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的九品官人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眾興趣頭條號,所有文章均正史內容,前段原文,後段翻譯,僅供學習閱讀,歡迎收藏,謝絕一切評論,謝絕一切評論,謝絕一切評論!!!謝謝,謝謝,謝謝!!!



《三國志》原文: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人也。

祖父實,父紀,叔父湛,皆有盛名。

群為兒時,實常奇異之,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

」魯國孔融高才倔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

劉備臨豫州,辟群為別駕。

時陶謙病死,徐州迎備,備欲往。

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

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

」備遂東,與袁術戰。

布果襲下邳,遣兵助術,大破備軍,備恨不用群言。

舉茂才,除柘令,不行,隨紀避難徐州。

屬呂布破,太祖辟群為司空西曹掾屬。

時有薦樂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

群封還教,以為模、逵穢德,終必敗,太祖不聽。

後模、逵皆坐姦宄誅,太祖以謝群。

群薦廣陵陳矯、丹陽戴乾,太祖皆用之。

後吳人叛,乾忠義死難,矯遂為名臣,世以群為知人。

除蕭、贊、長平令,父卒去官。

後以司徒掾舉高第,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

魏國既建,遷為御史中丞。

時太祖議復肉刑。

令曰:「安得通理君子達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陳鴻臚以為死刑有可加於仁恩者,正渭此也。

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論乎?」群對曰:「臣父紀以為漢除肉刑而增加笞,本興仁惻而死者更眾,所謂名輕而實重者也。

名輕則易犯,實重則傷民。

《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易》著劓、刖、滅趾之法,所以輔政助教,懲惡息殺也。

且殺人償死,合於古制;至於傷人,或殘毀其體而裁剪毛髮,非其理也。

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蠶室,盜者刖其足,則永無淫放穿窬之奸矣。

夫三干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

漢律所殺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餘逮死者,可以刑殺。

如此,則所刑之與所生足以相貿矣。

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殺之刑,是重人支體而輕人軀命也。

「時鐘繇與群議同,王朗及議者多以為未可行。

大祖深善繇、群言,以軍事未罷,顧眾議,故且寢。

群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

在朝無適無莫,雅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

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常嘆曰:「自吾有回,門人日以親。

」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

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及踐阼,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

帝征孫權,至廣陵,使群領中領軍。

帝還,假節,都督水軍。

還許昌,以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

帝寢疾,群與曹真、司馬宣王等並受遺詔輔政。

明帝即使,進封穎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開府。

頃之,為司空,故錄尚書事。

是時,帝初蒞政,群上疏,曰:「《詩》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道自近始,而化洽於天下。

自喪亂以來,干戈未戢,百姓不識王教之中,懼其陵遲已甚。

陛下當盛魏之隆,荷二祖之業,天下想望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則兆民幸甚。

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

若不和睦則有仇黨,有仇黨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不可不深防備,有以絕其源流。

太和中,曹真表欲數道伐蜀,從斜谷入。

群以為「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多收豆麥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

今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士,不可不熟慮也」。

帝從群議。

真復表從子午道。

群又陳其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

詔以群議下真,真據之遂行。

會霖雨積日,群又以為宜詔真還,帝從之。

後皇女淑薨,追封諡平原懿公主。

群上疏曰:「長短有命,存亡有分。

故聖人制禮,或抑或致,以求厥中。

防墓有不修之儉,贏、博有不歸之魂。

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踰閑,動為師表故也。

八歲下殤,禮所不備。

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

自古已來,未有此比。

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

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

聞車駕欲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懼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

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

臣以為吉凶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

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

可無舉宮暴露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

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

加所煩費,不可計量。

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

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

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帝不聽。

青龍中,營治宮室,百姓失農時。

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富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

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

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

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

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

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

」帝答曰:「王者宮室,亦宜並立。

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

」群又曰:「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

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

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

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

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

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

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

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

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

』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

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

」帝於是有所減省。

初,太祖時,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

當誅。

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

」乃復位。

廙深德群,群曰:「夫議刑為國,非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其弘博不伐,皆此類也。

青龍四年薨,諡曰靖侯。

子泰嗣。

帝追思群功德,分群戶邑,封一子列侯。

白話:

陳群,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人。

祖父陳萛,父親陳紀,叔父陳諶,都久負盛名。

當陳群還是小孩的時候,陳萛就覺得他很奇特,經常對族人父老說:「這孩子必定會振興我們陳氏宗族。

」魯國的孔融才氣很高,並且抱負很大,生性居傲,年紀在陳紀、陳群之間,他先和陳紀是好朋友,以後又和陳群交往密切,於是便把陳紀視為長輩,由此陳群聲名顯揚。

劉備任豫州刺史的時候,徵聘陳群做輔佐自己的別駕從事。

當時陶謙剛病死,徐州的輔佐官便準備迎接劉備主持徐州的政務,劉備自己也很想去,陳群便勸劉備說:「眼下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

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

」劉備不聽他的勸告,就帶著人馬東進,和袁術殺得難解難分,呂布果然乘亂襲取了下邳,然後又派兵支援袁術,把劉備打得落花流水,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

陳群後又被舉薦為茂才,被授予柘縣縣令,他沒有去就職便跟隨陳紀一起到徐州避難。

時值曹兵大破呂布,曹操就徵聘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

當時,有人推薦樂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便徵召他倆作官。

陳群把徵召的教令原封不動退還曹操,認為這兩個人品德不好,早晚會出亂子。

曹操不聽。

以後王模、周逵果然都因為犯法作亂而被殺,曹操為此向陳群道了歉。

後來,陳群也曾推薦過廣陵的陳矯和丹陽的戴乾,都被曹操所起用。

後來吳人叛亂,戴乾忠義赴死,陳矯也成了名臣,世人因此都稱讚陳群是慧眼識人。

陳群後來又先後被任命為蕭縣、贊縣、長平縣的縣令。

父親去世後,他辭官回鄉,奔喪守孝。

後來以司徒掾的身份在官吏考試中被列為優等,被舉薦擔任了執掌律令的治書侍御史,後又轉任參與相府軍事謀議的參丞相軍事。

魏國建立後,升任主管起奏彈劾不法官員的御史中丞。

當時曹操正和大臣們一起商議是否有必要恢復肉刑(對罪犯斬斷肢體或割裂肌膚的刑罰),就下令說:「從哪兒才能找到一位明曉事理、通達古今的君子,讓他來評論評論這件事呢?從前陳鴻臚(即陳群的父親陳紀,獻帝時曾任大鴻臚)認為死刑可以有助於樹立起君王的仁德恩惠,說的就是要對他們施以肉刑。

御史中丞你能陳述一下你父親的觀點主張嗎?」陳群回答說:「臣下的父親認為漢朝廢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擊,本意是出於仁惻之心,想減輕對犯人刑罰,但沒有想到死去的人卻越來越多。

正所謂名義上減輕而實際上加重了。

因為名義上減輕了刑罰,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這樣實質上卻加重了刑罰,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尚書》說: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周易》上也記載著割鼻、斷足、砍腳趾的刑法,這些都是用來輔助政教、懲治邪惡的。

況且殺人償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對於把人打傷或毀壞別人的身體的罪犯,只是剃去頭髮圈住脖頸幹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

如果沿用古刑,使姦淫者受宮刑(殘割男子的生殖器或破壞女子的生殖機能),然後再把犯人關入蠶室,使偷盜者受刖刑,那麼就永遠不會發生淫亂盜竊一類的壞事了。

據說古代適用五刑的犯罪行為有三千多種,雖然不能全部恢復,但是像姦淫者下蠶室、偷盜者刖其足這樣的刑罰,由於姦淫、偷盜正是時下常有的禍患,因此應該首先施行。

按照漢朝法律,對於罪大惡極的犯人應當斬首,這是不能顧及所謂仁義的。

但是對於其他剛夠死刑、可殺可不殺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

這樣,所受之刑與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

如今以鞭打、杖擊處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實在是只重視人的肢體而輕視人的性命啊!」當時鐘繇和陳群的意見相同,王朗及其他一些參與討論的大臣卻大都認為此法不可施行。

曹操對鍾、陳二人的看法深為贊同,只是因為戰事連綿,又顧及眾人的議論,故暫且將此事擱置一旁。

後來陳群又轉任侍從天子左右的侍中,兼主管選拔舉薦的丞相東西曹掾。

他在朝廷里對人對事從不抱個人成見,而是一向看重名分,從不以不正之道施加人。

曹丕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就對他深為敬重,待他像朋友一樣,還常常借孔子的話讚嘆陳群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和我的關係便更加親密了。

」等到曹丕做了魏王,就封陳群為昌武亭侯,並提升他為尚書。

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就是他在任職期間制定的。

曹丕即天子位後,陳群又被調任尚書僕射,加侍中,後又晉升為尚書令,晉爵為潁鄉侯。

曹丕征伐孫權到了廣陵後,便讓陳群兼任中領軍,掌管京師禁衛軍。

曹丕返回,授權陳群督率水軍。

曹丕回到了許昌,再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兼任中護軍、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其地位僅次於三公。

曹丕病重,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朝政。

明帝曹睿即位後,晉封陳群為潁陰侯,增加食邑五百戶,加上以前所封的一千三百戶,並特許他和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一起開建府署,自己徵召屬官。

沒過多久,又提升他做司空,仍錄尚事,總攬朝政。

那時,明帝曹睿剛開始執政,陳群便上書說:「《經》上說『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說『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都要講效法先賢,以身作則的重要。

道德的施實和教化的普及,一定要從身邊開始由近及遠,才能最終廣布於天下。

從靈帝去世、董卓進京開始,天下大亂,攻戰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敗得很厲害了。

陛下如今應該承繼魏國的興盛,肩負起太、高二祖開創的基業。

現在天下人都嚮往著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夠崇尚德治,布施仁化,體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

此外,當臣子的人云亦云,隨聲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國家的大患。

如果大臣們彼此不和睦,就會產生對立的派別;如果有對立的派別,對文武官員的好壞評價就會失去標準和根據;如果評價好壞沒有根本標準和客觀根據,就會良莠不分,真假難辨。

對這種現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備,及時採取措施,以斷絕後患。

明帝太和年間,中軍大將軍曹真上表曹睿,打算分兵幾路從斜谷入西蜀,攻打蜀國。

陳群認為:「太祖當年到陽平關攻打張魯,事先曾收割了大量的豆麥以充實軍糧,可尚未打敗張魯,因為糧食還是不夠吃。

如今出兵伐蜀根本沒有什麼原因,而且斜谷地勢險峻,難以進退,運輸糧草肯定會受到抄掠堵截,如果多留人馬看守重要路線,又可能損失不少士兵,這些都不能深思熟慮啊。

」曹睿聽從了他的意見。

可是曹真又接著上表請求從子午道進兵伐蜀,陳群再次陳述了出兵的種種不利因素,並且談了如果真的出兵,自己對軍事調度等方面的看法。

曹睿下詔把陳群的建議批轉給曹真,本意是與曹真商議是否出兵,曹真卻把詔書做了根據,緊接著就點兵出發了。

當時正趕上連月的大雨,陳群又提出應該詔令曹真返回,曹睿接受了他的建議。

曹睿的女兒早年夭折,追諡為平原懿公主。

陳群上疏說:「人的壽命長短是由命運決定的,生死存亡自有定分。

因此聖人們制定禮儀時,或有所限度或充分顯現,以求得公允,合乎天道。

孔子父母的合葬墳墓不整治,不裝飾,很儉樸;延陵季子的長子死在從齊國返回的途中,就安葬於嬴縣、博城之間,有不歸之魂。

所以說,聖人的一舉一動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夠流傳千古;大德之人的一舉一動都不能超越法則,因此成為萬世師表。

公主死時年僅八歲,因此按照禮的規定,還不具備大辦喪事的資格,況且又不是周年滿月,如果用成年人的禮儀給她送葬,再多做些喪服,讓滿朝文武都穿上,一天到晚守靈痛哭,自古以來,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

而且聽說陛下還要親自視察陵寢,親自路祭於庭、升柩於車。

希望陛下能抑止割捨這些有損無益的事情,一切送葬事宜但憑大臣們的安排,不必御駕親臨,這是國家最大的希望了。

聽說陛下的車駕要到摩陂,實際上要到許昌,您和太后宮中的上下人等,全都跟著一起東行,朝里的大小官員,沒有不感到驚訝的。

有的說你是想要東行避災,有的說您打算找個合適的地方遷建宮殿,還有的不知道你到底想幹什麼。

臣下認為,吉凶有命,禍福有人,即使遷徙求安,也不會有什麼益處。

倘若一定要遷移躲避,那麼好好修繕一下京城西北的金墉城,或孟津的別宮,都可以暫時留住,這樣也可以免除西宮上下露宿原野,耽誤春耕農忙的弊病。

再說,如果東吳、蜀兩國的敵人聽到你要東行的消息,就會認為您是自取敗勢,因而加強對魏國的襲擊干擾,那時咱們的麻煩可就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了。

況且,善士賢人應該能夠承擔盛衰,直面安危,秉執道義,篤信天命,並非搬遷其家以求安寧,周圍的人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和感化,消除恐懼心理,何況陛下乃是萬國之主,您平靜天下就安定,您躁動天下就會紛亂,您的一舉一動,怎麼能夠稍有不慎呢?」曹睿沒有聽從他的勸告。

明帝青龍年間(233~237),朝廷大興土木,營建宮室,以致百姓們耽誤了農時。

陳群上疏說:「大禹繼承了唐、虞的盛世,卻仍然不看重修建宮室,厭惡豪華的衣服,何況當今自靈帝死後,天下大亂,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漢文帝、漢景帝時,現在戶口超不過那時的一個大郡。

再加上邊境戰事頻繁,將士勞苦,如果再遇到旱澇災害,國家的憂患可就深重了。

況且吳國、蜀國尚未消失,國家還很不安定,應該乘他們還沒有興師進攻,加緊訓練軍隊,鼓勵農耕,做好準備,嚴陣以待。

現在陛下捨棄這些當務之急,反而先建宮室,臣下恐怕老百姓會日漸睏乏,將來拿什麼來抵抗敵兵呢?當初劉備從成都來到白水,驛站內建造了許多接待來往過客的房舍,徵用耗費了不少勞役,太祖就認為他在勞民。

如今,中原地區像這樣耗費勞力,正是吳國和蜀國所希望的,這可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慮這件事。

」明帝曹睿回答說:「滅吳、與建宮室,也可以一起進行,一起完成。

滅吳、蜀後,罷兵守城,怎麼可以再徵用勞役呢?你是司空,和當年建未央宮的蕭何一樣,自然有建造宮室的職責呀。

」陳群又說:「從前漢高祖劉邦最後只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滅亡後,宮室都被大火燒毀了,因此蕭何才修建了武庫和穀倉,這些都是急切需要的設施,可漢高祖看到這些建築造得很壯麗,仍然氣沖沖地責備蕭何不該把它們造得過分豪華。

如今吳、蜀尚未平定,實在不應該大興土木。

人想要做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沒有找不到藉口和辯解之詞的。

何況您是天子,沒有誰敢違抗您的旨意。

如果以前您打算拆毀武庫,就可以說不能不拆毀它;如果以後您打算再修復它,又可以說不能不修復它。

如果您一定要做的事,固然(您打算)不會屈從於臣下的言辭,但是如果您能斷然回心轉意,也並非是臣下的力量所能達到的。

當初漢明帝想修築德陽殿,鍾離意極力勸阻,漢明帝就聽從了他的意見,可後來還是動工修建了,宮殿建成後,明帝對大臣們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鍾離尚書還在,這座德陽殿也蓋不成了。

』所以說,當帝王的怎麼會懼怕一個臣子,其實都是為了老百姓啊。

現在臣下不能讓陛下留意傾聽我的意見,比起鍾離意來,我可差得太遠了!」曹睿於是在修建宮室時有所節減。

當初太祖在世時,劉廙因為受到弟弟劉偉參與魏諷謀反一事的誅連,本應受到誅殺。

陳群把這件事報告給太祖,太祖說:「劉廙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要赦免他。

」於是詔令將劉廙官復原職。

劉廙由衷地感謝陳群,可陳群說:「議論如何量刑乃是為了國家,並非為了私人,況且赦免你的決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麼能知道呢?」陳群心胸博大,從不驕矜自傲,始終都是如此。

明帝青龍四年(236),陳群去世,被諡封為靖侯,他的兒子陳泰繼承了爵位。

明帝追思陳群的功德,將他的食邑分開一部分,又封了他的一個兒子為列侯。

小記:

劉廙(yì)

劉備看人的眼光不錯,前面提到的田豫,還有今天這篇的陳群都被劉備看上了,後來這兩個人一個名噪於北疆,威震沙漠;一個顯赫於朝堂,九品官人法的創始人。

陳群在勸劉備不要進徐州的時候擔心呂布從後面偷襲,剛開始讀到這,感覺莫名其妙,此時劉備還沒正式在下邳當徐州牧,呂布也沒有被曹操打敗,你怎麼能預知後事知道呂布會投靠劉備呢?而且還預知呂布會從後面偷襲劉備呢?後來才恍然大悟,這個偷襲不是呂布投靠劉備後的那個偷襲,而是呂布還沒有被曹操擊敗仍然作為第三方勢力的一種偷襲。

曹真傳補全,對於曹真伐蜀,曹睿雖然不同意但起碼也是默認的,否者曹真不可能調動多路大軍,而且在進軍路上呆了一個月。

離不開陳群的另一個話題就是九品官人法,但傳記大篇幅的記錄陳群的四次勸諫,對這熱門話題卻是一筆而過,目前沒有看到那本古籍介紹這種制度,詳細的東西等看了相關資料再來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被劉備遺棄的謀士,卻成了曹魏的三朝元老

在三國前期,劉備一直如喪家之犬,奔走於四方諸侯,雖有匡扶漢室的決心,卻沒有與之相稱的實力。究其原因,人們普遍認為是因為他身邊少了一位經天緯地的頂級謀士。在新野得到徐庶後,劉備相見恨晚,後來又不辭...

劉備只所以失去徐州是因為沒有聽他的話

劉備在徐州經營好些年頭,而且徐州當時還是十分富足,徐州殷富,戶口百萬,可以拉起十萬部隊,還是聞名的丹陽兵,如果徐州固守,可能曹操無法占領徐州,那到時袁紹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就變的很大。劉備為什麼會失...

曹魏政權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陳群

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曹魏重臣,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政治家,也是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陳群出身名門,是東漢...

劉備的謀士緣何成為曹魏的託孤重臣?

207年,劉備在荊州求訪名士,親自拜見司馬徽。司馬徽對他說:「你手下的謀士都是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於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對此十分信服,親自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