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形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

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布各地。

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

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占領漢中,切斷與朝廷的關係。

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188年漢靈帝駕崩,戚宦之爭又起。

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

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

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并州丁原帶兵增援。

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

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

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

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曹操刺殺董卓未果,於是假借皇帝的名義四處發詔書,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

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

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并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

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

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曹操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又屯田積穀,以蓄軍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軍南下,攻占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

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

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

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曹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

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設計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其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

孫權於公元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

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後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

猇亭之戰以後不久,蜀、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

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

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

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

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

吳有揚、荊、交三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絕代梟雄曹操最後為他人做嫁衣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三國簡史」·壹:黃巾之亂

東漢在漢和帝後,因為種種因素而走向衰亡:皇帝大多在年幼即位,所以政權多由外戚掌控。皇帝成年後為了奪權而尋求宦官的支持,讓宦官勢力掌控朝廷。這種外戚與宦官的對峙即戚宦之爭,使朝廷陷入循環內鬥。

有多少人知道?曹操的真正血統不是曹家人!

曹操的父親曹嵩原姓夏侯,過繼給了曹操的祖父曹騰(詳見《三國志》),所以說他的真實姓氏姓曹也行姓夏侯也行。但我認為嚴格講他還是應該姓曹,因為,如果曹操是過繼的,那就可以說他的真實姓氏是夏侯,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