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鐘看懂戰爭:朱元璋滅陳友諒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友諒,沔陽(今湖北洪湖市)漁民家的兒子,讀過點書。

這個人的野心很大,做事也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什麼事情都乾的出來。

殺掉上級,威脅下級,人心離散。

但是迫於他的地位和實力,下邊也沒有人敢妄言非議。

當時的割據勢力他的實力是最強的。

大戰前夕形勢大致是這樣的:

當時朱元璋所處的位置是最不利的,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朱元璋被兩股勢力包圍在中間,左右都虎視眈眈,如果陳、張兩軍聯手,對其夾擊,那對朱元璋來說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可歷史總是富有戲劇性的,偏偏沒有上演這麼一幕。

當時張士誠的部將呂珍在攻打安豐(今安徽安豐),朱元璋憂慮安豐如果被張士誠拿下,便會對自己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對自己十分不利,於是親自帥兵迎擊呂珍,然而劉基卻幾次諫言他不要去(原因下文有交待)。

而徐達、常遇春軍隊正在攻打廬州(今安徽合肥)。

陳友諒這時正在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但是遭到了洪都鄧愈、朱文正守軍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

雖然陳友諒軍有一定的損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洪都承受不住了陳友諒的連番進攻,於是詐降偷偷地派出信使張子明請求朱元璋增援,這時朱元璋已經攻下安豐,他分析了形勢(為一廬州而失南昌,非計也),立馬從廬州調回徐達、常遇春軍隊,親自率軍向洪都進發。

陳友諒得到消息,撤軍準備在鄱陽湖迎擊朱元璋,這時洪都已被整整圍攻了八十五天,消耗了陳友諒軍隊的大量糧食和兵力。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時間:至正二十三(1363)年七月

地點:鄱陽湖

人物:朱元璋、陳友諒、路人甲、乙、丙、丁…..

事件:復仇之戰、最後一戰

天氣:東北風

陳友諒號稱大軍六十萬,聲勢浩蕩,戰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說話都聽不到聲音,櫓箱都用鐵裹住,無堅不摧。

而朱元璋只有二十萬大軍,當時肯定有很多人以為朱元璋是瘋子,以卵擊石,然而這場戰爭卻同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一樣成為了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

當朱元璋看到陳友諒的軍隊的時候卻沒有被他們的氣勢嚇倒,心裡反而暗自竊喜:陳友諒的戰船太過龐大,而且首尾相連,十分不利於行動。

於是命令諸位將士分成二十隊,靠近敵船時,先用火器,再用弓箭,最後近身搏鬥。

雙方越戰越勇,僵持不下,各有損失。

戰爭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危險的一幕發生了,朱元璋的船擱淺了,陳友諒的猛將張定邊奮力向前攻擊朱元璋,這時有人穿著朱元璋的衣服假扮他跳進水中,張定邊信以為真分散了攻擊,而常遇春和俞通海的增援已經趕到,張定邊錯過了撲殺朱元璋的良機。

戰爭相持不下,朱元璋這邊有人建議火攻,燒了陳友諒的戰船,歷史是不是驚人的相似?!所以沒事多看看歷史還是有好處的,這位建議用火攻的仁兄叫郭興(不是郭子興,但都是朱元璋的福人),他一定了解三國的歷史,孫權和劉備聯軍也是用火攻擊敗了曹操。

朱元璋下令,派七隊敢死隊,船上弄些稻草人,披上盔甲,拿著兵器,讓敵人誤以為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又是東風,當時陳友諒在長江上游,朱元璋需要的自然是東風了。

果然下午颳起了東北風,敢死隊乘風點火,風急火烈,片刻火船就靠近了敵船,火勢借風蔓延了陳友諒的戰船數百艘。

當時火焰充天,湖水都被印成紅色,陳友諒軍隊死傷將近一半,士氣受到極大的打擊。

後來陳友諒準備撤退,又遭到埋伏好的軍隊攔截,陳友諒有點一蹶不振,有將士鼓舞士氣:我們還有實力做最後的殊死一搏,勝負還不一定。

陳友諒猶豫不戰。

這時朱元璋給猶豫的陳友諒寫了兩封信,第一封大致內容是:「你平時專橫強暴,現在正是決一死戰的時候,卻躲得遠遠的,真不是大丈夫。

」陳友諒看到信後氣氛難平,殺了信使。

而朱元璋知道消息後,卻立馬釋放陳友諒軍俘虜,還為傷病醫治賜藥。

這招聰明,陷陳友諒於不仁不義,離間軍心,一石二鳥。

第二封內容大致是:「我派信使給你送信,你卻殺了我的信使,你的度量真是小啊。

現在你的土地都盡歸我所有了,就算你的殘兵敗將再來跟我死戰,也是沒有用的。

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指朱元璋),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

時間一久,陳友諒軍中糧食快要吃完了,便從南昌掠奪糧食,朱文正又燒掉他的船,陳友諒的實力越來越弱。

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得冒死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陳友諒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

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友諒在別舸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

陳友諒軍群龍無首,頓時土崩瓦解!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帶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

陳友諒的軍隊三倍於朱元璋,為何朱元璋敢於挑戰,而且還以少勝多戰勝了陳友諒?

首先,朱元璋有強有力的臂膀,善於採納謀士的建議,而陳友諒有一個趙普勝還猜忌懷疑他把他給殺了。

其次,戰前準備充分,鄱陽湖大戰前,朱元璋的軍隊便把陳友諒的退路給堵死,關起門來打,陳友諒兵多將廣,每個士兵都得吃飯,有沒有後方的糧食補給,餓也能把他餓得半死,而朱元璋的後方有南昌。

再者,陳友諒剛愎自用,造大船壯聲勢,顯實力,卻不知成為了敵人的魚肉。

專橫跋扈(劫主脅下),關鍵時刻不冷靜,殺信使,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失道寡助啊。

使軍心上下不一,而朱元璋正好相反,抓住了陳友諒氣度小,性格暴躁的缺點,寫了兩封信激他,這邊又安撫俘虜,一是離間將士一心,二是使兩個人在道義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後,朱元璋能贏還有一些運氣的成分:

第一,這要歸功於陳友諒的戰略失誤,在朱元璋攻打安豐的時候,陳友諒沒有攻打朱元璋的老巢、兵力空虛的應天(今江蘇南京),卻圍攻了南昌三個月,如果陳友諒趁著朱元璋攻打安豐的時候直搗應天,朱元璋恐怕後悔莫及,這也就是劉基為什麼當時權朱元璋不要攻打安豐的原因,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己也心有餘悸(我不當有安豐之行。

使友諒乘我出,建康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

第二,歸功於張士誠的安分保守,假如當時張士誠派兵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夾擊朱元璋,朱元璋再有少年頭六臂也無濟於事,恐怕歷史會被重新改寫。

可是劉基卻偏偏猜中了張士誠不會和陳友諒夾擊(士誠自守虜,不足慮)。

第三,陳友諒和朱元璋在兩軍交戰的時候,都遇到過險情,朱元璋相安無事,順利度過,可陳友諒沒有那麼好的運氣,直接被流箭射死了,這也直接導致了陳友諒軍隊的潰敗。

如果陳友諒沒有被射死,雖然已經大傷元氣,但是軍隊數量上也勝過朱元璋的軍隊,勝負也許還是未知數呢(今雖不利,而我師猶多,戮力一戰,勝負未可知)?第四,陳友諒軍上下不一,而朱元璋軍上下一心。

軍心渙散,易於擊破,上下一心,數量雖寡,亦可以少勝多。

最強大的敵人已經倒下了,解決元朝和張士誠只是時間問題(此賊亡,天下不足定矣)。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發動平江戰役,第二年,活捉張士誠,並將他亂棍打死。

明洪武元年(1368),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出逃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

天下盡歸朱氏所有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