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國話權謀(35):三國還有多少個「三顧茅廬」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不惜枉駕屈尊到諸葛亮的住處,終於以誠心打動了諸葛亮,從此開啟了自己「如魚得水」時代。
這件事情被《三國演義》加以渲染成為一段佳話,這就是「三顧茅廬」,此後凡是誠心實意一再發出邀請,都會用此語說事。
不過,真正的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並沒有這般精彩,《諸葛亮傳》只用了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三國是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年代,像這種多次邀請一個人出山的例子,絕不僅此一例,為了讓有才能的人輔佐自己,諸侯們也真是拼了。
請看三國還有多少個「三顧茅廬」式的故事,他們都是由誰演繹的?
孫策與張紘
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
孫策時期任正議校尉,建安四年受孫策的派遣出使朝廷,被留為侍御史。
不用說,這種官職的任命就是曹操要剪除孫策的羽翼,也可以看得出張紘的才能和重要。
孫策死後,曹操想乘喪討伐東吳,張紘以義理諫阻,說這是「成仇棄好」,不如厚待孫權。
曹操因此讓孫權擔任會稽太守,讓張紘擔任會稽東部都尉。
後來孫權讓張紘擔任長史,跟隨自己出征。
長史這種職務看起來官位不高,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比如蔣琬就是以長史接替諸葛亮一樣。
張紘在孫策時期就得到重用,和張昭兩人一起為孫策參謀行政、軍事,經常是一個人留在後方鎮守,另一個人跟隨出征。
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建議孫權將都城遷到秣陵,後來改名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只是這個人死得早,所以這官位不是很高。
官位不高還有個原因是受到孫權地位的限制,若論早期名聲,在東吳卻是很少幾人能比得上。
若論張紘名聲有多大,看看張紘早期的經歷就知道他有多牛!《吳書》記載:「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皆稱疾不就。
」這可是皇帝以下最高的三位官員哪!也難怪曹操會借著張紘來到許都的機會留下他。
後來呂布襲取了徐州自稱州牧,不想讓張紘輔佐孫策,也發出文書徵召張紘,只是張紘覺得呂布為人所不齒,更因為孫策對自己有恩,所以呂布根本就挖不走他。
這樣的一個張紘,孫策是怎樣把他招募到自己帳下的呢?說起這個過程,完全就是孫策版的「三顧茅廬」。
當初孫策在江都時,張紘正好有母喪在家守孝,《吳歷》說「策數詣紘,咨以世務」,就是說孫策數次前去拜訪張紘,諮詢他對世事的看法。
孫策認為漢祚「中微」,也就是半道上衰落了,而天下卻沒有真正是「扶危濟亂」者,他想繼承父親孫堅的遺志,先從袁術那兒要回父親的一部分兵,然後到丹陽的舅舅那兒,最終奪取吳郡和會稽兩郡。
孫策以此徵詢張紘的看法,張紘說,我一向沒有才能,現在又處在戴孝期間,沒有好主意奉獻給您。
孫策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涕泣橫流」,誠懇求教的「顏色不變」。
張紘覺得孫策這是發自內心,在肯定了孫策戰略設想正確的同時,終於答應孫策的要求,說:「方今亂世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意思是等孫策的事業有了眉目,他就和相好的士子們渡江南岸去追隨孫策。
孫策不但堅定了創業江南的決心,還把「老母弱弟」託付給了張紘。
看看,孫策和張紘的「策數詣紘,咨以世務」、「當與同好俱南濟也」,和劉備的「凡三顧,乃往」,是何等的相似!而中間加上了一段「涕泣橫流,顏色不變」,則顯得更加誠懇和精彩。
劉巴字子初,零陵郡蒸陽人。
從小就出名,荊州牧劉表接連幾次徵召他出山,以及舉薦他為茂才,他都不肯應允。
劉表去世後,曹操征討荊州。
劉備逃奔江南,荊、楚一帶士人紛紛追隨於劉備身後,而劉巴卻北上去見曹操。
曹操召任他為府掾,讓他招降接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恰好劉備已經占領了這三個地方,劉巴不能回去向曹操復命,只好遠走交趾,劉備深以為憾。
劉巴又從交祉來到蜀地。
不久劉備平定益州,劉巴向劉備道歉請罪,劉備沒有加以任何責備。
而諸葛亮又幾次稱讚推舉,劉備就徵召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劉巴任尚書,後又代替法正為尚書令。
他為人清貧,力行節儉,不治產業,又自認為並不是一開始就歸附劉備的人,擔心受到猜疑,所以總是恭敬沉默,清靜做人,私下裡不肯結交什麼朋友,若非公事不輕易開口。
劉備稱帝時,昭告於皇天上帝後士神祗,所有的文誥策命,都出於劉巴之手。
章武二年劉巴去世。
劉備已經有了一個「三顧茅廬」,諸葛亮也是為了劉備而推薦劉巴,比較的話也就不用多說了。
袁紹、曹操田疇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郡無終縣(今天津薊縣)人。
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幽州牧劉虞想要請一使臣前去朝廷以表達忠心,選中了才二十二歲田疇。
由於當時已經天下大亂,田疇改上西關出塞,沿著陰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順著小路走去,終於到了長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下詔任命田疇為騎都尉,田疇沒有接受。
三公官府同時召用田疇(注意,又是一個三公府同時召用),田疇同樣都沒有應召。
田疇要儘快趕回幽州,但回來時劉虞已被公孫瓚害死。
田疇到劉虞墳墓前拜謁祭掃惹惱了公孫瓚,他將田疇抓捕關押,還想殺掉他,最終在田疇義正詞嚴的駁斥和人們的勸說下,公孫瓚只得將他釋放。
離開公孫瓚以後,田疇率領宗族的人進入徐無山中居住耕種,很多百姓前來歸附,幾年之中即達到五千多戶。
田疇被大家推舉做首領,還制定了二十多條法律,儼然就是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
徐無山處於北方邊境地區,和烏丸、鮮卑等少數民族接壤,於是袁紹幾次派使者前來招請,又立即授予將軍印,聽憑他安撫管轄自己的部眾,被田疇拒絕。
烏丸部族過去多次殘殺當地的官吏,田疇時常想討伐他們,但因為實力不夠而沒有實施。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向北征討烏丸,徵召田疇任司空戶曹掾,接見談話後舉薦他為茂才,任命為脩縣縣令。
田疇沒有去上任,隨著軍隊暫駐無終縣(今天津薊縣)。
由於進入雨季,道路又被敵兵截斷,曹操幾乎就要放棄這次征伐。
田疇為曹軍指了一條隱蔽的小路,大軍出其不意地直達敵軍大營柳城,迅速打敗了烏丸軍隊,取得了討伐勝利。
田疇因功被封為亭侯,食邑五百戶。
但田疇卻認為這不是自己的本意,所以堅持推讓,曹操只得勉強答應。
田疇跟隨曹操征討荊州回來,曹操追念他的功勞特別卓著,又後悔上次聽從了田疇的辭讓,就又用上次賜封的爵位封給田疇。
還說:「這是成全了他一個人的志向,而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制度啊。
」但田疇還是不接受。
曹操這次沒有接受田疇的推辭,想要他以禮受封,前後四次,田疇終究還是不肯接受。
有的官員為此竟然彈劾田疇潔身自好,違背正道,只知固守小節,應該罷免他的官職,施加刑罰。
曹操很慎重地對待此事,猶豫不決了好長時間。
於是把此事交給世子曹丕及大臣們廣泛討論。
曹丕和大臣荀彧、鍾繇認為可以聽從他自己的意願,但曹操仍有給田疇封侯的想法。
大將夏侯惇和田疇要好,曹操就讓夏侯惇前去勸說,想以情打動他。
田疇揣測到了他的來意,就什麼話也不再說。
夏侯惇臨離去時撫摸著田疇的後背說:「田君,主公的心意這麼誠懇周到,你難道不能考慮考慮麼!」田疇說自己不願意因為征討烏丸之功來獲得封賞,否則情願自殺。
曹操喟然感嘆,知道不可以再勉強了,於是任命田疇為議郎。
曹操想任命田疇為官,「前後四次,田疇終究還是不肯接受」,不僅如此,有的人還要追究他的「刑責」,世子大臣合議討論,派田疇的好友夏侯惇前往勸說,這決心,是不是要比那個「三顧茅廬」大,其情節是不是也要曲折精彩得多!
看以上三人,儘管他們最終做出的貢獻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有真才實學,儘管都沒有達到諸葛亮的高度。
但為什麼這麼多誠心誠意的人才招攬,單單劉備諸葛亮的故事會被提出來總結為一個「三顧茅廬」呢?除了劉備被擁漢者所推崇外,重要的就是出山後諸葛亮做出的貢獻最大。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看起來像是「定點招聘」,實際上是反映了帝王們對於人才的渴望。
亂世中的帝王們也許真正懂得,人才是事業成功最為重要的,所以他們的求賢也真正是「如饑似渴」!
此人不死,劉備永無出頭之日,就算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敢出山
此人不死,劉備永無出頭之日,就算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敢出山讀過三國的,有一謀士最令人惋惜,不是周郎,不是孫策,而是郭嘉。曹操在敗於赤壁之時,曾痛哭流涕的說道:「若是奉孝還活著,我不致於此」。可見郭...
三顧茅廬的不只劉備,孫策曹操也干過
三國演義里,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多次前往諸葛亮的住所,用誠心打動諸葛亮。這件事情被《三國演義》渲染成為一段佳話,這就是「三顧茅廬」。不過,真正的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精彩,《諸...