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老師談古詩1:對話《赤壁》,唐,杜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

〔唐〕杜 牧①

折戟②沉沙鐵未銷③,自將④磨洗認前朝⑤。

東風⑥不與周郎⑦便,銅雀⑧春深鎖二喬⑨。

文/陸生作

AA嘿,杜牧真的在赤壁撿到了一柄戟嗎?長什麼樣?

QQ他可能撿到了,也可能沒撿到。

AA到底撿沒撿到呀?

QQ說實話,我從來沒有看到杜先生拿著一柄戟……按理說,他不可能撿到,因為他只是路過赤壁,遊玩了一會兒。

那一年,距離赤壁之戰已經600多年了,哪有這麼巧就撿到了一柄600多年前的兵器呢?

AA如果他沒撿到,怎麼會說「自將磨洗認前朝」呢?

QQ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寫作方法,叫「移花接木」,可能別人在赤壁撿到了三國時期的一柄戟,杜先生就把這件事(花)接到了自己(木)身上;也可能是杜先生虛構了「撿到戟」這件事,借著這柄斷了的戟,立馬就把三國和唐朝聯繫了起來,這與「舊時王謝堂前燕」里的燕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反正一句話,這件事看起來是真的,其實是假的。

AA聽你這麼一說,我明白了。

我得好好學學這個寫作方法。

QQ好啊!你要知道,讀古詩,不僅僅是理解古詩的意思,還能學到寫作方法呢!

AA杜牧寫詩這麼好,寫文章也很好嗎?

QQ當然,他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

他爺爺是三朝宰相,爸爸也是當官的,所以他出生時,家境很好,從小飽讀詩書,26歲便考中了進士。

據說,在進士考試之前,有一位老人家把杜先生寫的《阿房宮賦》拿著主考官崔郾(yǎn)看,希望他把杜先生選為狀元!

AA難道在考中進士之前,杜牧的名氣就已經很大了嗎?

QQ那時,人們爭相傳閱他的作品,他23歲時寫了《阿房宮賦》,25歲時寫了長篇五言詩《感懷詩》……你說他名氣大不大?

AA大!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成語「洛陽紙貴」!

QQ哈哈,看來你也讀了不少書呀。

那你還能看出杜先生在我身上用了什麼寫作方法嗎?

AA第一二句是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這個你已經告訴我了。

剩下只有三四句了,用了「假設」的方法,對嗎?

QQ可以算你對!還用了什麼方法呢?

AA還有?那我真猜不出來了。

QQ那我給你講講。

【註解】

①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他出生於一個世代做官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被稱為「杜十三」。

他寫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樊川,後世稱他「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流傳於世。

因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後世又稱他「小杜」,以別於「大杜」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②折戟:折斷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③銷:銷蝕。

④將:拿起。

⑤前朝:這裡指三國時期。

⑥東風:指火燒赤壁一事。

⑦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稱周郎。

後任吳軍大都督。

⑧銅雀:即銅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台,樓頂里有大銅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⑨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前國主孫策(孫權哥哥),稱大喬;一個嫁給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我拿起它,把它磨亮洗乾淨,發現它竟然是赤壁大戰的遺物。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赤壁大戰的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會被關進銅雀台。

【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其實暗藏了許多內容:沙里沉埋著兵器——戟,點出了赤壁這個地方曾有過的戰事,而且戰事還很激烈,連戟都被折斷了;這戰戟沉埋在沙里,銹跡斑斑,看不清真面目,自然引人一探究竟。

詩人把它磨洗一番,發現它竟然是三國時期的物品——600多年的時光,物是人非哪!面對前朝遺物,詩人思緒萬千,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兩句是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

赤壁大戰中,周瑜用火攻戰敗曹操,詩人把周瑜的勝利(孫劉聯軍的勝利)歸為東風的功勞,有貶低周瑜的味道,暗含了詩人與周瑜的比較——詩人讀書之餘,關心軍事,還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和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但總體說來,詩人的大才華並沒有被朝廷重用,免不了有「無用武之地」的感嘆。

在赤壁大戰中,東風確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史實。

但詩人在寫詩時,沒有從正面去描寫,而是從反面落筆:如果東風不幫助周瑜,那麼孫劉聯軍就會失敗,曹操會取得勝利,統一天下。

南宋時,曾有一個叫許彥周的人譏諷過這首詩,說詩人不關心國家存亡,只寫大喬和小喬兩個女子。

實在是許彥周不夠聰明——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老婆,連如此有身份和地位的女子都被曹操擄去,東吳還不亡國嗎?

整首詩朗朗上口,角度新穎,詩人只選取了「折戟、東風、周瑜、二喬」這些小處,卻表達出了赤壁大戰的激烈,點出了赤壁大戰與國家存亡、三足鼎立的關係等這些大處。

詩句處處以小見大,實在是一首即物感興,托物詠史的好詩!

AA哦,我明白了!整首詩用了三種寫作方法:一是「移花接木」,二是從「反」處落筆,三是以小見大。

QQ孺子可教也!

AA謝謝你!以後讀古詩,我都要仔細琢磨琢磨詩人用了哪些寫作方法,然後把它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QQ還有一點,讀古詩時,要順藤摸瓜,展開聯想。

現在你已經十分了解我了,你看到我,會聯想到什麼呢?

AA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草船借箭」,我還寫過一篇作文呢,念給你聽聽。

《草船借箭》縮寫

文/花花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

一天,周瑜要求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

諸葛亮明知這是詭計,還是答應下來,並立下軍令狀:三天內完成任務,不然甘受懲罰。

期間,周瑜讓魯肅去觀察諸葛亮的一舉一動,並暗示魯肅不要幫諸葛亮的忙。

魯肅心裡疑惑,認為諸葛亮說的是大話。

後來,諸葛亮讓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上三十名士兵,一千多個稻草人。

諸葛亮告誡魯肅,不要把計劃告訴周瑜,魯肅答應了,不在周瑜面前提借箭的事。

第三天天還沒亮,諸葛亮借漫天大霧,命令十二條船駛向對岸,靠近曹軍水寨。

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吶喊。

曹操果真中計,以為敵人突然來襲,不敢輕易出兵,慌亂之中只叫弓弩手放箭,不讓敵人近前。

一會兒,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仍舊擂鼓吶喊,直到兩邊插滿箭為止。

之後,船順風順水,諸葛亮借箭——滿載而歸。

當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覺得好!請收藏!請轉發!

好東西,大家分享!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

但是,其實,我們才是孩子的未來!

我國有極好的民間故事,你講給孩子聽過嗎?

孩子作文寫不好,你有能力指導嗎?

訂閱本頭條號,看民間故事,學寫作方法,讓玩頭條更有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