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戰役系列—1.穎川會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前言

潁川會戰是發生在東漢末年(公元184年),由漢政府與農民起義軍之間發生的一場戰役,也是東漢政府第一次集中兵力對黃巾軍進行集中打擊的戰役。

由此雙方展開了正式的軍事交鋒。

2.戰役背景

東漢自漢光武帝中興以後,傳至桓,靈二帝,從中央到地方政治都已經十分腐敗,官員的舉薦制度(舉孝廉)漸漸變為裙帶任用,導致種種苛政橫行,最終激起民變。

其中黃巾軍首領張角以太平道為掩護,逐漸拉攏起一支擁有數十萬眾的義軍,其影響範圍已囊括天下一十三州中的八個州,聲勢浩大,而靈帝卻渾然不知。

公元184年4月,張角帳下大將波才率部眾十餘萬圍困潁川郡,而潁川郡距漢帝國首都洛陽僅二百餘里,形式危急,於是只得調集中央軍前往平定。

3.戰鬥序列

漢政府軍; 主要指揮官 :皇甫嵩 總兵力:共計5萬餘人

朱攜

曹操(後至援軍)

黃巾軍; 主要指揮官:波才 總兵力:共計10萬餘

4.戰役經過

戰役第一階段

漢政府軍在準備完成後,便由「右中郎將」朱攜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各領一軍(共計4萬餘人)夾潁水南下,當他們接近潁川郡時已是五月間。

波才接到情報,得知朝廷派中央軍前來救援潁川,就立刻指揮全軍迎戰。

由於此時是初夏季節,潁水水量尚不足以構成防禦屏障,故而波才決定憑藉兵力優勢,分兵夾擊。

黃巾軍留下萬餘人繼續包圍潁川郡,然後一面將5萬人度過潁水在漢軍正面布陣,一面派遣4萬兵力從西側繞道,抄襲漢軍後路。

漢軍兵少,主將皇甫嵩在戰前並不敢分兵,想要集中兵力突擊黃巾軍。

可是開戰不久,便發現黃巾軍以極快的速度向自己的右翼伸展,所以只能下令後撤,漢將朱攜指揮著大部分兵力向北撤退,以防黃巾軍趁勢直搗洛陽,皇甫嵩則率領不足萬人的兵力向東且戰且退,一面掩護主力撤退,一面吸引黃巾軍主力向自己追擊,一直退到長社縣(今河南長葛縣東北)。

很快漢軍前線戰事不利的消息便傳回了京城洛陽,靈帝便派遣「騎都尉」曹操率部南下增援。

與此同時,皇甫嵩由於兵少,一路且戰且退,退守至長社時兵力只剩5千餘,況且長社縣城,牆薄溝淺,不利於長期有效固守。

黃巾軍主力將長社團團圍住,守城的將士們都很害怕。

但是由於黃巾軍裝備很差且缺少攻城器械,軍隊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雖然將皇甫嵩緊緊圍在了長社,卻也沒有辦法迅速殲滅這支漢軍。

戰役第二階段

皇甫嵩經過幾天的細心觀察,發現黃巾軍大都結營在草地中間,雖然此時是夏季,由於人員的踐踏已經有不少野草開始枯黃。

於是便命令士兵們將含油成分很高的苣類植物曬乾,並困紮成束,等待著起風的天氣。

在一個起風的晚上,皇甫嵩命令士兵背著捆好的乾草,帶著火油,悄悄接近黃巾軍的營寨,並順風放火。

黃巾軍的營寨都建在草木茂盛的地方,風助火勢,瞬間幾座營盤就都燃起了大火,城上見到火光也擊鼓吶喊,黃巾軍沒有受過訓練,軍紀也差,慌張之下人人逃命,皇甫嵩率領四千士兵趁勢掩殺(此時的追殺就等於屠殺),又剛好遇到看見火光急行軍趕來的曹操援軍,兩相夾擊,四處截殺,頓時屍橫遍野,波才趁夜率領殘部逃回潁川大營。

長社一戰雖敗,可是漢軍畢竟兵少,黃巾軍還是逃回了大部分,有一些還是完整有續的退回了潁川大營。

漢軍方面,皇甫嵩突圍成功,與曹操援軍1萬餘人會和,再加上朱攜的主力3萬人,也有了超過4萬人的兵力。

此時黃巾軍新敗,兵馬尚未收攏齊備,再加上長社之戰的1萬餘減員,兵力也已經不具備過大的優勢。

而且黃金軍裝備普遍低劣,兵員素質不高,所以戰鬥力並不強。

皇甫嵩決定在此時發動總攻,給予黃巾軍致命一擊。

戰役第三階段

漢軍將兵力重新集結,涉水過河,在潁水南岸列陣。

主將皇甫嵩率主力約2萬5千人居中,曹操率所部1萬人居右,朱攜率1萬人居左,向潁川黃巾軍大營進攻。

黃巾軍主將波才認為自己仍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優勢,便也出營列陣,企圖利用寬大的陣地正麵包夾漢軍,以將其擊潰。

於是雙方在潁水與漢水之間的開闊地帶列陣決戰。

正午時分,雙方各自進入了預設陣地列好陣勢。

漢軍將軍隊呈倒品字形擺開,率先發起進攻。

黃巾軍則呈線型陣一字擺開,波才見漢軍擂鼓前進,隊形緊密,便指揮兩翼前進,準備包夾漢軍,同時中軍前進迎敵。

皇甫嵩知道黃巾軍裝備不濟且戰鬥力低下,所以便指揮朱攜與曹操部向兩翼阻擊,自己則親率主力突擊黃巾軍較薄弱的中軍。

黃巾軍將軍隊分列為9個萬人的方陣,所以兵力上並不能很好的集中,皇甫嵩則依靠錐形陣將兵力集中起來,並將對面黃巾軍中軍的三個方陣割裂開來。

嚴密的陣型加上裝備的優勢,很快就將黃巾軍擊潰,同時左右兩路的漢軍也將各自3倍於己的黃巾軍打的連連後退。

左右兩翼的黃巾軍漸漸被逼退,中軍又已經潰散,軍無鬥志,便一鬨而散,全線潰敗。

黃巾軍主將波才率領幾千殘兵向陽翟縣(今河南禹縣北)撤退,其部將彭脫則率部退往西華縣(今河南西華縣南)。

戰役第四階段

皇甫嵩並沒有放過黃巾殘部的打算,他開始率軍掃蕩潁川郡周圍的地區,並依次攻下了黃巾軍殘部據守的陽翟和西華兩縣,隨後又收復了陳國郡,余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

5.戰役結果

此戰漢政府軍損失數千人,波才所率10餘萬黃巾軍部眾則逐次損失殆盡。

(有一說黃巾軍人數並不全是戰鬥人員,黃巾軍行軍打仗由如流民,人數龐大卻夾雜著家屬等非戰鬥人員。

)潁川戰役是漢政府軍首次與黃巾軍正式交鋒,漢雖腐敗,但士人階層依然心向漢室,也許這就是和東漢百年樹人的文化底蘊(東漢講究世家大族,不是家裡有錢或者家裡出了大官就是大族,而是看家裡有沒有文化積累,有文化底蘊的家族才受人尊敬)有關係吧。

所以東漢末年的歷史主旋律依然是各大士族之間的角逐,而出身下層的農民軍卻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受人追崇。

6.相關人物簡介

朱儁(jùn)(?—195年),字公偉。

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上虞)人。

東漢末年名將。

朱儁出身寒門,少年時因贍養母親而聞名。

其為人好義輕財,鄉里都敬重他。

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

遷任蘭陵令,頗著政績,獲上表舉薦。

不久拜交州刺史,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軍,平定交州。

戰後以功封都亭侯,入朝為諫議大夫。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朱儁擔任右中郎將、持節。

平定三郡之地後,被皇甫嵩上表推功,進封西鄉侯,遷任鎮賊中郎將。

又率軍討平南陽黃巾。

中平二年(185年),進拜右車騎將軍,更封錢塘侯。

後為河內太守,擊退進逼的張燕。

董卓秉政時,想任朱儁為副手,遭其婉拒。

其後出逃荊州,更屯軍中牟,徐州刺史陶謙等欲推舉他為太師,並傳檄各州牧伯,相邀討伐李傕、奉迎天子。

但朱儁卻奉詔入京任太僕。

初平三年(192年),朱儁升任太尉、錄尚書事。

興平元年(194年),行驃騎將軍事,持節鎮關東,因故未成行。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相攻時,郭汜扣留朱儁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烈,同日即發病而死。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

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

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

皇甫嵩出身於將門世家,最初被舉為孝廉、茂才。

漢靈帝時被征為侍郎,遷北地太守。

黃巾起義爆發後,皇甫嵩與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被授為左中郎將,與朱儁率軍鎮壓黃巾軍。

戰後以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

皇甫嵩到任後,上奏請求減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稅。

後因得罪權宦趙忠、張讓而被罷免,改封都鄉侯。

中平五年(188年),被起用為左將軍,擊破王國叛軍。

董卓掌權時,皇甫嵩遭董卓陷害,經其子皇甫堅壽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

董卓被誅後,皇甫嵩出任征西將軍,誅滅其宗族。

晚年曆任車騎將軍、太尉、光祿大夫、太常等職。

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去世,獲贈驃騎將軍。

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波才(生卒年不詳),黃巾軍高級將領,統領東方黃巾軍部隊。

曾在黃巾起義初期取得一定戰果,但在長社之戰敗北。

184年2月,黃巾軍首領張角遣馬元義至荊州等地召集波才等人,準備發動起義。

波才圍攻長社,兵力多於漢將皇甫嵩,漢軍十分恐懼。

波才依靠草地結紮營寨,被皇甫嵩發現,恰巧這天大風不止,皇甫嵩便奇襲波才營寨,縱火焚燒,波才軍潰退。

漢庭騎都尉曹操正好前來救援皇甫嵩等人,便會合皇甫嵩,擊破波才。

波才軍傷亡數萬人,波才退走陽翟。

皇甫嵩等人於長社勝利後,乘勝追擊,於陽翟擊破波才,又在西華擊破了彭脫。

波才、彭脫失敗後,東方的黃巾軍勢力便被摧毀。

彭脫(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黃巾軍渠帥。

漢將皇甫嵩、朱雋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脫於西華,並破之。

余賊降散,三郡悉平。

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封嵩都鄉侯。

嵩、儁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擊波才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余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

7.三國武官官職介紹

1.大將軍(武將之首,位在三公之上,類似武裝部隊總司令);

2.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比三公,類似於一個軍種的總司令,像是陸軍部隊總司令,海軍部隊總司令等);

3.前,後,左,右將軍(類似於東西南北四方大軍區司令);

4.征東,西,南,北將軍(類似於東西南北四方分軍區司令);(征>鎮>安>平,通常不並設,如有並設按順序為正副職務);

5.鎮東,西,南,北將軍(類似於東西南北四方分軍區司令);

6.安東,西,南,北將軍(類似於東西南北四方分軍區司令);

7.平東,西,南,北將軍(類似於東西南北四方分軍區司令);

8.雜號將軍(如伏波將軍,破虜將軍等,類似於現在的軍長);

9.偏將軍(類似於現在的副軍長);

10.裨將軍(類似於師長);

11.中領軍,中護軍等(類似於師長,禁軍稱中領軍,禁軍以外同級將領稱中郎將);

12.中郎將(如左,右,虎賁,中郎將等,類似於副師長);

13.校尉(類似於旅長);

14.都尉(類似於副旅長);

15.司馬(類似於將軍的屬官,麾下滿員時近千人,相當於現在的團長。

別部司馬就是獨立團團長,假司馬就是代理團長,副團長的意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黃巾起義的勝利果實究竟歸了誰

東漢朝廷派出三路大軍:皇甫嵩、朱儁、盧植去和地方軍討伐黃巾軍。黃巾軍也分三路:張角、張寶、張梁。其中,盧植與張角對戰於河北廣宗,皇甫嵩、朱儁與黃巾軍對戰於河南潁川。盧植有五萬人馬,張角15萬人馬...

名將皇甫嵩平定黃巾起義的三大戰役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皇甫嵩與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任左中郎將,與朱儁率軍鎮壓黃巾軍,戰後以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皇甫嵩到任後,上奏請求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稅。後因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