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五大聖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五大聖人指的是影響中國最深遠的五位思想家。

他們分別是:道家創始人老子、儒家創始人孔子、兵家集大成者孫子、墨家創始人墨子、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儒家「知天文、識旱澇」(章太炎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也是封建的根本。

它擔「天下教化之先聲」,有「以一號百」的影響力。

兵家是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的精華。

諸子百家之一。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主要哲學派別之一,與孔子(儒家)、老子(道家)為代表的三大漢族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創始人為墨翟(墨子)。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

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

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

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

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孔子繼承了周公旦的禮治思想,成立了儒家學派,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孫子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

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是繼兵家鼻祖姜太公之後的兵家集大成者。

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

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滕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
生前擔任宋國大

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
一書傳世。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

但是,墨家精神並未失傳,漢代以後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

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

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

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並不亞於儒學和道學。


韓非子

韓非子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讚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

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法家三治: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想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勢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中央集權: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

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

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

韓非子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

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里程碑——百家爭鳴

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也不會五彩繽紛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