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劉備的「郭嘉」,他的英年早逝,影響了劉備6萬大軍全軍覆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三國時期的事情,很多人都會首先想起那部著名的《三國演義》。

但是實際上三國演義僅僅是一部歷史小說,屬於文學作品的範疇,和那種標準的史料出入很大。

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尊劉貶曹的意味非常濃,這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

最重要的還有就是個人神化,三國演義瘋狂的神話了諸葛亮和趙雲,把很多別人的事情按在了他們的身上。

由於諸葛亮過於光芒四射,以至於劉備手下的其他謀士都黯淡無光。

其實劉備手下的軍事智囊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但直到現在很多人仍只知道什麼臥龍鳳雛。

一、看出了劉璋的無能,選擇了梟雄劉備

法正本來是劉璋的手下,但是劉璋這個人一直想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

這本來沒有錯,誰都想安安穩穩。

但是在那個群雄逐鹿的亂世,過分的安穩就等於自殺。

你不去進攻別人,別人也會進攻你。

劉璋就是這麼一個尋求片刻安穩的君主,這當然會引起一部分屬下的不滿,跟著劉璋註定沒有任何前途。

在機緣巧合之下,劉璋派遣法正為使臣,請盤踞荊州的劉備入川進攻張魯。

法正見到劉備之後,發現這個人是一個梟雄,比劉璋強得多。

劉備絕不是一個只會哭鼻子的廢物,能哭出江山才怪。

法正曾建議劉備立刻進攻劉璋,這樣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占領整個西川。

而劉備他拒絕了法正的建議,劉備也有自己的考慮,現在自己在西川沒有任何的基礎。

在劉備圖謀西川的計劃被劉璋發現以後,劉備和劉璋開始了長達3年的大廝殺。

在戰爭過程中,龐統和法正出力很大。

不要說諸葛亮怎麼樣,此時諸葛亮主要負責守衛荊州,而且諸葛亮最擅長的是政治,而不是軍事。

在進攻雒城的過程中,劉備出現了兵力不足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率領張飛等人增援劉備,只剩下關羽孤零零的鎮守荊州。

在兵臨成都城下時,又是法正主動勸說劉璋投降,使成都免於戰火。

劉備控制了西川之後,開始論功行賞。

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得到了一樣的賞賜,諸葛亮個關張都是劉備的就班底,這個很正常。

但法正作為一個後來居上者,他超越了黃忠、魏延等人,成為了劉備決策核心圈的人物。

二、在漢中大戰中,法正成為了核心人物

劉備取得了西川地區之後,一直想染指漢中地區。

但是當時曹操大兵壓境,劉備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與曹操正面決戰。

此時劉備將荊州的部分地區分給了孫權,請孫權進攻曹操控制下的兩淮地區。

孫權在得到甜頭之後,親自率領10萬大軍進攻合肥。

曹操在得到部下的告急文書之後,放棄進攻劉備的計劃,親自率領大軍增援合肥。

劉備則趁此機會北上進攻漢中,當時鎮守漢中的是曹操的大將夏侯淵。

法正一再獻計擊敗曹軍,最終一戰斬殺夏侯淵。

雖然這個過程與三國演義的出入很大,但夏侯淵確實是黃忠所殺,這倒是事實。

在曹操率領軍隊回援漢中之後,法正建議劉備利用地理優勢和曹操進行持久戰。

最終劉備成功占領了漢中地區,劉備的事業達到了最高峰。

在占領了漢中地區的那一年,劉備自稱漢中王。

在冊封文武官員時,諸葛亮和法正幾乎並駕齊驅。

諸葛亮類似於曹操陣營中的荀彧,主要負責政治。

而法正就類似於曹操陣營中的郭嘉,主要負責的就是軍事。

就劉備給法正的官職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劉備封法正為尚書令。

了解漢朝政治制度的人都知道,這個職位非親信不能擔任。

換句話說,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就在劉備的事業得到頂峰時,坐鎮荊州的關羽在沒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率領荊州地區的軍隊主力北上進攻曹操。

但關羽又不知道與孫權打好關係,結果被孫權和曹操夾擊。

荊州地區被孫權占領,關羽也兵敗被殺。

三、法正的去世,直接導致了劉備身邊無人

在荊州丟失以後,劉備開始集結大軍準備進攻孫權。

對於劉備來說,他必須奪回荊州。

但是此時兩個人的先後去世對劉備的打擊很大,這就是黃忠和法正。

在法正去世之後,劉備痛哭失聲,和當年曹操失去郭嘉完全是一個反應。

法正也是劉備時代唯一得到諡號的官員,可見法正的地位之高。

對於劉備進攻孫權,諸葛亮也是同意的。

但是諸葛亮不贊成立刻就進攻孫權,諸葛亮認為曹丕和孫權肯定會反目。

但是張飛的被害,讓劉備失去了理智,他率領蜀漢所有的主力進攻孫權。

結果夷陵一戰,劉備的大軍全軍覆沒。

諸葛亮得知劉備戰敗的消息之後,絕望的說:「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此時劉備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個爛到家的爛攤子,這讓諸葛亮有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為什麼那麼愛法正?

劉備和諸葛亮,魚水情,天下知。白帝託孤,史傳說,天下至公,古今盛軌。但這段君臣情,還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眾所周知:關羽死後,劉備東征吳國報仇,諸葛亮沒勸住,道:如果法正在,就能勸住劉備不東行;...

關羽死因種子的匯總

三國時代,能言善辯之人,數不勝數。他們或奉旨出使,或說服敵人,或舌戰群儒,語言便給,滔滔不絕,讓人嘆為觀止:《三國演義》,也因此成為職場語言學的典範。但是,《三國演義》中,也有憑藉語言致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