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姜維臨死前說了8個字道出其中緣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謀士,大家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有名的人物,諸葛亮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有關於他的故事也有很多都被寫進了課本之中,現代的成語和俗語也都是有他的身影的,由此看來諸葛亮可謂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三國時期諸侯並起,天下被大大小小的政權所劃分,當時的漢朝也被董卓和曹操先後掌握。

劉備作為漢室的遠親,心中有些匡扶漢室的抱負,在桃園他結識了自己一生的兄弟,關羽和張飛,但是這三個人都是武將,對於治理國家卻是一竅不通的,劉備急需一個謀士,後來有個人介紹在南陽有個謀士,得到他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立即帶著自己的兄弟前去,經過三次的拜訪,諸葛亮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

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希望,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劉備與孫權結盟力抗曹操,天下成了三足鼎立的狀態,由此可以見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善於治國。

當時的謀士對於諸葛亮都是讚不絕口的,說他是智乎近妖,諸葛亮的對手對他更是感到頭疼,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宿敵,兩個人可謂是鬥智鬥勇纏鬥了將近一生,但是縱觀兩人的爭鬥你會發現,諸葛亮扮演的永遠是攻的角色,而司馬懿則是一直守,活活的和諸葛亮耗下去,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還是忌憚諸葛亮的。

但是三國的結局大家都是知道的,諸葛亮身死五丈原,阿斗自縛雙手投降於司馬氏,大家可能覺得那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為什麼還會失敗呢?其實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戰鬥一直是勝少敗多的,這是為什麼?下面我們就通過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作為依據,來分析一下。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大權,此時三國前期的諸多名將都已戰死,五虎將也是沒有幾位了,這個時候諸葛亮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發展蜀國。

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蜀國日漸強大,國庫和兵馬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充,蜀國具有問鼎中原的實力了,此時諸葛亮也知道時機到了。

於是開始北伐,想要完成劉備此生的心愿。

為了這一次的北伐,諸葛亮可是費盡了心思,用曹操的多疑的性格,離間了曹操和司馬懿的關係,致使司馬懿沒有得到重用,轉而換來了一個容易對付的小將,這個小將當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連下三城,勢如破竹。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記下了軍令狀的馬謖卻街亭失守,讓蜀國處於危險的狀態之下,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得斬殺馬謖換來朝廷的安穩,自此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結束,無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更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同時利用了很多的現在都無法複製的科技讓司馬懿措手不及,眼看著將要一舉定乾坤了,但是這個時候後方糧草告急,諸葛亮萬般無奈只好收兵回城,放棄了這一次的大好機會。

第三次北伐,司馬懿必其鋒芒只守不迎戰,諸葛亮此時也是身心俱疲,最後身死五丈原,一代謀士自此隕落,司馬懿也是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後來,諸葛亮的徒弟姜維在臨死時說一句話,僅僅8個字,卻道出了諸葛亮屢戰屢敗的原因。

姜維臨死前說:「我計不成,乃天命也」!原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後方的劉禪卻是任用奸臣,導致糧草等物資的供給不足,才使的諸葛亮多次的好機會都白白的喪失了。

而天命就是指的劉禪,所以說後期諸葛亮輔佐了一個不值得輔佐的昏君,這才是他失敗的最終原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句話排名!

No.10:「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大多數解讀這句話的人認為,曹操將在赤壁之戰失敗歸咎於自己一般謀士的無能及郭嘉的事實,卻不知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而決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六出祁山真相: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因為什麼失敗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