

他提出:能不能走訪全國先進砂鋸加工以後,再做決定?他們經過詳細論證以後,得出結論:鋼砂變細,鋸口減小,會大大提高切削力,大大降低鋸條的剛性,有可能會造成「倒板」的嚴重後果,風險太大。

摸索鋼砂配比,提高荒料邊皮利用率,照樣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從此以後,他率領他的團隊,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干」。

三個月下來了,鋼砂消耗降低了30%以上;用混凝土澆注,使整車荒料變成了一個整體,使得出才率提高了10%以上。

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來沒有加工出一片不合格品。

有一次,全世界最大的義大利石材設備企業老闆前來拜訪,我告訴了他一組數據,他被驚呆了,他不相信他們的設備居然能夠創造如此的奇蹟。

他告訴我:他走遍世界,在他所知道砂鋸加工中,從來沒有聽到過如此低的加工成本。

今天,有很多大學畢業生,他們滿腔熱血的走上社會,想要干一番大事。

結果往往「滿腔的人血,卻換來了一盆冰水。

」那是因為沒有「才幹」造成的。

要獲得真知,就要把學到的知識拿到社會中去「干」,這個「干」就是社會實踐。

再在社會實踐中去「悟」,悟出一定道理以後,再把它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經過若干循環以後,才幹就會產生了。

此時,才是建功立業的時候。

沒有經過幾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輪迴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

知識沒有「干」,是轉化不成「才幹」的。

5、普通人的順其自然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闡述的是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順其自然」而行事。

「常有,欲以觀其徼。

」就是矢志不移的按照自然規律行事。

這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

必須著重強調的是:即便是聖人的「順其自然」,也指的是在某一領域,而絕非全方位,聖人也不可能學完所有在知識。

老子、孔子、鬼谷子這些大聖人,他們也不可能「預測地震」,他們也不可能「醫治癌症」。

聖人之所以超凡,並不是他們都面面俱到,在某一個領域能夠引領思想潮流,就已經達到聖人的境界了。

其實,先賢聖人也好、大人物也好、大成功者也好,在他們沒有成功之前,和我們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區別,他們都是從普通人經過「學習、實踐」到「再學習、再實踐」無數次的循環修煉而成的。

由此觀之,只要我們百折不撓、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圍繞「一件事」去做,我們照樣也可以取得輝煌成就,照樣也可以「其道一也」。

早在珠海剛剛成立特區不久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家珠海的企業(今天已經是中國著名企業了),到內地來招人才,月薪600多元,對內地工資普遍不足100元的人才來說,不由得不使他們動心。

一時間有很多人才都躍躍欲試。

我的一個朋友被選中了,當他們來到珠海,發現遍地都是黃金,隨便倒手一點什麼東西到內地,就可以發財。

有很多與他一起去的人才,紛紛下海當老闆了。

短短几年時間,這些老闆們就開上了進口車,住上了小洋樓。

而我的朋友卻沒有離開,騎著自行車,住著職工宿舍,吃著職工食堂,夜以繼日的苦心鑽研「模具」加工技術。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年風光一時的老闆們,大多數都頭破血流的回到了家鄉,而我的朋友,開著公司獎勵他的進口車,住著公司獎勵他的房子,仍然在苦心鑽研「模具」加工技術。

到如今,我朋友已經成了中國模具加工行業的泰鬥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在苦心鑽研「模具」加工技術。

我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放棄了正科級幹部的地位,主動要求當工人,在當時大型國有企業里這簡直是一條爆炸新聞,人們驚嘆於世上還有這樣「傻」的人。

兩年過去了,他幾乎把機械加工行業的所有工種都幹了一遍。

更重要的是他弄明白了全套機械加工的成本和成本控制方法、質量和質量控制方法。

於是他開始了艱苦的創業,由於他精通技術,又通曉成本控制,所以他提供的產品質優價廉,他提供的服務「含金量」很高,很快他創辦的企業就在機械加工行業異軍突起了。

上面列舉的故事,是真實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有誰能說他們不成功呢?是不是只有當大官、當大老闆、當大學者才叫做成功呢?由此觀之,《道德經》並不是寫給聖人看的,我們普通老百姓也照樣可以看,照樣可以做,做好了照樣也可以享受成功的待遇,老子離我們普通老百姓並不遠。

6、學以致用

所謂的「名副其實」就是人們認識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質,「名」就越貼切,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

人類要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要經過無數次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輪迴過程。

換言之:就是把複雜弄明白了就變簡單;在簡單中又發現更深層次的內容,又變複雜;把複雜又弄明白了,就又變簡單。

經過無數次的輪迴,人類的認識就會逐漸趨於事物的本質。

隱藏於事物中的諸多奧妙,就這樣被人類揭示出來了。

這就是人類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複雜深奧難以理解的。

這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歸根結底就是給我們闡述的「學習」和「實踐」的辯證關係,換言之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學以致用」的哲學思想。

滿腦子裝的知識,不是拿來「說」的,而是拿來「用」的,而這個「用」可不是「用」一次就達到目的了,而是要不斷的「學」和不斷的「用」,換言之就是「學習、實踐」到「再學習、再實踐」無數次的循環往復,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華民族「順其自然」的境界。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工作中總感到知識不夠用,卻又不知道該學一些什麼知識;或者是,滿腦子的知識,不知道如何去實踐。

多年來,通過長期的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了一種,以最快速度學習新知識,以最快速度把新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的方法。

(1)積極暗示

在電影里我們看到:「同志們!敵人已經被我們的大部隊反包圍啦!沖啊!」一群生龍活虎的戰士,如潮水般沖向敵人,高屋建瓴、勢如破竹。

結果大部分同志衝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這是積極暗示在指揮戰鬥中的經典案例。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調皮生,號稱「打架大王」,學習成績一直在「趕鴨子」。

我們的班主任是特級教師,每當「打架大王」取得一點成績,就在班上大張旗鼓的表揚,還請他在講台上介紹經驗。

結果「打架大王」沒到一學期,成績就名列前茅了,還當上了班幹部。

後來還考上了重點大學。

這就是積極暗示的神奇之處。

中國古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個兒子王獻之也是大書法家。

有一天父親在宣紙上寫了一個「點」,他興致勃勃的在這一個「點」的基礎上寫了一幅字,興高采烈的讓媽媽評價,媽媽說:只有這個「點」寫的不錯。

王獻之終於明白差距了,從此以後,發奮苦練,終於成為名垂青史的大書法家。

就是這個「點」產生了積極的心靈暗示,就是這個積極暗示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書法家。

(2)激發潛能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驗。

比如說:著火了,平時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的家具,結果一個人把它抬出來了。

滅火以後這個人又抬它不回去了。

再比如說:公路上翻車了,一些人被壓在了下面,救人的人們會全力以赴的抬起汽車,解救被困的同胞。

等同胞都獲救了,再要想抬起汽車就很難了。

這兩個例子中的人們當時的力量從何而來?因為著火了、翻車了,此時人的小腦會發出指令,大量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刺激人們迸發出平時絕對沒有的力量,這個過程就叫做「激發潛能」。

(3)激發潛意識

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

如果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我們把失敗的因素分析出來,然後我們大膽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我們把遇到的困難記錄下來。

結果發現當初預見的困難只遇到了20~30%,其餘70~80%是在乾的過程中遇到的新困難。

往往在乾的過程中遇到重大困難,左顧右盼又沒有人可以幫忙的時候,自己會迸發出超凡的智慧,過後又懷疑自己真的具有這等智慧嗎?這種超凡的智慧叫做人的「潛意識」,逼迫自己爆發潛意識的行為就叫做「激發潛意識」。

(4)綜述

我們如果明白了積極暗示的作用,又懂得了激發潛能和潛意識的道理,就具備了創造輝煌業績的前提條件了。

要創造條件逼迫自己採取主動進攻似的積極態度進行學習和工作;在積極思想的暗示下,產生鬥志昂揚的激情;在鬥志昂揚激情的感召下,迎難而上;在與困難較量的過程中不屈不撓,在「置之死地」的情況下,迫使自己的潛能和潛意識迸發出來。

這樣一來,不畏艱險的氣節誕生了,超凡的智慧誕生了。

在這種情況下,奇蹟就會誕生,效率和效果能夠雙豐收。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自學的工業自動控制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傳統的「電子線路設計」和「印刷電路版設計」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迫使我們要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

我們購進了一台當時最先進的「286」計算機。

在我們讀書的哪個時代,沒有系統的學習過計算機的使用。

當時,我們部門有一個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整天都在摸索電子線路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

我向他請教,滿心歡喜的希望他能夠教我。

可能他以為我是學機械設計專業的,不相信我能學會,所以他說:「如果,你三個月能夠搞懂,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這句話深深的「傷害」了我的自尊。

「必須學會,而且一定要超過他。

」這就是我腦海中的積極暗示,同時也激發了我的潛能和潛意識。

從此以後,白天他們使用計算機,晚上就是我的天下了。

一本《科技英語詞典》、一杯濃茶辦隨著我艱苦的探索。

連續三個通宵過去了,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電子線路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全過程,從線路設計到自動生成印刷電路版設計圖,我成了本部門水平最高的人。

而那個研究生還是在我的指點下才弄懂的。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已經從事多年石材行業了。

由於我要管理企業,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時間去上「CAD」進修班,我也不可能記住那麼多繁雜的「命令條」。

由於不會「CAD」計算機輔助設計,造成了我長期用鉛筆繪製工程圖,效率非常低。

有一次我無意間看到設計院的一個工程師在「CAD」設計時,沒有輸入「命令」,而是點擊的「工具條」。

我好奇的問他:「可以不用命令繪圖嗎?」他告訴我:「完全可以不用命令繪圖,用工具條就行了。

」這句話立刻使我興奮起來,激發了我的潛能和潛意識。

於是,我又是一本《科技英語詞典》、一杯濃茶,又是三天三夜不睡覺。

一舉就突破了「CAD」銅牆鐵壁。

到如今,我已經是「CAD」的高手了。

用我總結出來的「土」方法,教會了一大批「CAD」高手。

有一次,一位著名設計師看到我設計的「效果圖」時,「大失所望」的說:「老孟!你設計的效果圖,不怎麼樣。

」我告訴他:「我是用CAD設計的,CAD的渲染效果不如其他軟體好,因此渲染精度不怎麼樣。

」他驚奇的問:「CAD可以設計效果圖嗎?」我說:「當然可以。

我之所以要用CAD設計效果圖,是因為CAD的三維空間構架,可以指導生產和施工。

」他更加驚奇了:「我用CAD已經很多年了,還不知道它有如此強大的功能?」我說:「CAD的三維空間構架,可以直接轉化為『立面圖』『平面圖』『節點圖』,完全可以省去『二次深化設計』龐大的工作量,還可以大大的減少失誤。

」他的眼睛裡簡直要放出光了:「老孟!能請您給我們設計院講『CAD』嗎?」我說:「當然可以。

只是我的『CAD』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與學院派的套路完全不同,只怕會貽笑大方的?」

上面列舉的兩個例子,不是要吹捧我自己,只是要告訴大家一個我總結出來的經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平時覺得自己知識不夠全面,無法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

於是想要「鍍鍍金」,結果拿到這本書也看不進去,拿到那本書也看不進去,效率非常低。

結果時間也消耗了,知識還沒有增加多少。

日積月累就會厭倦學習了,乃至於會覺得自己很「笨」,再也不想學習了!其實,沒有必要去專門學習那些眼下用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上,在工作中,乃至於在生活中,在面對巨大困難或者是面對重大挫折的時候,需要哪一門知識就補哪一門知識,此時,「戰勝困難」就是積極暗示,已經激發了你的潛能和潛意識,你會體現出異乎尋常的智慧和精力,迸發出異乎尋常的鬥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就連你自己也不會相信,你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掌握如此多的知識,克服如此巨大的困難,創造連自己都不敢想像的奇蹟。

7、自然和諧

本節老子闡述的內容,好像是對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世界現實的預言。

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則,建立自然平衡法則就是要「順其自然」而為之。

動物與動物之間,嚴格遵守自然平衡法則。

肉食動物會隨著草食動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動物的無限擴張,就保護了大草原。

草食動物得到了壓制,肉食動物的數量也隨之減少,這就是大草原動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諧平衡法則。

日本的和尚在山上廟裡養了一群蜜蜂,來自英國的幾個養蜂人也在山上養了幾群蜜蜂。

日本的本地蜜蜂和來自英國的蜜蜂同樣受到當地大黃蜂的威脅。

一隻大黃蜂可以殺死一整個蜜蜂群,然後霸占蜂巢。

英國的蜜蜂在當地30隻黃蜂的屠殺下,死傷50多萬隻。

憤怒的養蜂人於是決定大肆搜捕大黃蜂,用煙燻火焼來報復。

和尚也擔心自己的蜜蜂,但卻不能殺生,看到受傷的大黃蜂反而施以援手。

大黃蜂終於入侵了和尚的蜂群,然而當第一隻蜜蜂偵查到蜂巢的時候,卻被蜜蜂誘進蜂巢殺死,並清理了現場。

大黃蜂沒有能戰勝早已可以對決大黃蜂的日本蜜蜂。

和尚最後明白了,自然界此消彼長,在競爭中進化,並保持生態平衡,適者生存這一道理。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食物鏈,每個生物都是捕食者也是別人的食物,在食物鏈中此消彼長,人為的干預往往只會破壞這種平衡。

草原上的狼被殺死的時候,兔子便奪去了牛羊的草,就是這個道理。

平衡是大自然通過億萬年進化演變而形成的,由於人類的無知,無意間打破這個平衡,同樣要受到慘重的懲罰。

澳大利亞的歐洲移民們,飼養兔子以滿足他們的狩獵刺激。

沒有想到兔子在澳大利亞沒有天敵,像昆蟲一樣「成幾何級數」繁衍,結果大片草原消失了。

於是人們又引進狐狸以消滅兔子。

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愚蠢的舉動,給澳大利亞帶來了更大的懲罰。

兔子沒有被消滅,狐狸卻把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土著動物一網打盡了,給人類留下了千古遺憾。

澳大利亞人也常常為野豬和野牛的侵害而惱火。

早期的澳大利亞歐洲移民們,由於無法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有的人遷移走了,但是留下了他們飼養的家豬和耕牛。

千百年來這些家豬和耕牛已經按照人類的需要得到了進化,就是它們的體型大於自然條件下的野豬和野牛。

沒有人管理的家豬和耕牛又回歸了自然,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它們為生存而進化。

結果家豬又長出了鋒利的獠牙,耕牛恢復了兇猛的野性,加上它們本身就具有龐大的身軀,新進化出來的野豬和野牛遠遠兇猛於自然條件下的野豬和野牛。

它們還非常「聰明」,他們絕不會在同一個地方連續糟蹋莊稼,往往受害的地方都相距數百公里,令人防不勝防,給今天的澳大利亞人帶來了很大麻煩。

我在電視里看到,為了消滅這些野豬和野牛,澳大利亞面向全球招募志願者(其中也有來自中國的志願者),培養他們練習弓箭的射擊技巧,因為這些曾經被人類馴化的野獸非常「聰明」,如果用槍射殺,動靜太大,有可能被這些兇猛的野獸傷害。

它們還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很難再找到他們的行蹤。

要練習長時間埋伏,否則根本就見不到它們的蹤影。

有一天,一個獵人,用弓箭射傷了一頭野豬,令人無法相信驚心動魄的一幕場景發生了,其他的野豬都沒有狼狽逃跑,它們體現出異常的冷靜。

一頭最強壯的公野豬衝上去,一口咬死了那頭受傷的野豬,然後指揮其他的野豬,有組織的「撤退」了。

我們簡直無法相信,野豬居然運用上了人類的智慧,他們不會給我們留下「活口」,不會給我們留下任何再找到它們行蹤的線索。

澳大利亞人感到非常頭痛了,因為他們射殺這些野獸的速度,遠遠低於這些野獸的繁衍速度。

正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凡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行為,天地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凡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不管人類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違背自然規律,懲罰都是嚴厲的。

今天我們都在為大氣溫室效應、厄爾尼諾、草原沙漠化、沙塵暴、海嘯、颶風等等自然災害而擔心。

這些反常的自然災害,都是對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的懲罰。

大禹治水

禹為鯀(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

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房子被毀,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

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鯀採用「堵」的方法來治水,結果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

萬般無奈,他就偷了天上的土(「息灢nǎng」能自生自長),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將鯀處死,鯀臨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

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

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

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

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

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闕,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後代的人都稱讚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

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

舜死以後,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點評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洪荒時代就是原始時代。

在那個時代,沒有文字記錄先民的生活狀況,後人往往憑想像、傳說、神話去加以推測。

到了現代,由於先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的發達,對於洪荒時代的情況,才推斷出一個近似的概況。

在距今約4300年前的堯舜時代,正值最近一次冰河時代結束的時代。

最近一次冰河時代結束於1萬多年前,在那次冰河時代,冰川從兩極一直向赤道地區延伸,在紐約這樣緯度的地區,冰層竟也厚達1公里,那是個很寒冷的時代,我們人類的祖先就親眼見證過這個時代。

最近一次冰河時代結束以後,氣候轉暖,積雪消融,洪水泛濫,大地山河,淪為澤國。

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尚書·堯典》寫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在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一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

大禹的父親--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臨危受命的。

面對滔天洪水,人類顯得何等的被動和無助,除了被動的「堵」,還能想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呢?我們今天面對滔天的洪水,不是也在堵嗎?結果是,越堵水位越高,災難越大。

鯀用了九年的時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完成了對自然的認識過程。

他的失敗和悲劇為後繼者指明了方向。

大禹治水吸取了父親的經驗和教訓,採用的是順其自然的方法,面對洪水不是堵,而是疏導。

分流疏導,讓水勢變緩,減少災難,繼而為我所用。

可以說他是在他的父親鯀用生命做代價換來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成功的。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實給我們闡述的就是人類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

魯班與鋸子

魯班,姓公輸,名般。

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

因是魯國人(今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明。

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魯班從魯國來到楚國。

他給楚國制靠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後,要拿去攻打宋國。

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從魯國動身來到達郢都,去見魯班。

魯班說:「先生有什麼指教呢?」墨子說:「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殺掉他。

」魯班不高興了。

墨子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金。

」魯班說:「我是講道義的人,絕不能平白無故殺人。

」墨子站起來,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說幾句話,我在北方聽說您造了雲梯,要拿去攻打宋國。

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眾,如今去殺害自己缺少的民眾而爭奪自己並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說是聰明。

宋國並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義。

懂得這個道理,卻不據理力爭,不能說是忠誠。

爭論而達不到目的,不能說是堅強。

自己說講道義,殺少量人還懂得不合理,卻要去殺眾多的人,不能說是明白事理。

」魯班被說服了。

墨子說:「那麼,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魯班說:「不能,因為我已經對楚王說過了。

」墨子說:「您為什麼不介紹我去見楚王呢?」魯班說:「好吧。

墨子見了楚王,說:「現在這裡有個人拋棄自己華麗的車子,看到鄰人有破車子便想去偷;拋掉自己的錦繡衣裳,看見鄰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拋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見鄰人有糟糠便想去偷。

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說:「一定患了偷竊病了。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只有五百里。

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和破車子相比。

楚國有雲夢澤,那裡滿是犀兕、麋鹿之類,長江、漢水裡的魚、鱉、黿、鼉多得天下無比,宋國真像人們說的那樣,是個連野雞、兔子、鯉魚都沒有的地方。

這就好像白米肥肉和糟糠相比。

楚國有松、梓、楩、楠、樟這些大樹,宋國卻沒有什麼大樹。

這就好像錦繡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正和這個害偷竊病的人一樣。

」 楚王說:「對呀!雖然是這樣,但是魯班給我造好雲梯了,我一定要打一下宋國。

於是,楚王召見魯班。

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用竹片當器械。

魯班一次又一次地設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擋住了他。

魯班的攻城器械都用盡了,墨子的守城辦法還綽綽有餘。

魯班技窮了,但他說:「我知道怎麼對付你了,可是我不說。

」 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要怎麼對付我,可是我也不說。

」 楚王問這是怎麼回事。

墨子說:「魯班的意思,只不過是想要殺死我。

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

可是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著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國城上等待楚國來進攻了。

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保衛宋國的人。

」楚王說:「好啦!我不攻打宋國了。

墨子反對製造戰爭器械而主張發明實用的勞動工具,魯班被墨子說服了,於是又回到了魯國。

有一次,魯國的國君要魯班負責修建一座大宮殿,並且必須限期完成,否則,就要給予嚴厲的處罰。

接受任務後,魯班抓緊時間準備一切用料,其中需要大量的木材。

他就召集起他的徒弟上山去採伐。

當時,採伐木頭用的是斧頭。

徒弟們砍了許多天,直累得腰酸背疼,還是沒砍下多少棵樹。

魯班的心裡非常著急。

如果木料供應不上,就不能按期完工,這樣,不僅自己要受到處罰,還要連累徒弟們。

「能不能想個什麼辦法加快伐木的進度呢?」魯班為此絞盡了腦汁。

這天上午,他又心事重重地到山上去察看。

為了抄近路上山,他決定沿著陡坡的羊腸小道上去。

山路陡峭,草木茂盛。

他用手攀著樹枝、雜草,使勁地往上爬。

爬著爬著,他腳下一滑,差點兒摔下去。

由於太使勁,手被握著的茅草劃破了,鮮血從手心流了出來。

魯班伸手一看,只見手上有幾道細細的口子,感到很驚奇:「幾根柔軟的小草竟也這麼厲害,我倒要看個究竟!」於是,他又抓住小草,用力一抽,只見手掌又被劃了幾道口子。

魯班顧不得疼痛,也顧不得擦去手上的血,拿起小草左看右看,琢磨著草上有什麼名堂。

終於,他發現了茅草的秘密。

原來茅草葉子的邊緣上,有許許多排列得很整齊的小齒兒。

正是這些鋒利的細齒割破了魯班滿是繭皮的手!「哈哈!有了!」魯班心裡一亮,心想:「如果仿造茅草的樣子,在鐵片上打出細齒來,不就能把樹弄斷了嗎?」

魯班找來了鐵匠,讓鐵匠打了一批帶有細齒的鐵片。

用這種「鐵草」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氣。

點評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面對大自然,人類是站在被動位置上的,被動的去適應大自然。

這個「適應」二字,就是認識過程。

隨著認識的逐漸加深,人類就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知識,在自然知識的指導下,人類知道怎樣去適應自然了,人類就由被動轉向主動的去適應大自然了,這就是中國人「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

魯班學習了前人的營造和製造技術,所以他能夠成為一代建築大師,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贏得組織建造宮殿的機會。

因此才會產生緊迫感和責任感,也正是由於這種緊迫感和責任感,才會推動他去發明創造效率更高的勞動工具。

茅草劃破了多少人的手,可劃破魯班的手以後,就能夠誕生「鋸子」。

正如老子所說:「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魯班的創造發明,是在前人總結出來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誕生的。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人的一句老話:「聰明人不會在同一塊石頭上第二次栽倒。

」這句話對還是不對?

老子說:「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鬼谷子說:「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

」其基本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判斷事物,在當今找不到根據,就到古代前人的經驗中去找。

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賢就已經意識到了,借鑑前人總結出來的現成經驗,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這樣做事成功的機率會大大的提高,失敗的可能性會壓縮到最小。

古代先賢的經驗是經過千百年來無數次失敗,失敗後又爬起來再去實踐,再失敗再爬起來總結出來經過千錘百鍊的經驗。

有了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瑰寶,我們沒有必要自己再去碰釘子以後再來總結經驗,只要我們按照前人的經驗去做就行了。

因此,借鑑古代先賢的經驗和思維方式,我們就應該把中國人的那句老話:「聰明人不會在同一塊石頭上第二次栽倒。

」改為:「聰明人看到別人栽倒的石頭,自己總結經驗而不栽倒。

」這個才是聰明人之所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