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民族英雄,他寫了一封信就挽救了整個國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和合千士 志在扶龍
——小議王導
東晉建立之後,士人們常常在閒暇之時在新亭聚會。
在一次聚會上,周顗長嘆道:「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在座士人聽了,感懷山河破壞,神州陸沉。
復國無望,紛紛落淚。
此時有一人勃然而起,厲聲說道:「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這個人就是王導。
不管是勤勤懇懇的陶侃陶公,亦或是忠亮雅正的郗鑒郗公,還是風神秀徹的謝安謝公,說起東晉,最不能忽視的應當還是王導,畢竟世人常說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政權可以說是王導一手建立的。
東晉政權的建立始於永嘉之亂後的衣冠南渡,西晉滅亡的原因很複雜,雖然主要是自己作死,但終究是始於八王之亂,親王們或主動或被迫的加入了這場爭奪權力寶座的大戰,隨著戰鬥的進行,他們開始引入胡人為援,最終,當前後20多年的八王之亂的硝煙散去後,西晉王朝在胡人的攻擊下徹底滅亡。
王導,字茂弘,小字阿龍,今山東臨沂人。
從小就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才智,王導小的時候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後來他在洛陽遊學的時候認識了後來的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
早年的他表現出了驚人的預見力,他在八王之亂爆發的時候就預感到了天下將亂,他勸司馬睿早日回到自己的封國,遠離政治漩渦,培養自己的勢力。
但司馬睿並沒有當回事,八王亂起,王導以謀臣兼好友的身份為司馬睿出謀劃策,最終他選中了建鄴這個地方,建鄴是孫吳故都,他的從兄王敦又任揚州刺史,王導很早就讓司馬睿移鎮建鄴,進而實現了對揚州地區的控制。
司馬睿並不是晉室的嫡系血脈,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威望。
能建立東晉不光是他運氣好,而多在於王導的幫助。
司馬睿剛一過江,在忙於操持奔喪之事的時候,坐鎮江東總覽事務,穩定局勢的也是王導。
剛到建鄴的時候,司馬睿毫無威望,幸好王敦交好江左士人,頗有聲望,一直為司馬睿壯聲勢。
王敦能這麼做,也與王導的勸說脫不了關係。
終於,在西晉王朝轟然倒塌的背景下,北方世家大族紛紛南下避難,渡江者十之六七,史稱衣冠南渡。
王導則乘機向司馬睿建議招攬南渡的北方英才。
但同時王導也遇到了一個問題,江左之地的士族對他們這些外來戶怎麼看?
江左之地本來就是孫吳龍興之地,吳郡,會稽郡都有不少大族。
孫吳跟蜀漢不一樣,孫吳本身就是建立在地方豪族的手中,西晉建立後又對豪族疏於管理,使得江左士族非常放縱。
並且吳國滅亡較蜀漢更晚,吳人新附,歸屬度也不高。
以下試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王導剛到建鄴時曾經向當時的吳郡陸氏的陸玩求婚,陸玩回應到: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
玩雖不才,義不能為亂倫之始。
一代名門琅琊王氏尚且如此被對待,江左士族對待北方士族的態度可見一斑。
第二個例子是當時南方有一個官吏叫陳敏,陳敏後來舉兵反叛,江北士族勸諫陳敏手下的吳地士族顧榮,讓他們不要跟陳敏造反。
理由居然是陳敏能力不如孫策一家人,就是個庸才,跟著他不會成功而不是陳敏造反屬於亂臣賊子。
可見江東士族也不怎麼把司馬家當回事。
南渡的北方士族自然會影響到南方本地士族的利益和地位,無論是土地,還是安置流民,亦或是朝堂之上,保持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王導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他既不能冷落南下的世家,又需要討好本地的豪族,最後,他採取了寄僑法。
就是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遷入的士族和民眾。
僑人不列入當地的戶籍冊,他們只受僑州郡縣的管理,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
在王導的努力調節下,南北方的士族關係暫時得到了緩和,司馬睿也得以立足建康。
司馬睿手指御床,請王導共坐,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王導卻說:「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仰?」他侍立於帝側雖然是「王與馬共天下」,但王導終不失為臣之禮。
王導為了新興的東晉政權,可謂是想進了辦法,不負江左管仲之名。
首先就是緩和南北方的士族關係,團結所有的力量。
可不要小瞧了這一點,這不只體現了王導高超的交際手段與技巧,事實上在東晉這種特殊的門閥政治下,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團結同僚,並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王導與人交結可謂面面俱到,跟南人說南方話,跟北方人說北方話,甚至跟胡人交流都能讓他們感受不到冷落。
其次是利益分配,世家大族要生存終究是要講利益的。
王導主政期間,在政治上,讓北方僑姓士族出任中央高官,吳姓士族出任地方官,確立北士的主導權。
但在經濟上,則保證吳姓士族的已有利益不受侵犯,讓僑姓士族到吳姓士族尚未占據的地段拓荒。
然後是精神上,開局的小段子也體現了這方面的建設。
在北人唏噓山河破碎,對收復中原感到沮喪的時候,王導能果斷的站出來激勵他們。
包括之後石勒南下侵犯建康城,王導也能親自督軍戰鬥,最終石勒兵敗退去。
在當時,江南之地雖然經過孫吳一定程度的開發,但相比中原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主持文力推經濟開發,開墾新地,豐足倉稟;提倡興辦教育,開辦學校。
制定了「謙以接士,儉以足用,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的施政方針。
朝廷草創,百廢待興,諸制不全,禮儀典章還是史官文館都是王導予以一一設置,說東晉出於王導,實不為過。
當然,隨著王家勢力的增大,王導與司馬睿的蜜月期也過去了,司馬睿開始培養親信,打擊王家勢力。
王導是沒什麼表示,但是王敦看不下去了,坐鎮荊襄的他兵指建康。
這裡還發生了一個插曲,王導因為王敦的舉動很是惶恐,每天朝也不上了,就帶著幾十口子人在司馬睿的行宮外待罪。
有一個叫周顗的名士是王導的好朋友,王導私下跟周顗說:伯仁啊,我一家百十口人就全靠你了,你幫我美言幾句,我沒有要造反的意思啊。
周顗呢,什麼都沒說就徑直入宮了。
他還是忠於朋友的,他對司馬睿陳述說王敦作亂與王導無關,王導是忠信之人,必不負人。
但是周顗呢,外冷內熱,又喜歡喝酒。
下朝之後他見到王導,王導問他,他什麼都不說。
還借著酒勁大喊:這幫亂臣賊子早晚都要殺光。
王敦兵入建康,軟禁了司馬睿,欲行廢立之事,王導攔住了王敦,勉力維持朝堂的局面。
司馬睿憂憤而死,兒子司馬紹繼位。
王敦問王導:周顗,戴淵這些人應該怎麼處理呢?他們都是名士,給個三司當吧?王導以為之前周顗沒有求情,而不說話。
王敦又說:不給三司怎麼也得給個僕射當吧?王導還是不說話。
王敦又說:既然這樣,那就只有都殺了。
王導繼續不說話。
於是王敦就以他們反對自己,把他們殺了。
後來王導在整理奏札的時候,發現了周顗寫的奏札,上面都是為他開脫的言論,王導才知道老朋友沒有辜負他。
他大哭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平心而論,王導確實小看了他和周顗的友情,但誰在他那個位置上,能不直接報復就不錯了。
這個事情說明王導終究也只是個常人啊,當然也告訴我們做好事留名的必要性。
在這裡插一個小故事,王導是一個怕老婆的人,老婆管得嚴,哪怕是家裡的男僕都嚴加看管,更遑論女僕了。
王導不能忍受,就背著妻子在外面有人了,還生了好幾個孩子。
他的妻子曹氏有一次看見幾個小孩子騎著羊,長得非常可愛。
他十分喜歡這些孩子,就讓婢女去問問這是誰家的孩子。
答話的人沒留意是曹氏的婢女發問,就回答說:「這是家裡排行第四、第五等等的各位郎君。
」曹氏知道後大吃一驚,命令家奴、婢女等二十人駕車,人人帶著菜刀,出門去算帳。
王導聽說後,急忙叫人備車,飛快地出門,王導還擔心駕車的牛跑不快,就用左手抓住車上的欄杆,右手拿著麈尾幫助車夫打牛,狼狽地飛馳,總算比曹淑先到。
同僚以此事嘲笑他,弄得王導大為尷尬。
王敦回荊州之後,日漸病重,派兄長王含領兵再指建康。
此時,王導給王含寫了一封信:「兄乃欲妄萌逆節,凡在人臣,誰不憤嘆!導門戶小大受國厚恩,今日之事,明目張胆,為六軍之首,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矣!」王含覽書,棄師而去。
王敦之亂終被平定。
王導居功甚偉。
司馬紹也算一個好皇帝,但不幸早亡,王導作為三朝元老受詔託孤,輔佐新皇,盡心竭力。
一起受詔託孤的大臣庾亮著手削弱王家的權力,王導不與他相爭。
庾亮擔心蘇峻有反心,就想召蘇峻入朝。
王導說:蘇峻這個人猜忌心很重,你召他他不會來的,不如我們包容於他。
庾亮不聽,蘇峻最終造反,引發蘇峻之亂。
多虧了陶侃出手,平定了蘇峻之亂,又為東晉續了不知道多少秒。
朝廷想要遷都,王導力阻,他知道這一遷都,失去的就是人心。
王導死後,朝野舉哀三日,以蕭霍之禮安葬,王導得到了他應享的待遇。
劉裕代晉,也保留了王導的封爵。
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得以獨立,文化得以續延,可謂是民族之功臣。
東晉時期「王與馬共天下」是怎麼回事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