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縱橫術詳解:從簡單到複雜,禍水他移,利益歸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戰國七雄並立時,諸侯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
常常出現今天是同盟,明天就成對手的情況。
戰國不同於春秋,春秋時期,還有大家遵守的「禮儀」,列國打仗時還要舉出一大堆道理。
到了戰國時期,大家都唯利是圖,只看爭得的利益大小。
所以戰國七雄其中是七隻飢餓的狼在互相吞噬,能藉助別的狼互相撕咬的機會,搶到一塊肉就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處理與各國的關係,戰國七雄時期的智者,總結出了一套辦法,那就是縱橫術。
縱,就是聯弱攻強;橫,就是聯強攻弱。
站在任何一個諸侯國的立場上,對外策略就這兩個思路,一是聯合強者,二是聯合弱者。
那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這可以由簡單到複雜分為幾個層次:
簡單的「三角關係」。
1、魏齊趙三國關係
著名縱橫家公孫衍在魏國做官時,提出一個對抗強大趙國的策略。
此時,魏國與秦國多次交戰而失去大片土地,國內士兵損傷過半,而趙國正要乘虛而入。
對此,魏國已無實力對抗,於是公孫衍提出聯合齊國一起攻打趙國。
齊趙兩國是接壤的,趙的強大顯然不利於齊國的安全。
於是公孫衍的建議獲得了齊國的同意,魏齊聯軍打敗了趙國。
這一戰開創了戰國歷史上聯軍作戰的先河,也是公函衍「連橫」術的應用,也就是聯合強大的齊國,對付相對弱小的趙國。
2、秦魏楚三國關係
在秦、魏、楚之間也存在著「三角關係」。
魏楚之間的矛盾一度十分尖銳,雙方動員大軍互相攻打。
魏國為了勝利,向秦國借兵。
這時擺在秦王面前的就是這麼一道選擇題:一是連橫——與強大的楚國站在一起,從而拒絕魏國的借兵請求;二是合縱——與相對弱小的魏國站在一起,打敗相對強大的楚國。
對此,張儀出現了一個思路:把著眼點放在從魏國取得利益上——借兵給魏國,如果魏國勝了,那以後就更會聽秦國的話了;如果魏國敗了,那它河西的城市也沒有力量防守了,秦國可以趁機奪取。
結果正如張儀所料那樣,魏國有了秦軍支持後,舉全國之力打敗了楚國,但勝利之後國力反而更空虛了,一切都要聽從秦國的安排。
所以魏國向秦國借兵,借來的是包著毒餌的包子。
而秦國借出的兵,更像一劑強心針,消耗了魏國最後的能量。
3、複雜的多邊情況
在戰國七雄中出現過大規模的「合縱」,其倡導者是蘇秦。
他將六國相印佩帶於一身,任合縱長,進攻秦國,使秦國不敢出函谷關多年。
然而蘇秦的這套合縱構想,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
那就是為燕國服務。
燕昭王為了報齊國侵略之仇,招徠天人賢士,其中就有蘇秦。
蘇秦為了削弱齊國,作為燕使出使到齊國,努力促使齊王把注意力從北邊的燕國轉移到南邊的宋國。
為了讓齊國可以放心地攻打宋國,又進一步讓燕國派兵助戰,再進一步利用韓趙魏楚的恐秦心理,將六國捆在一起,一起發兵攻打秦國。
這就是六國合縱的由來。
這六國各懷鬼胎,在聯合攻秦問題上難有進展,但蘇秦的計劃實現了。
各地把注意力放在秦國上,齊國就可以全力攻宋了。
在宋國被併入齊國後,各諸侯國才發現自己中了齊國的計謀——原來合縱伐秦是個幌子,真實意圖是要把各國推向與秦國的戰爭,自己在背後撈好處。
於是各國聯合起來,反過來攻打齊國,這時,燕王的牙齒露了出來。
燕軍一馬當先,攻破了齊國70多座城池,報了當年齊國攻燕的仇恨。
蘇秦這一計謀實施了整整16年,終於如願以償。
各個看官,學習了上述案例,您是否對縱橫之術有所掌握了呢?
古人那點事兒:蘇秦和張儀的關係怎麼樣
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按照《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蘇秦和張儀是師兄弟。蘇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於是找到《陰符》,進行研究。一年後,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蘇秦首先將目標定在洛陽,求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