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腦洞,孩子的潛能到底是不是與生俱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的寶寶潛能到底有多大?

這可能是每個寶媽都想知道的問題。

大部分人一定認為,孩子的潛能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對於先天潛能很差的孩子,後天往往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彌補一小部分。

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先來看一個例子。

卡爾·威特1800年7月出生於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

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

但是,卡爾威特出生下來不僅不聰明,反而有點智力缺憾,他的父親始終秉承後天的教育比天賦更為重要的觀點

老卡爾威特在1818年寫的教育心得已經成為哈佛大學裡面珍藏的孤本。

我們再來看看科學依據:

新生兒的大腦必須建立大量的溝通網絡,使得一千億個神經元(腦細胞)可以互相對話。

神經元是通過形成稱為突觸的連接進行溝通的。

它們通過釋放一種通過突觸連接而從一個神經元流向相鄰神經元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彼此傳遞信息。

需要用到大腦的每個活動,都涉及數百萬個神經元通過突觸連接的彼此溝通。

孩子的潛能與大腦突觸相關

其實,孩子大腦里突觸的存在就代表了孩子的潛能,它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出生後形成的。

孩子每接觸到一些新事物,就會有新的突觸產生,如果沒有足夠的突觸,神經元就無法快速或有效地溝通。

所以早期父母一定要帶孩子去接觸儘可能豐富的事物、環境,這樣,每一個對孩子大腦的刺激都會衍生成孩子早期的潛能。

如果孩子早期無法形成足夠多的突觸,自然會導致他的潛能欠缺。

這時候也許你要問了,按照這麼說,潛能只和突觸有關,開始沒有形成突觸,長大後再多接觸事物形成突觸不也一樣?

其實,大腦的突觸只在人出生頭幾年會大量增長,之後其實是在不斷降低的,剛出生時,嬰兒的大腦有大約2500個突觸,到了兩三歲的時候,突觸的數量大概是每神經元15000個突觸,這一數量大約是成年人的兩倍。

所以,突觸形成只是孩子某方面潛能的開始,經常被刺激的突觸,其功能和聯結才能逐漸固定下來,最後變成人真正的能力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接受新環境、圖片或音樂的刺激,孩子就會形成更多地容納這些信息的突觸連接,日後能輕易想起這些信息。

不經常被刺激的突觸將會慢慢被大腦刪除,該過程被稱為「突觸修剪」,就是我剛剛說到的人的突觸之後會不斷降低,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專家都在說孩子的潛在能力是在逐漸遞減的

一個孩子主要精力都放在玩耍上面,那麼他的有關學習方面的突觸必然就被削弱了;同理,如果一個孩子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面,那麼他有關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也會降低。

因此,兒童的教育有一個「關鍵期」

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將有40℅的突觸聯結被刪減,一次在兩歲左右時進行,一次在8-14歲時進行。

所以,這兩個階段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

它對於兒童智力的形成、能力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若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相關的學習就得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永遠無法彌補。

為什麼讓一個孩子學會一門樂器或者外語,遠比讓一個成年人學會同樣的東西要容易的多,這就是原因。

所以,不要再迷信哪個孩子是天才這些話了,哪些突觸存活,哪些突觸消失,完全是由孩子的經歷和活動來決定的,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或照料孩子的人控制的。

也就是說,孩子的潛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照顧孩子的你來決定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