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野心家到紅塵過客:西涼軍閥馬超的寂寥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對許多人物加以了美化,其中馬騰是被描繪成大漢忠臣的形象,而也其實也是沾了他兒子馬超的光,馬超因為後來投奔蜀漢的緣故,《三國演義》便也將其美化了,將其刻畫成一個為父復仇、嫉惡如仇的義士形象。

但如果查閱歷史的話,就會發現馬超遠沒有如此單純,在此我來簡單論述一下馬超的為人。

一、成長壞境

如果要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那就必須先了解他的成長壞境,比如家庭,教育之類的因素。

了解了這些,那之後看到馬超的種種判斷和行為時,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馬超的爺爺曾經在天水當官後來被免職,就在涼州一帶和羌族混居。

因為家貧只能迎娶羌族女子,於是馬騰的誕生了。

故而馬超身上流著羌族的血,而根據後來馬超的行事,以及深得羌胡之心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馬超在涼州這段期間是以羌人自居的。

而當時涼州是偏僻地區,相對於中原地區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都可以說是落後了。

故而這樣環境導致涼州尚武,而對於詩書之類的東西不太感冒。

同時也對儒家經典不太感冒,涼州地區是叛亂的多發地區,

而在漢末軍閥之中素質最惡劣的也屬董卓李傕一黨。

(當然了,涼州的義士還是有的,不過只能說是少數。

)漢族尚且如此,羌族更不必說了,他們根本沒必要遵循什麼儒家提倡的忠孝之說,他們崇尚力量,富有反抗精神(多次叛亂,讓東漢頭疼不已)。

史書對他們的記載是這樣的【十二世後,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釐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

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

殺人償死,無它禁令。

教育水平低,經濟落後,崇尚力量,不同的價值觀並存漢族和羌族),馬超就是在這樣的壞境下成長。

故而他起初的價值觀很有可能和當時漢族或者說儒家思想提倡的主流價值觀是大相逕庭的。

在這一前提下,或許各位讀者就能理解之後馬超為何會做出那些判斷了。

前文提到《三國演義》把馬騰刻畫成大漢忠臣,然而歷史上馬騰的形象卻既然相反,用反賊來形容也不為過。

雖然他是馬援之後,但歷史上無數例子告訴我們有時候祖先和子孫的價值觀是沒啥聯繫的(比如賈逵和賈充),東漢末年他和韓遂一起起兵反抗朝廷,漢靈帝不得不派兵征討,這時候馬騰韓遂就被定性為反賊了。

後來馬騰韓遂還曾依附國賊董卓,可以說他們的原則真可謂【以力為雄】。

後來董卓被刺殺,董卓勢力有所衰弱,馬騰韓遂便又和李傕開始爭鬥,後來馬騰韓遂這兩人甚至也開始互相爭鬥。

由此可見馬騰韓遂對於忠義之類的說法很是漠然,他們崇尚力量且反覆無常,今天還是拜把子兄弟明天就可能互相仇殺。

身邊的大人都這樣,對馬超的成長自然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背父起兵

馬騰與韓遂的爭鬥,逐漸韓遂占了上風。

馬騰深感不安,這時曹操派張既去勸說馬騰歸附中央。

馬騰雖然有所猶豫,但最終還是答應了,畢竟能在鄴城吃好喝好總比在大西北吹風好過。

不過馬騰或許是因為內心還有所顧忌的原因,讓馬超繼續統領原有的部曲。

對於馬超嘛,曹操一開始打算是把馬超招進來做人質以此控制馬騰【初,曹公為丞相,辟騰長子超,不就。

】,現在馬騰帶領全家來做人質,對於曹操來說原有的目標也得到了,故而對於讓馬超統領部曲這件事也沒啥意見。

與此同時韓遂也在閻行的勸說下,派自己兒子入朝為人質。

馬韓兩方部曲也就暫時休戰了。

馬超統領了父親的部曲後,曾經有過聯結劉璋的打算,然而劉璋的屬下王商勸劉璋說道:「超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唇齒。

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今之益部,士美民豐,寶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

若引而近之,則由養虎,將自遺患矣。

」一針見血的指出馬超的真實目的是奪取劉璋的益州。

劉璋因此也回絕了馬超的請求。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兩點,其一馬超是個很有野心,或者說很有抱負的人。

其二當時馬超的風評並不是很好,王商就評價他「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劉璋果斷回絕馬超,也能側面印證這一點。

時間推移到公元211年,曹操派鍾繇率軍討伐張魯,實際上是想試探關西諸侯的態度。

是要歸降曹操呢?還是與曹操為敵呢?兩個選項擺在馬超眼前。

首先如果歸降曹操的話,那樣不僅可以闔家歡樂,還可以享受如同張繡張燕的優厚待遇,投降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前文說了羌族生來就富有反抗的精神,再加上馬超個人又很有野心,故而投降曹操,馬超是肯定不會甘心的。

可要是起兵反抗曹操,全家性命就會很危險。

最終馬超為了自己的野心,還是決定起兵反抗,至於全家性命會如何,當時的他並不是很在乎。

為了增強反抗軍的實力拉攏韓遂是首要之事,馬超為了說服韓遂,先聲明關東人不可信,然後更是直接願意認韓遂為父,以此得到了韓遂的支持。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馬騰韓遂爭鬥之時,韓遂曾經殺死了馬騰的妻兒,可見馬超和韓遂應該也是有仇的。

不過聲明一點,韓遂殺的不一定是馬超的生母,從馬超字來看他是庶出可能性更高【嫡長曰伯,庶長曰孟】。

但即使沒有殺母之仇,可韓遂也殺了自己兄弟,如今馬超為了得到得到力量,這些仇恨也都不在乎了,甚至還願認仇人為父。

【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這在儒家的價值觀看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喪盡天良。

可前文也說過,馬超的價值觀不可等同論之,特殊的環境讓馬超的價值觀也特殊了起來。

正是因為沒有儒家忠孝的束縛,馬超才會說出如此之語,行如此之事。

之後馬超韓遂起兵對抗曹操,但曹操在戰局中逐漸起了上風。

馬超覺得勝算不多便又打算求和,表示如果曹操願意和談,那他願意割地並且再送一個兒子去給曹操做人質。

對於這時的馬超來說,親情觀很淡薄,很隨意就又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送過去做人質,簡直像對待籌碼一樣。

不過曹操又不傻,你全家二百餘口都在我手上,你尚且造反,再送一個又有啥區別?因此曹操和賈詡便實行了離間計,開始挑撥馬超韓遂關係。

當年馬騰韓遂親如兄弟,尚且反目,馬超韓遂這倆剛相認的父子也不必多說,馬上就開始互相猜忌。

之後曹操大敗馬超韓遂,兩人只只好逃奔西涼。

不過曹操沒有聽取楊阜的意見,沒有追擊馬超,而是選擇撤軍,故而馬超得以有了喘息之機。

因為馬超深得羌胡之心的緣故,在曹操大軍撤走後,便又聯合張魯展開反攻。

馬超率軍圍攻冀城,冀城太守韋康在楊阜的協助下堅守城池。

經過8個月的圍困,韋康覺得守不住了,同時也是為了城中百姓著想便投降了馬超。

而馬超進城後卻殺死了投降的韋康。

韋康在當時很受百姓擁護,如今被馬超所殺,這令許多人怨恨馬超,其中就包括楊阜。

之後楊阜聯合姜敘等人發動叛亂,一舉端了馬超老窩,並殺死了馬超的妻兒,馬超為了報復也殺了姜舒的母親。

繼而進退失據的馬超只能火燒歷城而去投奔身處漢中的張魯。

馬超的反擊可謂如同洪水一樣來的迅猛,可消退的也迅速。

而其中原因到底是為何?依照筆者之見,其實就是支持馬超和反對馬超的人並不相同的緣故。

馬超反擊是仰仗著【諸戎】的幫助,也就是羌胡,楊阜也評價過馬超甚得羌胡之心,故而馬超雖然被曹操擊敗卻依然能很快能組織反攻。

但是涼州的漢族,特別是士大夫卻很反感馬超,特別是馬超殺掉韋康後,反感可以轉化成了憎恨。

楊阜曾言:「馬超背父叛君,虐殺州將,豈獨阜之憂責,一州士大夫皆蒙其恥。

君擁兵專制而無討賊心,此趙盾所以書弒君也。

超強而無義,多釁易圖耳。

姜舒的母親也罵馬超是:「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

還有曾經被馬超殺死的義士閻溫也說過:「夫事君有死無貳,而卿乃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吾豈苟生者乎?」

這些話語雖然都帶有主觀因素,但可以在很大程度反映出涼州漢族百姓和士大夫都很反感馬超。

乃至於爆發大規模叛亂,並且連馬超的妻兒都要斬盡殺絕。

之後曹操得知此事評價道:「君與群賢共建大功,西土之人以為美談。

」後來姜敘的母親還有王異都被評為烈女,可見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楊阜等人的行為都是被漢族政府以及士大夫讚許的。

至於馬超在道德這方面的評價就不是很好了,比如孫盛就直接說:「是以周、鄭交惡,漢高請羹,隗囂捐子,馬超背父,其為酷忍如此之極也。

」,何焯更是一針見血得指出:「超幸得所歸,不終名為賊。

」好在馬超最後投奔了劉備,要不然按照儒家價值觀那馬超只是個賊人而已。

三、乘道反德

正所謂人是會變的,而馬超其實也在變化。

在他經歷大規模叛亂被驅逐出故土,妻兒也被殺害,內心不可能沒有一點波瀾。

這時候馬超又得知自己全家已經被曹操殺盡的消息後捶胸吐血。

(古代傳遞消息遠沒有現代這麼便捷,當時信息都有延時性,馬超被曹操打敗後,全家就被殺了,而他投奔張魯後才從他人口中得知此事。

)或許就是在這時馬超的有所悔恨,有所改變。

投奔張魯後,張魯對待馬超還是不錯的,但張魯的手下卻十分防範馬超。

張魯打算把女兒嫁給馬超,他的屬下勸說道:「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張魯聽後覺得有道理便打消這個念頭,而張魯的屬下楊白也十分嫉妒馬超。

在這種情形下,馬超內心是十分鬱悶不安,他已經不早是當年那個心比天高的諸侯,而是一個寄人籬下的愁苦之人。

就在這時他聽說劉備入蜀並正在進攻劉璋,就密書給劉備表示自己願意背叛張魯,歸降劉備。

劉備當即表示同意並派兵接應馬超,於是馬超便拋棄了自己的妻兒(董氏和馬秋)以及部下龐德,只帶著馬岱投奔了劉備。

馬超這麼做可能是以自保為首要目標的緣故,但背棄妻兒和部下,總的來說還是算一個污點。

後來曹操平定漢中地,龐德跟著張魯投降了曹操,董氏改嫁,而馬秋則被殺害。

投奔劉備後的馬超,地位雖然很高,但卻沒有什麼實權。

在劉備得到益州後,馬超只出征過一次,也就是漢中之戰和張飛一起出征,不過這次出征因為曹休的緣故,無功而返。

之後馬超便再也和征伐沒什麼緣分了,不過這沒什麼奇怪的,畢竟馬超風評不好,而且以前又是諸侯,劉備不委以重任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初投奔張魯馬超就很鬱悶,如今投奔劉備讓他更加鬱悶了,已經到達了【常懷危懼】的程度。

生怕某一天劉備突然害了他,出於這種心理,在彭羕跟他發牢騷的時候,他為了自保迅速向劉備舉報,最終彭羕被處死。

在碌碌無為的狀態和危懼的心理下,年僅47歲的馬超便已經病入膏肓。

臨終時給劉備上疏說道:「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這最後的遺言沒有絲毫英雄豪氣,就連仇敵曹操,也是以【孟德】相稱,在字行間倒是透露出無盡的悲涼。

曾經不在乎家人死活乃至背父拋妻的馬超,在歷經滄桑後才意識到親人的可貴,最後時刻並沒有像太史慈那樣感嘆壯志未酬,僅僅是挂念身邊的從弟。

或許在這一刻馬超才認清野心和親人之間,那個更可貴吧。

馬超結局可以說是令人唏噓不已,而馬超之所以如此悲劇,原因之一乃是馬超咎由自取。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受到不同價值觀的影響。

價值觀很難說對錯,但不同的價值觀衝撞在一起時,往往就會形成悲劇(在這之後也可能會交融),馬超的命運也只是其中的產物之一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讀三國︱他勇武可比呂布,劉備為什麼不用?

馬超是三國名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說他勇武不在呂布之下。曹操曾與馬超的涼州軍鏖戰數年、頗受挫折,以致他說出「馬超不死,我死無葬身之地」。這樣一個將才投奔求賢若渴的劉備,卻被閒置棄用,為什...

為何三國里的女人們總是跟馬超過不去

三國里英雄雲集,但也有不少巾幗不讓鬚眉,比很多男兒還要堅毅的女英雄。但是為何三國里的女人們總是跟馬超過不去?而不是跟其他英雄過不去?其中一個就是王異。 馬超帶著十萬人的關中聯軍造反,結果被曹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