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戰例,重溫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蟬脫殼它的原意指金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蟲的殼。

比喻留下表面現象,實際上卻脫身逃走。

軍事上指留下虛假的外形來穩住敵人,自己暗中脫身而去,離開險境。

這是一種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

六出祁山諸葛亮用計巧脫身

在《三國志》三五《諸葛亮》,描述了戰火紛飛的三國,孔明諸葛亮第六齣祁山要北伐曹操時,勞累過度,心力交瘁,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

在臨終前,為了讓蜀軍全身而退,免遭受損失,孔明向弟子姜維密暗授退兵之計。

弟子姜維遵照孔明的錦囊妙計,在孔明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

他帶著靈柩,悄悄率部撤退。

老對手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

姜維命工匠仿孔明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

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

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孔明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懿一向知道孔明「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

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

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宋將畢再遇蒙蔽金兵暗撤退

據《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記載,宋朝開禧年間,由於金兵屢犯中原。

宋朝派出大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

無奈金兵增兵漸多,宋軍漸漸處於寡不敵眾的形勢之下。

畢再遇審時度勢,準備暫時撤退。

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

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

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

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兵那邊,他們的營寨和宋營相距很近,近得能夠聽到宋軍軍營一天到晚鼓聲不斷,對於宋軍的鼓聲有什麼作用,金兵都心知肚明:擊鼓是為了鼓舞宋軍士氣。

宋兵天天擊鼓,金兵這邊也沒閒著,以為宋軍趁夜劫營,一個勁兒地在調兵遣將,準備和宋兵決戰。

哪裡知道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

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

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

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

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

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當金兵衝進宋營時,宋營外圍並無防範,可是一進到宋營內,所有的金兵都傻了眼,宋營除了旗幡招展之外,竟是一座空營!宋軍官兵早已撤離,連一個人影都沒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十六計之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