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毛澤東像畫師:從哪個地方看他都在注視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2年9月29日凌晨,工作人員正在更換毛主席畫像

北緯39度54分26.37秒,東經116度23分29.22秒,從這個點向四周擴展44公頃土地,鋪著特製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這裡是天安門廣場,也被比喻為整個中國的心臟。

60多年來,這個廣場不僅記錄了若干重大的歷史事件,依託它形成了各種永久或臨時的建築,也成為代表這個國家的符號。

在國慶來臨之時,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靠近這些舉國熟悉的符號,去發現其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彩色巨幅畫像,是全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幅肖像畫。

這也是全亞洲最大的手繪領袖畫像,用20天的時間完成,每年重畫一次。

畫中主人公的形象經過了8個版本的變遷,最終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確定的。

之後的47年里,廣場上的人不論走到什麼位置,都會發現畫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終都在注視著你。

主席像畫室:

天安門城樓後身8米高的鐵棚子

深夜,兩輛重型吊車從天安門城樓的中間門洞中緩緩駛出,新繪製的毛主席像在一輛小貨車上靜靜等待。

頭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先緩緩下到城樓畫像的後方,用繩子做好固定,吊車穩穩地將懸掛了一年的毛主席舊畫像吊起,緩緩落地。

緊接著,吊車的掛鈎會被固定在新畫像頂端,新畫像隨即開始起吊,經過天安門城樓門洞上方懸掛在城樓的正中。

整個更換過程一般不會超過40分鐘。

這樣的儀式每年一次,已經持續了48年。

在1966年8月以前,每逢重大節假日,天安門城樓上才懸掛毛澤東畫像,平時在城樓上是沒有的。

1966年8月以後,經中央決定,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天天懸掛,每年國慶節前要更換一幅新的。

和繪製其他位置的領袖肖像畫不同,繪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設有專門的畫室。

為了便於繪製完成後的畫像運輸、懸掛,它就設在天安門城樓後邊院內。

很長一段時間,這是一座90多平米,8米多高相當於三層樓高的鐵棚子,用鐵皮搭畫室主要為了防火。

據領袖肖像組邢秋成回憶,師傅王國棟和師兄葛小光使用的這個畫室,頂部都是由半透明的玻璃搭成的。

「這叫天光,畫油畫自然光非常重要,而且太陽光還不能直接照射在畫板上,光線一定要柔和。

」如今,鐵棚畫室已經升級改造,添加了空調和很多設施,更新了畫像的吊裝設備。

1978年8月,邢秋成承擔了天安門廣場歷史博物館正中毛澤東畫像的繪製工作。

在繪製的間隙,他也會來到師傅王國棟繪製主席像的畫室。

走進畫室,巨幅的毛主席像就在眼前,其他地方還擺放著正在繪製的孫中山、列寧、史達林等領袖的畫像。

師傅站在6米,兩層樓多高的木製梯子上,聚精會神地畫著主席像。

「這時,我往往會一言不發,就站在師傅身後,認真體會師傅在畫像時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仔細地看著、學著。

」如今,畫室的條件改變了很多,可以推動的木梯早已經變成了省力的液壓電動升降梯,給繪製者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第三幅畫像

主筆:周令釗

主席的眼神:

從哪個地方看都在注視著你

很多人認為,毛澤東畫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被第一次懸掛的。

其實不然,天安門上第一次懸掛毛澤東畫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上。

那天,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時懸掛的畫像還有朱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

一次懸掛這麼多的人物畫像,這在天安門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

從1949年到現在的65年里,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經歷過「8次更迭」。

現在這幅畫像依據的是毛澤東第四張標準像。

當時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有革命群眾提出此前懸掛的毛主席的側面像只突出一隻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顯得毛澤東「偏聽偏信」,於是要製作一張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標準像。

第四幅畫像

主筆:辛莽

重新繪畫主席像的任務落在了畫家王國棟的身上,他在繪製毛主席像時,注重了眼神的表現,在慈祥和善的同時還表現出主席性格中敏銳、機智和洞察一切的層面,他還通過中西結合的方法,使毛主席像愈益顯示出領袖的風度和神采。

很多人都說,不管你站在畫像前方的哪個位置,感覺主席的目光都會注視著你。

邢秋成說其實這並不神秘。

毛主席畫像是一張平面像,眼神平視前方,如果繪畫者的基本功到位,準確表達人物的神態,畫出的畫像就會呈現上面所說的效果。

邢秋成說,多年來,對畫毛主席像的思考和創作大家一直都沒有停過,師傅所傳授的畫法一直熟記於心。

畫好毛主席像一定要做好創作前的準備工作。

毛主席標準像的時代背景、精神狀態、照片角度、年齡、膚色、皮膚特點、頭髮的黑白程度、服裝顏色都要進行考證;更要在創作上表達準確,參考毛主席在各個歷史階段,各個場面的表情特點照片,典型動作,要畫出人民領袖的親切感又不失形象的準確性,還要在材料技術上把握,顏色要保證質量,繪畫時不要太複雜,不要有明顯的筆觸,顏色既不能太厚,又不能太薄。

第五幅畫像

畫主席像需要身體好

曾接受嚴格政審

天安門城樓懸掛的毛主席像到底有多大?經過初步換算就能夠想像出它的大小。

常人的嘴一般為5厘米,鼻子高為4厘米,眼睛長為3厘米。

毛主席畫像的嘴長近100厘米,是常人的20倍;鼻高約85厘米,是常人的21倍;眼睛長約60厘米,是常人的20倍。

「師傅挑選畫領袖像的人,畫工是一方面,但一定要身體好。

「大幅畫像一個鼻子比臉大,一張嘴有1米長,沒有好體力和敬業精神,根本就畫不下來。

」1975年師從王國棟,被特招入領袖像繪畫組的邢秋成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

邢秋成回憶,王國棟每次繪製天安門主席像,經常要從6米多高的梯子上跑上跑下,查看繪畫效果。

繪製這張像很需要體力,一般要分成幾個部分繪製,一個部分就要一氣呵成,最後再做整體調整,繪製這張畫像的時間一般要持續20多天。

王國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身體素質也非常好。

繪製這張像一般需要畫兩三遍,第一遍,起稿確定好五官和輪廓;第二遍,畫大的形體和色彩關係;第三遍進行細緻刻畫,因為畫幅大,要分成幾個部分繪製,整體考慮,每一部分要一氣呵成。

第六幅畫像

主筆:張振仕

截至目前,共有7位主筆和20多位助手參與過懸掛在天安門城樓正中毛主席像的繪製。

葛小光的時間最長,超過了30年。

1975年,為了滿足天安門廣場、國家大型標誌性建築、國事活動等對偉人像的大量需求,經當時的北京市委領導特批,承擔領袖像繪製的北京市美術公司決定招收一批學生,邢秋成成為入選的10名學生之一。

據邢秋成回憶,10名特招學生都要經過嚴格的政審,家裡直系親屬的歷史都要調查,遵循的原則一定是要「歷史清楚,政治上靠得住」。

同時,還要看這10個學生在學校的個人表現,大多數都是團員(10人中有1名高二、2名高一和7名初三年級學生)。

很多人一定以為,繪製天安門城樓或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畫像的畫師們都很牛氣。

其實不然,邢秋成說,剛剛被特招進領袖像繪畫組時,自豪、驕傲都不必說。

「我們當時天真地想,畫領袖像的人還不得經常坐小轎車。

」但剛一進組,發現畫箱、畫具、衣物品櫃都要自己動手做,練習用的油畫布、油畫紙都是自己做,一切都是最節儉的,畫壞的作品也不能隨意丟棄,師傅把大畫布剪成小畫布讓徒弟們練寫生。

18種油畫色

為不褪色用高檔顏料「中國銀珠」

繪製領袖油畫像,相關用具、畫筆都是北京市制筆廠生產的。

「上世紀70年代,北京市制筆廠的老師傅親自到肖像組裡聽取畫師對筆的意見,然後再回去修改製作方法,以便拿出最適合的畫筆,保證畫像的質量。

油畫的繪製最講究用色,「天安門每天的強光照射,牆體的土紅色,周圍的綠色植物以及古建築風格等都要考慮,還有主席像在各個角度、遠近距離的觀察效果等。

」邢秋成說。

油畫色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很容易褪色,最多堅持一年,這也是為什麼毛主席畫像每年都要更換的原因。

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繪製毛主席畫像主要使用的顏料都是天津美術顏料廠和上海美術顏料廠生產的國產顏料。

為了讓紅顏色褪色慢,王國棟使用了一種叫「中國銀珠」的高檔顏料。

「當時,一般的顏料也就三四角一支,中國銀珠起碼在6角以上,這在70年代很貴了。

第八幅畫像

主筆:王國棟 葛小光

毛主席像畫框的造型也是專用的,特有的金色、粗細與畫面的比例,風格上區別於歐式畫框,適合毛主席像特有的東方風格,該風格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

毛澤東畫像的畫像板最早由五合板和鋁板製成,每逢下雨下雪,畫布後面的五合板總是受到雨水浸泡,造成畫板變形翹角,影響畫像的整體效果。

1994年國慶45周年時,經過反覆研究試驗,對畫像板基板進行了調整。

新畫板為一塊手糊成型的平面玻璃鋼層壓板,彌補了此前多塊五合板拼接的不足,使畫像效果較之前有了明顯改善。

2010年初,天安門管理委員會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研究解決畫像懸掛期間的防護問題。

北京航材院提出採用航空用蜂窩夾層板製造畫像基板的方案,並分別在北京和三亞進行了耐大氣自然老化等試驗。

經過反覆試驗,效果比較理想。

目前,北京航材院對畫像基板的研製還在進行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