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個作文公式嗎?百利無一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語文是所有考試中的重要學科之一。

一份分值為120分的語文試卷,作文就占50分,可見寫好考場作文的重要性。

在各級語文考試中,作文分數在語文卷面分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所占分數比重還在逐漸加大。

小學階段,作文分數占語文總分30%左右,初中和高中已經占到將近一半。

高考政策大調整,語文分值已提高至180分,作文分值=1/2語文分值。

權威教育專家透露:未來中高考,語文只考讀寫,作文成績直接決定語文成敗。

作文=1/2語文,這個公式充分驗證了當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話——得作文者得天下。


而且,語文是孩子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孩子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作文能力綜合了語文學科的各項能力。

它不僅是學生語文素質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思維和語言的功能講,它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能力。

除了考試需要,其實生活中也離不開作文。

我們生活在一個交際社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與人交流,需要清晰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本身就是口頭作文的一種形式。

工作中寫公文、匯報,生活中的QQ聊天、微博、電子郵件,都是作文能力的應用。

一個寫作文水平高的人,往往表現的更優秀。

那麼,如何寫好作文呢?米奇認為,想要寫好作文,必須養成以下三個習慣。

1、大量閱讀的習慣

王安憶在華中科大給該校中文專業學生完整講了一節課,以「小說的世界」為題,對於學生的問題一一回答,其中就包含了她自身有大量閱讀的習慣。

王安憶說,至今她保留了大量閱讀的習慣,幾乎可以做到每天讀20萬字,「我的眼睛需要文字來餵飽,沒有文字我會發慌」。

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課本上的那點知識,那麼知識結構難免單一。

閱讀有益的課外書不但有助於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書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書籍,很容易在閱讀者的內心引起震盪。

比如讀魯迅的書,會被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讀李白的詩,會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打動;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會被主人公保爾不向命運屈服的鋼鐵般的意志所折服……這些向上的精神會對人格起到升華的作用,並可以促使一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讀書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讓一顆心沉浸在文字寧靜的世界裡,給心靈以慰藉和滋潤。

還能祛除內心的空虛,讓一顆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漸漸豐盈、充實起來。

孩子在學校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看喜歡的課外讀物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知識,並積極運用這些知識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和確立主體意識,使孩子從依賴型的學習向主體型的學習轉變。

博覽群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天長日久,自然會產生寫的慾望。

而且因為讀的書多,寫起來也會有信手拈來的感覺。

你如果多讀幾個孩子的作文,就會發現那些勤讀書的孩子,寫出來的作文大多引經據典,內容充實,而且有深度。

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可以用培根的一句話來高度概括讀書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一個人想學有所成,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2、帶著問題閱讀的習慣

王安憶說,讀小說要有準備,在大量閱讀基礎上才能知道什麼是好的作品,是要對文字有理解力和想像力才好做的事。

但寫作並非要有很厚的積累,「如何看待你的生活,把它納入到你的認知中來,有時比生活積累本身更重要。

許多大學生喜歡孤立地去寫一段校園愛情,就是把自己從生活中脫離出來,是在看待自己生活的方面太局限,不是自己經歷的事少了」。

有的孩子書讀了不少,但是什麼也沒記住。

其實我們大人也經常這樣,一口氣讀完一本書,記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少。

這是因為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思考。


閱讀的關鍵是讓自己經歷實實在在的閱讀體驗和思考。

當帶著問題時,孩子會更容易注意到和問題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就更容易進入孩子的意識水平,孩子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其進行分析和思考。

這個過程,就是孩子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不要讓孩子抱著「我要把這本書讀完」的心態,而是要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

因為即使孩子一口氣把一本書讀完了,也未必吃得消。

讀書,有兩種閱讀情況,一種是海綿式的一味吸收,這樣的閱讀,當事人必然成為迂腐的書呆子,或者,當事人會成為總想去當指導他人言行的「好為人師」之大惡者!

相比之下,閱讀理性書籍,會讓當事人失語和不知所措,最後,當事人就會衝破書籍的牢籠,自覺回到現實生活之中去實踐閱歷,這樣,你也就知道了一個真理,即,書籍只可能給予你的知識,卻不能夠給予你的智慧!人的一生,應該學行合一!如此,你也就不會再成為任何書籍的奴隸了,你,就會越來越相信自己自覺的行動,才會讓人得道成真人!如此,當事人也就可能因此成為有獨立自主和敢於創新品質的人了。

這,就猶如西漢思想家揚雄所說:「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

咸無焉,為眾人……」

講究平衡的中醫養生學,有句俗語,叫做:你缺乏什麼,你就應該補助什麼;你多餘了什麼,你就減少什麼。

這,就是老子所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3、背誦經典的習慣

經典詩文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文學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寶。

千百年間,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

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從小吸收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發揚傳統美德,懂得如何做人,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修養的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講究‚先模仿再創造,所以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

背誦在這其中還會提升記憶能力,百利無一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養成快速閱讀好習慣,提高語文成績不再頭疼

語文學習對於學生來說,不應該成為頭疼的事。作為母語,學生平常的學習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可是,要在語文的考試成績上做得出色,就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了。至少很多語文成績不好的孩子和家長都這麼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