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誡子書》: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 54 歲臨終前寫給 8 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官渡之戰

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 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突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敗袁軍主力。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曹操的全面勝利。

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淝水之戰

公元 383 年,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謝玄,苻堅。

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夷陵之戰

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打敗蜀軍。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江南春》

作者:杜牧【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城濮之戰

公元前 632 年,為爭奪中原霸權,晉、楚兩軍為爭奪中原地區霸權,在城濮交戰。

晉軍謀略制勝,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大敗楚軍,開「兵者詭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戰。

楚軍居於優勢,晉軍處於劣勢。

晉國胥臣為戰勝敵人,造成自己強大的假象,以樹上開花之計,用虎皮蒙馬嚇唬敵人。

進攻時,晉軍一匹匹蒙著虎皮的戰馬沖向敵陣,讓敵軍誤以為是真老虎衝過來了,嚇得紛紛後退。

胥臣乘勝追擊,打敗了陳、蔡軍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確定蜀漢走向的戰役你知道嗎?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比拼,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分天下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格格尾聲。而真正決定三國後...

影響三國格局最為深遠的三把大火

火攻計早在孫子兵法中就已單獨成篇。火攻篇主要講述對敵作火攻的使用原則,包括火攻的目標、使用火攻的條件以及火攻發起後根據戰況所做的兵力調配部署。縱觀三國歷史,火攻在三國戰爭中可謂應用的淋漓盡致,並...

改變三國歷史的三場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可以說是改變歷史的進程決戰。官渡之戰,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

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戰役

三國時期大小一百多次戰役中,但最經典的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一、官渡之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隊相持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

這五場戰役決定了三國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首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用謀士許攸計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