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謀子司馬懿(14)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秦 濤

一個人的早年閱讀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此人的一生。

我詢問過幾位朋友,他們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

結果驚奇地發現,該書的內容幾乎都與他們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或學術興趣相關,甚至與其性格也有莫大關聯。

如果您有興趣,不妨也回憶一下您讀的第一本書。

古人云「慎始」,為孩子挑選第一本書,可不慎哉!

閱讀兵法、史冊和《易經》長大的司馬懿,其性格與他的兄長、諸弟有所不同,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孟子曰:「知人論世。

」我們再從之前的敘事中考察一下司馬懿的成長經歷,會發現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司馬懿沒怎麼接受過父親的教育和關懷。

根據史書上的蛛絲馬跡,司馬朗是父親一手帶起來的。

而到司馬懿出生之後,正是司馬防事業的上升期。

司馬防作為京官,長期在京城任職,而司馬兄弟則在家鄉成了留守兒童,這對於司馬懿的心靈和人格的健全是有隱蔽而深遠的影響的。

第二,司馬懿自小就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

司馬朗成名早,是遠近聞名、光芒四射的神童。

光芒的背後是陰影,司馬懿就生活在這樣的陰影里。

別人提到司馬懿的時候,一般不會叫司馬懿,而是稱呼其為「司馬朗的弟弟」。

沒有名字的生活是苦悶的,但也足以塑造出一種低調而陰鬱沉穩的性格來。

第三,司馬懿的成長時期,社會劇烈動盪。

他出生之前,兩次黨錮之禍使得社會風氣虛偽而道德敗壞;六歲的時候,黃巾起義;十一歲時,董卓進京,關東諸侯軍起,司馬朗領著他四處逃亡。

後來,司馬朗被曹操請去當官,司馬懿頂替兄長的角色,成為全家的頂樑柱。

這就養成了他獨立而重實利的性格和取向。

漢末衰世,已經是一個大醬缸,白絲進去,黑布出來,每個人都無處可逃。

逃避的,成為隱士;反抗的,成為烈士。

純粹的儒生,已經無法生存和立足。

只有掌握生存法則,才能在這口大醬缸中左右逢源。

如果選擇活著,就要生存下去;如果選擇入世,就要混出名堂。

這就是亂世的血酬定律,這就是醬缸的生存法則。

儘管司馬懿是標準的官二代,卻毫無紈絝子弟的不良習氣;儘管他的家族以忠君愛國的儒學世代傳家,司馬懿卻沒有那麼迂腐。

他無師自通了道家的權謀和兵家的手段。

具有這些不為人知品格的司馬懿默默成長。

《學記》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司馬懿這個時候的良師益友,除了他的兄長司馬朗以外,還有一位高人奇士。

這位高人,正是孔明。

不過他不姓諸葛,姓胡。

藏於九地之下,方能動於九天之上

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洛陽城南,坐落著陸渾山。

春秋時期,秦、晉滅陝西境內的陸渾戎族,把陸渾族人遷徙到河南洛陽附近,陸渾山就此成為華夷交雜的聚居區。

由於王化未開,民風淳樸而落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在這樣一座好山里,居住著一位有經天緯地之能的隱士。

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

胡昭也曾是個少年奇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也許目睹了太多的荒唐,也許親歷了太多的慘劇,胡昭獨自深味著這濃黑的悲涼,他只覺得他所在的並非人間。

與積極入世的司馬懿不同,胡昭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隱逸。

世人皆走陽關道,我偏要過獨木橋。

誰的去路好,唯有天知道。

胡昭先在冀州隱居,當時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慕名而來,請胡昭出山。

胡昭不想成為廟堂之上的祭品,唯願自由地在泥塗中打滾。

他連忙跑回家鄉潁川,躲避袁紹的騷擾。

是金子總會吸引淘金者,第二位大淘金者曹操慕名而來。

曹操以他一貫的強硬風格,用行政命令強制胡昭出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知道嗎?三國時期竟然有兩個「孔明」

從公元220年起, 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三國各據一方,都在為大一統做著準備,在這種激烈的...

兩個相差19歲的孔明

這位孔明本名胡昭,字孔明,所以也被稱為胡孔明。胡昭出生在公元161年的潁川,要比諸葛亮年長二十歲。由於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亂不止,這胡孔明便做了「隱士」。當然,這位隱士可是和魏國大臣鍾繇等人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