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關羽手中拿的可能並不是青龍偃月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羽,字雲長,三國中的歷史名將,後世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又尊稱武聖,在道教還把關羽奉為「關聖帝君」,是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其丹鳳眼和臥蠶眉乃世間罕見,鳳眼生威,臥蠶似霧,英氣逼人,霸氣十足。

提起關羽,我們就不得不提關羽的武器:青龍偃月刀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最熟知的武器,非青龍偃月刀莫屬了,在小說中第一回中描述:「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其實,真正的偃月刀是唐代才出現的,名字也是從「掩月刀」中演變出來的。

掩月刀是一把裝有長柄的刀,多為馬戰兵器,是由西漢「斬馬刀」發展而來,戰術上主要是針對敵軍騎兵進行攻擊,當時,為了抵禦騎兵,出現了一種在單刃環首刀上安上長柄,稱為「斬馬刀」的新式兵器,這種單刃斬馬刀一直發展到唐代,演變成我們所說的」掩月刀「!

掩月刀

在三國時期人們主要使用的是窄而直的刀具,長大約1米左右,刀背堅厚,尾部有整體鑄造的鐵環,環首可纏布條於手腕,防止刀從手中脫落。

軍隊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在《刀劍錄》有很多關於鑄刀劍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造刀一萬口,劉備造刀五千口,司馬炎造刀八千口。

」這些刀都是指的這種窄而直的制式武器,而真正的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現,同時偃月刀的名字也是從「掩月刀」中演變而來,因為這種重型武器的製造成本昂貴,做工複雜,並不能在戰場上普及。

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者是儀仗兵器,甚至在清代的早期變成了武舉考核臂力的道具。


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描寫:「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陳壽的這個「刺」字讓人不解,如果關羽使用的是刀的話,常規用詞應該是「劈」或「砍」。

如果動作是刺的話,大多是矛類兵器。

而在三國時期,矛類兵器因為簡單實用始終在改良,所以軍隊配置量很大,由於當時步兵作戰比較多,所以戟的應用範圍要比矛高上不少。

這些問題說明,關羽當時可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另外一種武器。

冷兵器時代,戰場上對敵時使用武器,要以輕便趁手為主,方便使用者發揮武藝。

所以,就這一層意義上來說,青龍偃月刀雖符合英雄人物的定位,卻未必適用於戰場對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或許並沒有存在過!

說到《三國演義》裡面的關羽,我們必提及與它如影隨形的絕世神兵---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演義》里關羽用這把兵器,迎戰黃巾軍,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刀劈蔡陽等等。可以說,...

三國里那些名將用的各是什麼樣的刀?

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質堅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骨刀...

「武聖」關羽真正的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

關羽,東漢末年名將。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 武聖」,與「 文聖」 孔子齊名。關羽是劉備的第一大將,斬顏良、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威...

關羽失荊州:劉備藉機除掉結拜兄弟

關羽失荊州不僅僅是孫劉聯盟有始無終的問題,蜀失荊州之事頗為複雜,內中既有關羽本人的問題,又有諸多隱情曲折鮮為人知的史實。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

三國歷史上關羽的武器關羽的刀有多重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武器是什麼?眾所周知,是青龍偃月刀,關公提著這柄沉重的長柄大刀,乘坐騎赤兔馬千里走單騎的故事自古流傳,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為經典的古代大俠形象。然而,真實的歷史是否真是如此呢?...

歷史上的關羽手持並非青龍偃月刀?

我們口口相傳的「關羽大帝」不僅僅至於忠義,其相貌的刻畫也十分出彩。《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其丹鳳眼和臥蠶眉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