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貴姓:煌煌王姓 王侯后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滋養了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培育了一個勤勞勇敢、仁愛智慧的王氏家族。
王氏家族數千年來探天人之道,窮古今之變,暢時事之運,勵志自強,建功立業,英豪遍神州,美名揚天下。
王姓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
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河北、福建、遼寧、河南、山西、山東、江蘇等地區。
除中國外,在朝鮮、韓國也有王姓分布。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1%。
中國東部地區占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東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在河北省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王姓人口最多,709.7萬人在河北,占全省常住人口9.87%。
「王」字釋意
王,漢語漢字。
是指因為自身修養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進而被天下局部人推舉為最高管理者的人,稱之為王。
三橫一豎中的「一豎」來自八卦卦爻的基本元素陽爻「一」,上邊一橫代表天,下邊一橫代表地,中間一橫代表人,能把天地人貫通起來者,就是王。
王字是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為斧鉞之形,斧鉞為禮器,象徵王者之神聖。
本義:天子、君主。
王字有兩個讀音,一讀wáng,一讀wàng。
wáng
1、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可以是部落聯盟首領,也可以是國王。
如:大禹王、夏王。
商周時代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詩·小雅·北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春秋時,楚、吳、越等諸侯國君主也開始稱「王」,戰國時各諸侯國國君普遍稱「王」。
2、從秦代開始,天子改稱「皇帝」,「王」便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諸侯王。
如:西漢初,劉濞被封為吳王;韓信先被封為齊王,後改為楚王。
3、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
如:山大王、蜂王。
4、中國古代對祖父母的尊稱。
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爾雅》
5、指王姓。
或作「王氏」。
中華姓氏之一。
wàng
1、統治。
領有一國或一地。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詩·大雅》
欲王關中。
——《史記·項羽本紀》
2、作皇帝;稱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3、勝過。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
」——《莊子》
王姓北多南少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
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
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東,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江西和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7%。
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3.7%。
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發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
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這個比率已經降了一半。
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468萬人,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1%。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
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
王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
王姓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王姓源頭眾多
王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
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第9世孫)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
有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
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起源主要有五:
1、源出姬姓。
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
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便以王作為自己姓氏。
其二源於太子晉。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琊,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其三為周平王太孫姬赤之後。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世後由太孫赤繼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晉國。
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2、出自媯姓,齊王田和後代。
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軫。
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
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商紂王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
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
4、他族改姓或賜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
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投奔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後唐建立,高季興表示歸順,劉去非因曾與李存勖作對,為保護自己改姓王,名保義。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兒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
愛新覺羅家族也有一支改姓王。
5.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
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干兄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
」營州地區高句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屢見不鮮。
如《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
其先樂浪人」。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句麗人也」。
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句麗人也」。
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立安東都護府,所轄回紇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帳下,被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在與漢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
契丹人建立遼國,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另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也有許多改姓王氏。
(燕趙都市報綜合)
王姓起源源於上古,縱橫鬼谷先生也姓王!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1%。[1]中國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