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的幾位重量級「太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頭一個是「杜太后」
杜氏嫁給了武夫趙弘殷做夫人,她最大的本事是生了三個兒子兩個閨女。
兒子一個叫匡胤、一個叫匡義、一個叫匡美,頭兩個就是後來的宋太祖、宋太宗,可謂是「一母生兩帝」,榮耀之極。
「太祖」、「太宗」也事母至孝,為後話不提。
她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后生起病來,病勢甚沉。
太祖日夕侍奉,不離左右,無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症。
太后自知垂危,便召太祖及趙普同至榻前,先問太祖道:「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得天下麼?」他這個傻兒子說,「這都是托祖宗的福。
」太后說,「不對,這是因為周世宗讓幼兒當了皇帝。
如果周朝立年長的人為君,你能黃袍加身麼?你百歲後,應該傳位汝弟光義(為避諱太祖的「匡」字,改名為光義),光義傳光美(就是匡美),光美再傳德昭(就是民間所謂的「八賢王」,匡胤的長子),四海至廣,萬幾至眾,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
你不可有違我言。
」太祖涕泣頓首道:「敢不如教!」後來這二人尊命,把遺言寫在紙上,收藏於金匱密封保存,史稱「金匱之盟」。
只是後來有史學家分析說,關於杜太后的這段全是「鬼話」,是「燭影斧聲」後,趙光義特意召見趙普面授機宜的,於是趙普遵命回家,經過一番精心杜撰,所謂「金匱之盟」出籠了。
真的假的,這裡就不去考證了。
關鍵詞:「金匱之盟」。
杜太后
太宗的李皇后
太宗趙匡義有兩個姓李的皇后,第一個生了後來的宋真宗,這裡講他的第二位李皇后,就是所謂的「明德李皇后」。
此女是潞州上黨(今山西上黨)人,淄州刺史李處耘的次女,當年李處耘曾有功於宋,可參看他征討潭州的細節舉動。
後來太祖卻他貶為淄州刺史,不久便抑鬱而終,這是一定的,太祖本來就是杯酒釋兵權的人物麼。
可能後來有點不好意思起來,便將他的女兒許給兄弟光義為夫人。
此夫人無親生子,便盡心撫養「元德李後」生的兒子元佐和元侃,待之如親生,同時,她對其它嬪妃也十分寬厚,在宮中很有人緣。
當時太宗早就疑心起胞弟光美了,將他貶黜房州,長子元佐為營救叔父,又屢次受太宗呵斥,後來元佐聽說光美已死,悲憤不已,得了顛症,後又因縱火燒宅第,被廢為庶人。
公元995年,元侃得以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恆。
太宗病重後,內侍宦官王繼恩想改立半痴半呆的元佐為帝,並勾結了一批當權人物,李太后聞知大驚,恰在此時太宗駕崩,她不敢哭喪,命宮人封鎖消息,並請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呂端進宮議事。
呂端進宮前預感到要有大變,先命人將王繼恩鎖於閣內,讓士兵守住門口,然後火速入宮見李後。
李後試探性地對呂端說,皇上已駕崩,立嗣應該立長子才對,現在你看怎麼辦?呂端知道李後的意思,「毫不遷讓退卻」地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今先帝剛剛過世,豈可違命而再去討論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於是奉太子恆即位。
真宗趙恆即位時垂簾面臣,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捲簾,走過去確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
亦有人說,當時李皇后與王繼恩同屬一意,立趙恆為迫不得已,也待考吧。
總之,真宗能被立,是與她有著極大關係的。
關鍵詞:「呂端大事不糊塗」。
「垂簾聽政」。
真宗的劉皇后
宋朝的女人一般沒有正式的官名,這這位劉皇后就有,叫劉娥。
不過也有人說,這名本來就是她的小名兒。
所有資料都說,劉娥是四川華陽(今劍閣一代)人,虎捷軍都指揮使、嘉州刺吏劉通的次女,宋真宗趙恆的皇后。
其父劉通隨太宗皇帝從征北漢時死於途中,她成為遺腹子。
後來跟隨做銀匠的表兄龔美由川蜀來到汴梁,以鞀鼓(跳撥浪鼓)賣唱為生,有幸結識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元侃,後來的宋真宗)當差張耆,張見劉娥長的標緻風流,就告知了襄王,劉氏便進入王府作了貼身侍女。
再後來就不說了,直到這襄王繼位成了宋真宗,劉娥以寵,步步進封為皇后。
真實這一段的真實歷史也許是這樣子的,她本是四川軍人劉通的女兒,劉通就是軍中普通一卒,後來死於亂兵之中,這後來撰寫的一切,也許都是劉娥榮貴後被附會追封的。
還有,那銀匠龔美也跟本不是她的表兄,就是她的頭一任丈夫,他們一起由四川跑來京城混日子,被襄王無意中發現,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發達、光榮。
劉皇后一生沒有生育,早早將宮人李氏生下的皇子受益(即後來的仁宗趙禎)據為己子,與楊淑妃共同撫育。
史稱劉後性警悟、曉史書、有麗容,可謂完美,她與真宗甚相得也,有「高宗武后」之「和睦」,真宗對其非常倚重,劉後也漸漸干預起朝政。
真宗病逝,十三歲的受益即皇帝位,尊劉後為皇太后,軍國重事全由皇太后處理,史稱「章獻垂簾」。
據說劉後一度想效法武則天做女皇,也有人親獻一幅關於武則天的《臨朝圖》獻給她,只是她頭腦更加清醒冷靜,懼怕於青史惡名,最終打消了惡字一閃念,還將圖狠狠擲於地下說,「我絕不干此負祖宗的事。
」
劉後稱制十一年,政出宮闈,號令嚴明,威加天下,莫不震服。
她在台上抖威風的時候,真宗後期、仁宗前期,天下錢文更無「通寶」一說,皆因避其父通字之諱也,如天聖,明道、景祐等。
再說生下受益的李氏,杭州人,十幾歲時父母雙亡,與七歲的弟弟李用和相依為命,被選入宮後侍候劉德妃,就是劉娥。
真宗命她司寢後懷孕,生一兒子名受益,抱與劉德妃養育,李氏當即被封為崇陽縣君。
按宋制,內廷名號一般說來有皇太后、皇后、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媛、修容、充儀、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真宗時又陸續設了太儀、貴人、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其地位都在昭儀之上。
你想想,那裡來的一個小小的「崇陽縣君」?全因她是毫無地位的宮人。
當時便不准許宮裡上下泄露,後來李氏又生一女不幸夭折,這才被封為才人,後又封婉儀。
直到仁宗繼位後,才被封順容。
李氏不敢認兒子,仁宗繼位後,她在宮中也從來不談仁宗是自己的兒子,至死都與兒子沒有見面。
而劉德妃也沒有加害她的意思,還幫她找到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用和,兩人相安多年無事。
後來李氏身死,劉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丞相呂夷簡奏曰,「禮宜從厚。
」這一段記載很有意思:太后急引仁宗出走,片刻後,太后坐定責問呂夷簡,「一個宮人死,丞相脖問的必要麼?」夷簡曰,「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皆當預聞。
」太后怒曰,「難道你想離間我們母子麼?」夷簡從容答道,「太后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
尚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若輕率埋葬,以後一定要有人遭罪。
」太后恍然大悟。
就這樣,用皇后禮盛殮了李氏,並將李氏由順容升到第五級的宸妃(也就是說,李氏生前是不可能有「李宸妃」這個稱呼的)。
次年劉太后死,仁宗才知道了事件的原委,當即下詔責備自己,還放聲大哭,追尊生母為「章懿皇后」,親臨洪福寺祭告。
啟棺一看,只見生母身著皇后冠服,用水銀保護,面色潔白,栩栩如生,這才稍慰,還感嘆到:「人言其可信哉。
」
這段故事,就是被人反覆加工的《狸貓換太子》的藍本。
關鍵詞:《狸貓換太子》。
「垂簾聽政」。
仁宗的曹皇后
曹氏,真定(河北正定縣)人,北宋大將曹彬的孫女,宋仁宗趙禎的皇后。
性慈儉、重稼穡。
她身為名將之後,性情有仍宗之風。
公元1048年元宵節後某一日,仁宗宿於曹皇后宮中,半夜時分,一陣雜亂的響聲將帝、後驚醒,後宮一片荒亂。
仁宗拍衣下床,想要出去看發生了什麼事情,曹皇后一把將他拖住,勸道,聽聲響,不是小事,想必有人作亂,皇上不可輕動,免遭毒手,而今之計,應派人速召都知(皇宮警衛長官)王守忠,率兵入宮營救,仁宗嚇得六神無主,一切聽從皇后安排,曹後把內監宮人集中起來,編成隊伍,分別把守宮門,並親手為每人剪下一綹頭髮,號召說,目前情況危急,你等應拚命護駕,叛亂平息後,以發為記,論功行賞,眾人無不奮勇。
曹後又估計到,賊人一時打不開宮門,可能放火,於是,令人取水防火,不久果然火起,但火勢很快被撲惡滅,天將曉,救兵趕到,殺退了叛逆者,領頭作亂的宮廷待衛顏秀等四人被正法,曹後臨危不懼應變有方,指揮若定,不愧為將門之後,仁宗大為佩服。
仁宗無子,曹後勸他將宗室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接進宮中撫養,時宗實只四歲,曹後視為親生,倍加愛撫。
仁宗駕崩後,為避免繼位時可能出現****,多謀善斷的曹皇后命人將宮門鎖上,鑰匙收在身邊,又偽稱仁宗餓了,派人去御膳房取粥,把死訊封鎖得十分嚴密。
直到次日晨迎趙曙進宮即位,是為英宗。
尊曹皇后為皇太后。
英宗不久生病,無法處理朝政,韓琦等大臣請曹後於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直到第二年英宗病情好轉,於是撤簾歸政。
再後來英宗去世,其長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尊曹後為太皇太后。
神宗比英宗還要英明,重用王安石變法,曹太后雖然主張祖宗之法不宜輕改,但也不固執己見,祖孫關係始終親密無間。
蘇東坡以烏台詩案被下獄,曹後還說過好話,「挑毛病挑到寫詩上去了,未免太牽強附會了。
」當然,從根子上講,蘇軾也是保守派,是曹太皇太后這一幫的人。
曹後的形象,在中國歷史課本上還出現過,當然是以「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形象出現的。
關鍵詞: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代表人物。
「垂簾聽政」。
英宗的高皇后
高氏,乳名滔滔,亳州蒙城(安徽蒙城縣)人,曹太后的親外甥女,宋英宗趙曙的皇后。
婚後十幾年,高后為英宗生了四子一女,即趙頊、趙顥、趙顏、趙頵(yun)及壽康公主。
高皇后賢淑謙遜,性品良好,深受朝野尊重。
神宗變法時,高后與姨母曹後的思想一樣,對祖宗之法懷有深厚的感情,對變法持否定態度。
神宗病危後,有人為討好高后,主張立神宗的弟弟趙顥或者趙頵為皇儲,這兩人都為太后所生,只要太后稍有私心,就會接受他們的建議,但高太后以大局出發,認為神宗有子,不應作廢子立弟。
這裡我插一句,恐怕立自己的兒子太大,不好控制,也不高垂簾聽政,所以要立小的。
果然,後來立了神宗十歲的兒子,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煦,即後來的哲宗。
年號元祐。
因為哲宗年幼,高太后順理成章,以「太皇太后」身份協助處理軍國重事,並順利起用了保守派的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范純仁等,廢王安石新法,罷黜新法大臣,史稱「元祐更化」。
她臨政九年,海宴河清,華夏綏定,被司馬光等譽為「女中堯舜」。
關鍵詞:「元祐更化」,就是「復辟」的意思。
「垂簾聽政」。
神宗的向皇后
向氏,河內(河南沁陽一帶)人,宋神宗趙頊的皇后。
向氏性溫婉、心寬厚,二十一歲入穎王府,與穎王趙頊成婚,封安國夫人。
英宗去世後,趙頊繼位為神宗,直到神宗病危,向氏贊同高太后的建議,立朱婕妤之子,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後趙煦繼為哲宗。
後來,高太后死,哲宗繼承神宗的變法精神,政局再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法派陸續回到朝庭,舊黨大臣范純仁、蘇軾等人被貶,甚至要追廢高太后為庶人,一向謙恭自律的向太后得訊馬上找到哲宗哭訴,「我每天待候高太后,哪裡來的這種話?若皇上執意這樣做,將來還能有我嗎?」哲宗遂將不利於太后們的奏章當面燒掉。
哲宗駕崩,無子,向太后以「有眼疾」為由,否決了奸相章惇提出立神宗第九子申王必(單人旁)的建議,轉而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佶,這趙佶就是有名的宋徽宗。
大臣們又請向太后垂簾聽政,她再三推辭,說皇帝已弱冠,不必母后干政。
趙佶很是感動,還哭拜於地,再三乞求不已,於是向後答應聽政六月,便主動撤簾還政。
關鍵詞:擁立徽宋,垂簾聽政。
哲宗的孟皇后
孟氏,洺州(河北永年縣東南)人。
哲宗十七歲時,挑選中姿質端莊稟性嫻雅,只小哲宗一歲的孟氏。
只是很快,哲宗便又專寵起容貌俏麗的劉婕妤,以孟皇后「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廢居瑤華宮。
劉婕妤鬥敗劉皇后,進升為賢妃,又立為皇后,不過只當了幾個月便成了寡婦。
徽宗繼位後,向太后垂簾,迎回了孟氏,尊為「元祐皇后」。
再後來向太后死,孟皇后又被劉皇后所陷,逼徽宗下詔廢去孟後,使其重回瑤華宮。
再後來,又居住在相國寺前其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三月,二帝及六宮盡被擄而北去,孟後竟然因為居在民居而幸免於難。
金人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僭號「大楚」,張邦昌迎孟後入宮,尊為「宋太后」,還請她「垂簾聽政」。
孟太后忠於宋室,曾給康王趙構寫了一封親筆信,支持他登基。
後來,張邦昌去掉帝號,高宗尊孟氏為「元祐太后」,為避其祖父孟元之諱,改稱「隆祐太后」。
公元1129年三月,護衛統制苗傅、劉正彥發動政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旉(fu)為帝,請孟太后垂簾,高宗移居顯忠寺。
這被稱為是「苗劉之變」。
孟太后反對說,「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號召天下?」但面對苗、劉武力協迫,孟太后一面曲意撫慰他們,一面找到韓世忠婦人梁紅玉,封她為「安國夫人」,密令梁紅玉回去,要韓將軍火速勤王。
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名將兵發臨安,苗、劉出逃被殲,太后聞訊高興地說,這下我可卸去重擔了。
遂派人迎高宗復位。
1135年,一生榮辱多變,幾起幾落的孟太后患了風疾,高宗日夜侍候,親奉湯藥,終告不治。
那位一生與孟後作對的劉後,在徽宗繼位後被尊稱為「元符皇后」,在第二次逼退孟皇后起,又開始志得起來,聽說生活作風出現了問題,與大臣私通,傳得滿城風雨,時間久了連徽宗也想廢了她。
劉太后又羞又氣,無地自容,公元1113年二月,在臥室內懸帶自縊,終年三十五歲。
關鍵詞:孟後「元祐皇后」,「垂簾聽政」。
劉後「元符皇后」,自縊身死。
徽宗的韋賢妃
韋氏,開封人,宋徽宗趙佶的賢妃。
韋氏初入宮時為宮中侍女,後生下皇子趙構,進封為婕妤、婉容。
1126年正月,金兵第一次包圍汴京,康王趙構以親王身份在金營為短期人質,欽宗進封韋氏為龍德宮賢妃。
同年冬金兵再次南侵,趙構奉命出使金營求和,中途在磁州(河北滋縣)被守臣宗澤勸陰留下。
次年三月,韋妃和其他皇室成員均被擄北上,不久,趙構繼位,為宋高宗。
韋賢妃被擄至上京(黑龍江阿城縣),充當洗衣院女役,後來,又被遷至囚禁徽宗的五國城。
過了兩年徽宗死,高宗思母心切,金人也有了放走韋妃的意思。
後來,金國派大臣高居安、完顏宗賢護送其南歸,走到燕山時,藉口天氣太熱不肯南行,韋太后歸心似箭,又恐金國有變,但她身邊沒有錢,便向金使借了三千兩黃金,送給護送的金人,從此一路順利,八月到達臨安。
韋太后被擄時四十七歲,回來時已是六十二歲,高宗母子抱頭痛哭,揮淚如雨。
後高宗將母親迎入慈寧宮,老太太一直活到八十歲。
這裡還有一段,當年韋氏為宮女時,曾與待御宮女喬氏結為姐妹,相約「先貴者,毋相忘」。
喬氏先得寵,封為貴妃,遂把韋氏引薦給徽宗。
二人同被擄至金國生活了十六年,韋氏臨行前,喬氏準備酒菜餞行,讓她別忘了當年的誓約和這裡的不快活,另外贈送了五十兩黃金給金使高居安,求他好好送姐姐回江南,姐妹兩抱頭慟哭、灑淚而別。
欽宗給韋後送別時,也在其車前哭著說,「太后還朝後,九哥(高宗系徽宗第九子)想辦法把我也弄回去,我只求當個太乙宮使就行了,沒別的奢望。
」韋太后見欽宗可憐樣子便說,「我回國後,若不迎你,就讓我瞎了雙眼。
」只是後來,她回國後絕口不提此事,雙目果然失明。
至於她和喬貴妃許的「先貴者,毋相忘」的誓言,也隻字不提。
關鍵詞:高宗母,賢妃,北上,南歸。
有宋一朝,很少聽到有內監專權的例子,倒是太后臨朝,垂簾聽政卻是常有的事情。
但都沒有影響到國政大局,還算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