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中為何會有兩個機密軍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梁山好漢中有兩個人物相信大家印象很深,一個是吳用,一個是公孫勝,他們在英雄排座次時分別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而且他們機密軍師,在梁山好漢中的地位相當高,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然而,大家發現沒有,梁山108條好漢中,對於這些智能型專業好漢都是獨一無二的,如「神醫」安道全,如「玉臂匠」金大堅,「紫髯伯」皇甫端,「聖手書生」蕭讓、「鐵叫子」樂和,可為什麼軍師卻有兩個呢?有人說吳用和公孫勝雖然都是機密軍師,但他們擅長的方面卻不一樣,吳用擅長的是謀略,而公孫勝擅長的卻是道術,還有人認為他們兩人合體就能天下無敵,他們兩人合體才能表現出諸葛亮的完整性,所以說他們兩個的原型應該是諸葛亮,以求表現出諸葛亮才能的多樣性。
事實真是這樣嗎?筆者過去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近日,筆者看了《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的介紹資料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梁山好漢之所以要虛構出兩名軍師,根本原因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是作者要拿來對比的。
他們的原型並不是什麼諸葛亮,而是另外兩個人,一個是劉伯溫,一個是作者自己施耐庵。
那麼,哪個才是劉伯溫,哪個才是施耐庵呢?仔細閱讀施耐庵個人的有關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吳用的原型是劉伯溫,公孫勝的原型是施耐庵。
為什麼這麼說,筆者有五個方面的理由。
一是《水滸傳》中兩人的最初經歷與現實中的劉伯溫和施耐庵經歷類似。
吳用和公孫勝在《水滸傳》中幾乎同時出場,他們都是梁山好漢中難得的文化人,文化根底相當深厚,這與劉伯溫和施耐庵相當的類似,他們兩人也是同時代的人,施耐庵出生於公元1296年(現在,有證據表明施耐庵出生於公元1320年,卒於公元1395年),劉伯溫出生於公元1311年,卒於公元1375年,兩人也就幾歲的差別,都是元末明初的知識分子,而且經歷相當類似,不但精通天文、兵法、數理,而且兩人同中進士,但兩人性格類似,仕途都不順,最後都選擇了隱居民間。
後來兩人都因為各種原因參加了農民起義軍,最初都屬於郭子興領導的起義隊伍,這與他們最初跟隨晁蓋的經歷幾乎一致。
二是兩人後來志向各異,雖各為其主但最終殊途。
在現實中,劉伯溫後來成為了朱元璋手下核心的軍師,而施耐庵成為了張士誠手下最得力的軍師,雖然他們都是農民起義軍,但在推翻元朝之後又各為其主,發生了內鬥,最終是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取得天下。
這在《水滸傳》中也幾乎類似,吳用後來選擇輔佐後來居上的宋江,並且在曾頭市一戰中晁蓋終於中毒箭而亡,宋江終於因此而成為梁山老大。
而公孫勝在宋江來到梁山之後一度是養母的名義隱居老家,因為他既看不上此時的晁蓋滿足於現狀的態度,也看不起宋江要利用梁山好漢的為人。
而在現實中,施耐庵正是因為看不起張士誠滿足現狀,居功自傲,獨斷專行,貪享逸樂,不納忠言的態度,憤而辭去軍師職務,隱居山林,而隨後由於沒有施耐庵的輔佐,張士誠被朱元璋打敗而成就天下。
所以,《水滸傳》中宋江取代晁蓋的這段經歷,包括公孫勝第一次歸隱山林的經歷,其實是影射朱元璋和張士誠兩隻農民起義軍內鬥的經歷,為什麼晁蓋之死一直成為《水滸傳》中最大的陰謀,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三是宋江後來執意請公孫勝再度出山,在現實中同樣符合劉伯溫和施耐庵的經歷。
在《水滸傳》中,有宋江再請公孫勝出山的精彩情節,當時是吳用出主意,派戴宗和李逵去公孫勝家鄉請公孫勝再上梁山。
其實,這段經歷在現實中真實發生過。
當時,劉伯溫向朱元璋兩次建議請施耐庵出山,並且告訴朱元璋,施耐庵的才能比他高十倍以上,如果請他出來做官,那一定有好的政績。
朱元璋聽了自然很高興,多次派人去請施耐庵出來做官,但施耐庵總以有病為由推脫。
在傳說中,施耐庵有通天的本領,除了寫文章,還會醫病、卜易、命相、看風水、打拳等等,是文武雙全,幾乎與《水滸傳》中的公孫勝類似。
所以,宋江請公孫勝再度出山與現實中朱元璋請施耐庵出山是類似的,只不過現實中施耐庵最終沒有出山,而《水滸傳》中公孫勝來到了梁山,而且高唐一戰大顯神威,後來在芒碭山、大名府戰鬥中更是名揚天下,成為梁山好漢戰無不勝的最大保障,這或許是施耐庵想通過這樣的情節告訴讀者他確實除了寫文章之外,軍事才能才是他最大的本領,當年,張士誠不重用他,那才是導致張士誠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四是《水滸傳》中宋江在征方臘的關鍵時刻公孫勝再度歸隱,其實是為了完善作者本人歸隱的事實。
其實,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是百回本,在招安之後,根本就沒有討伐遼國、征田虎、伏王慶的經歷,而是直接南下征剿方臘。
而在征剿方臘前,《水滸傳》中除「神醫」安道全、「玉臂匠」金大堅、「紫髯伯」皇甫端、「聖手書生」蕭讓、「鐵叫子」樂和五大技術型好漢被朝廷徵用之外,公孫勝也是主動辭官歸隱,這在現實中也是有跡可尋的,當初,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精等核心謀士因為越來越看不起張士誠,在關鍵時刻以各種原因選擇離開,最終導致張士誠戰敗而死,這與在此之前戰無不勝幾乎無傷亡的梁山好漢最終在戰方臘時慘勝似乎類似,唯一不同的是,梁山軍隊最終還是贏了,但這也是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而這個時候,宋江的原型又有可能被作者轉化為張士誠。
五是吳用和公孫勝的結局也是影射劉伯溫和施耐庵最終的結局。
在《水滸傳》中,吳用一直輔佐宋江,終於功成名就之後,可是,宋江最終被奸臣所害,但是,宋江在死後竟然託夢給吳用,吳用最終以兄弟之情弔死在宋江墳前,一代梁山軍師就這樣悽慘的結束自己的一生,而歸隱山林的公孫勝,雲遊天下,認真學道,最終安享晚年。
而現實中的劉伯溫和施耐庵,似乎也與此類似,雖然劉伯溫盡心輔佐朱元璋得到天下,而劉伯溫也因此名揚天下,與姜子牙、張良、諸葛亮一起被譽中國歷史上「千年一遇」的軍師,但是,劉伯溫雖然也想歸隱,但最終被朱元璋所毒死,似乎與吳用的結局沒有區別,都是最終為主子而死。
而此時的施耐庵,歸隱山林,教書、寫書,與山水作伴,快樂似神仙,最終是安享晚年,並且以他們兩人的經歷寫就了名傳千古的不朽著作《水滸傳》。
所以,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的108條好漢中為什麼要虛構兩名軍師,筆者認為是施耐庵在以劉伯溫和他自己為原型的經歷融入其中,兩人雖然都是雄才偉略之人物,而且曾經都是志向高遠,但一人追求功名,始終追隨主子,一人看穿統治者的陰險、淡泊功名而導致不同的結局。
所以說,《水滸傳》真正的主角到底是誰,應該不是宋江,而是吳用和公孫勝。
《水滸傳》中有一小人物,不但是作者原型,更提前暗示了梁山結局
在談這個人物之前,先來說說《水滸傳》到底是誰寫的。這個問題一直頗受爭議,從明朝至今有施耐庵獨寫、羅貫中獨寫、二人合寫三種說法,其中又以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而我認為即使羅貫中沒參與寫作,但以羅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