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赤壁之戰遊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這個名字記載了一場名垂青史的戰爭,記述了一代威震一世的英雄。
東漢末年(公元208年),一代中華豪傑,極盡千古風流,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雄姿英發的周公謹,在這裡演奏了中國古代赤壁之戰悲壯豪邁的一幕。
「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在」。
三國古戰場赤壁,宛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鑲嵌在江南千里綠野之上。
少時,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赤壁之戰,繪聲繪色,酣暢淋漓,最引人入勝。
曹孟德橫槊賦詩,黃蓋詐降,龐統獻連環計,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戰船等等。
稍長,朗誦和品味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是何等氣魄;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江山刻畫,是何等的豪放簡潔;那佳配小喬的儒雅而又英俊的周郎,「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是那樣從容不迫,風流倜儻,飄逸超群。
而蘇賦的超然物外、飄飄欲仙、似夢非夢的玄衣縞裳的孤鶴。
這千古絕唱,不知傾倒過多少人。
就是蘇東坡這千古絕唱鑄就了如今文武雙赤壁!
赤壁之戰的正名還原,應歸功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赤壁之戰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自然應記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帳上,但借東風、連環計均於史無據。
赤壁的出名,則是蘇東坡的一詞兩賦的功勞。
但蘇老夫子當年下放當團練副使的黃州,即今日的黃崗縣,他所頌揚的赤壁,是黃崗縣的赤壁磯,又名赤鼻磯;而公認的發生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赤壁,是赤壁市(原蒲圻市)的赤壁鎮的赤壁山。
兩個赤壁,前者在長江的武漢市下游,後者在武漢市上游,相距約200公里左右。
蘇東坡這一錯就是900多年,他的赤壁賦作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即1082年。
名人效應使許多人跟著錯下去,在黃崗赤壁修了不少紀念蘇東坡的建築,成了名勝古蹟。
今人為緬懷這位詞章大家,名之曰「文赤壁」;而「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照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唐朝偉大詩人李白詩中詠嘆的「赤壁」與之相對應,順理成章成了三國赤壁古戰場「武赤壁」,各得其所了。
毛澤東在《論詩久戰》中說: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的著名戰例。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手,在赤壁大破曹操,赤壁如今是我國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遺址,它以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中外遊人慕名前來。
赤壁之戰為什麼能以少擊眾,以劣勝優?讓我們漫遊赤壁,憑弔古人,探尋其中奧秘。
赤壁之戰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主要是「善聯巧借」。
如今市場競爭如火如荼,世上追逐人生目標者強手如林,如果您能從赤壁旅遊中領略先人的智慧而古為今用,也就不虛此行了。
赤壁市(原蒲圻市)位於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上,早上從武昌向南乘車用一個多小時,然後從赤壁市乘汽車到赤壁鎮約半小時。
一下汽車就到了三國赤壁古戰場城樓,穿過城樓,出現在眼前的就是赤壁古風門樓,下面就讓我們在遊覽古戰場中回顧歷史,尋找答案吧。
拾級上金鑾山,右邊是龐統井,眼前一座與龐統密不可分的建築展現眼前名為鳳雛庵。
庵前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人稱這銀杏樹是龐統親手所載,現庵堂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最上一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由三個殿室組成,跨金正殿,迎面神台上端座著龐統的塑像,其神態安詳,若有所思。
赤壁大戰前,傳說龐統曾在此披閱兵書,後巧遇蔣干,並隨其過江,偽投曹操,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軍戰船連在一起,為火燒曹軍戰船立下了不朽戰功。
接著來到南屏山,相傳當年諸葛亮披髮仗劍,步罡踏斗,向天帝借東風的祭風古台就築在這依山傍水的山上。
南屏山是一堵綠色的屏風,一年四季蔥綠濃郁,風景如畫。
往事越千年,赤壁之戰的漫江濃煙早已消散,沖天大火也已熄滅,但青山壁立,日月依舊,處處勝跡。
在南屏山的綠樹掩映之中有一二進殿式的建築物——拜風台,又名武侯宮。
武侯是指因諸葛亮生前功勞大,死後被劉禪封為忠武侯,宮是道教建築名詞。
拜風台就是當年諸葛亮祭借東風的古遺址,當時的祭風台是臨時搭建一個土台子,台高9尺,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士兵120名。
經過1700多年的風雨洗禮,過去的土台子已不復存在。
武侯宮,初建於宋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修繕後定為吳主廟,明朝萬曆38年(公元1610年)嘉魚知縣葛中憲又將其改名為「拜風台」,現存的拜風台系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重建時還掘出「祭風台」三個大字的殘碑,這樣也就更加證實當年諸葛亮就是在這個地方祭借東風的。
赤壁碑廊位於拜風台左側,建於1986年,內有二十五塊大理石碑,上刻有李白等歷代名家詠嘆赤壁之戰的詩、詞共二十五首,均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手筆。
這些碑刻,行、草、篆、隸,各具千秋,精雕細鏤,堪稱不朽之佳作。
往事越千年,夢回三國赤壁
一部《三國演義》,讓三國故事家喻戶曉。而赤壁之戰,不僅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同時也助赤壁名揚天下。赤壁古戰場北倚湖北省會武漢,南臨湘北重鎮岳陽,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自古即是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