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曹魏大將夏侯惇最終被埋在何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人講究人如其名,這句話用在三國時曹魏大將夏侯惇身上真是再愜當不過了,夏侯惇,字元讓,安徽亳州人,曹操的同鄉和親戚,他一生中最出彩的便是拔矢啖睛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夏侯惇的惇字,在《說文解字》是敦厚、大氣、實誠的意思,用這些形容詞來描繪夏侯惇可謂非常恰當。
史書記載夏侯惇從小便酷愛讀書,長大後更是文武雙全,他雖然常年生活在軍中,但是一天也沒有放下書本,總是抽出時間來讀書,是曹操軍中少有儒將。
難得的是,他從不以皇親國戚自居,他平時為人寬厚,仗義疏財,從不吝嗇,但是他自己卻生活簡樸,周圍的人都很敬佩他,據說他死後窮的都沒有一點財產,最後還是朝廷下令厚葬他。
夏侯惇字元讓,就是謙虛相讓的意思,他也的確做到了不慕名利,從不爭權。
他在打仗時勇敢善戰,總是衝鋒在前,做地方官時,總是為老百姓著想,有一次他任官的地方遇到大旱,出現了嚴重的蝗災,他親自帶領百姓擔土,圍城一個大水塘,解決老百姓的用水問題,又率領將士給百姓推廣新式水稻,終於幫助百姓戰勝了旱災,人們都很敬佩他,曹操也十分欣賞他,常常把他召進宮裡,大小事情都與他商量,但是夏侯惇每次都非常謙虛,從不邀功,每次都是誠惶誠恐的。
所以才讓多疑的曹操信任他,把他的七個兒子和兩個孫子都封為了關內侯。
他死後,朝廷還為他風光大葬。
夏侯惇圖片
由於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太出彩了,所以凡是出現夏侯惇的地方,都會是一幅左眼失明的樣子,與他英勇殺敵、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形象很不相稱。
夏侯惇自,他自己也不喜歡,因為同時期曹操軍營里還有一位將軍,也是他們夏侯家的,叫做夏侯淵。
人們平常為了區分他倆,就給夏侯惇起了個外號——「盲夏侯」。
夏侯惇偏偏還是個很注意個人形象的人,他不想張飛那樣粗獷,不拘小節,他每天照鏡子,覺得他失明的左眼非常醜陋,別人又總是這麼叫他,他心裡非常苦惱,也很忌諱這個稱呼,每次都暗暗傷心。
不過平心而論,其實與夏侯惇厚道的為人和勇猛作戰,人們這麼稱呼他,的確有些不恰當。
夏侯惇也總是以失明的眼睛的形象示人,好像他生來就是獨眼似的,這也太不公道了。
不過在現在的遊戲漫畫中,雖然夏侯惇的形象還是以獨眼的樣子描繪的,沒辦法誰讓他拔矢啖睛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而且也沒有別的出彩的地方了,但是人們還是很厚道的把夏侯惇畫成一個非常勇敢、非常智慧、形象非常健康的大英雄,即使他在三國故事中只是一個配角,但是還是給予他一席之地,與張飛、關羽、趙雲、呂布這些大主角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而且正是他失明的眼睛,反而顯得他更加勇敢,眼光鋒利,不知夏侯惇如果知道了千年之後人們刻畫的他的模樣,心裡是不是有些安慰。
夏侯惇拔矢啖睛
夏侯惇一生中最為出彩的故事便是拔矢啖睛了,中國古典著名《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對此有精彩的描述,這是三國曹魏大將夏侯惇在小說中的一次出彩的亮相,後來經過戲曲、評書的大加演繹,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後世很多表現夏侯惇形象的作品均把他描繪成獨眼的模樣,這也成為夏侯惇一個最大的標誌。
這個故事還要從一次戰鬥說起,話說有一次曹操派夏侯惇為前軍先鋒,攻打呂布,正好與呂布的手下高順軍相遇,夏侯惇立功心切,見到敵人,立馬上前與高順搏鬥,大戰幾十回合。
就在高順體力不支,想轉身逃跑的時候,夏侯惇那肯這麼輕易放過他,於是不加防備就衝上前去,不料中了敵人的埋伏,被呂布的手下大將曹性暗中用箭射中了左眼,鮮血直流,夏侯惇大叫一聲,連忙用手拔出箭只,卻不料由於有力太猛,連眼珠子都拿了下來。
這夏侯惇也不是簡單匹夫,他文武雙全,自幼熟讀孔孟聖賢書,他覺得眼珠子也是父母精血變成的,不能輕易丟棄,可是陣前殺敵,情況緊急,來不及多想,夏侯惇便把帶血的眼珠一口吃下,仍然奮勇殺敵,最終將曹性殺死於馬下。
可是曹操大軍卻中了高順的埋伏,全軍打敗。
所以後人評價說夏侯惇雖然能拔矢啖睛,但是也挽救不了曹軍打敗的大局,將軍雖然勇猛,無奈卻扭轉不了已定的敗局。
三國中令人敬佩的三位錚錚硬漢
今天就來講講三個不怕疼的英雄角色,鐵漢子,真硬漢。關羽——刮骨療傷提到關羽,除了他提著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英勇殺敵,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拒絕孫權提親……恐怕最令人印象深刻,倒吸一口涼氣的就...
被遺漏的名將,打敗關羽張飛,最後被曹操砍頭
三國是一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的時代,劉備的五虎上將讓人心馳神往,而三國志中也將《張樂于張徐》列為一傳,並稱為曹操的五大良將,而呂布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高手,都說是強將手下無弱兵。呂布手下的人物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