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共產黨宣言》是歷久彌新的真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70年前,1848年的2月,《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單行本在倫敦出版,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當時,恐怕沒有人把這件事與一個日漸衰落的東方古國聯繫起來,更不會與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聯繫在一起。

然而,正是這部小冊子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地發生了,並且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無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道路決定命運。

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尋求民族復興的苦難輝煌征程,各種救國思潮、救國力量「你方唱罷我登場」,眾聲喧譁,莫衷一是。

直到俄國十月革命後,隨著這本小冊子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革命先驅者在漫漫長夜裡摸索前行的道路,像點點星火,在神州蒼茫大地上引燃燎原烈焰,逐步扭轉了在崩潰邊緣徘徊的舊中國頹勢。

今天,繼續在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的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

歷史告訴我們,這條道路是近代以來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自由幸福而犧牲的人民英雄用生命奠基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用鮮血、汗水、淚水築成的。

走上這條道路絕非偶然,是中國革命在勝利與挫折的反覆比較和考驗中的必然選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真理的力量不可阻擋。

1872年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序言中寫道:「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艱辛曲折,但從未止步,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賦予《共產黨宣言》以新的時代特色、中國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

真理薪火相傳,恰因信仰如磐。

80多年前,毛澤東在延安對美國記者斯諾回憶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

」毛澤東所說的這三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堅定信念,堅信它是具有科學性的。

如果覺得心裡不踏實,就去鑽研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多看幾遍。

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

不斷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汲取思想營養、堅強政治定力,已是融入中國共產黨人血脈的遺傳基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讀馬列、學毛著,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學、仔仔細細地讀,下一番真功夫」,不僅是全體黨員幹部修心正身幹事的需要,更是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領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破浪前進的政治責任。

170年的光陰,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足以湮沒無數壯闊的歷史活劇,但《共產黨宣言》的真理光芒卻歷久彌新,始終在人類思想的星空熠熠生輝。

在這個時刻,回望歷史,重溫經典,砥礪心志,積聚繼續前行的熱情與力量,是最好的紀念。

(王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